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赳赳雄风从未改——致敬跨越七十年的热血与荣光

2023-07-26 14:30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题:赳赳雄风从未改——致敬跨越七十年的热血与荣光

新华社记者丁增义、梅世雄、梅常伟

1953年7月27日,和平的阳光重新照进朝鲜半岛。

那一天,曾经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遭受重创后,被迫回到谈判桌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新华社发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一支军队的威名,从来都是用胜利铸成的——

20世纪50年代初,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新中国家门口,把战争强加给渴望和平安宁的中国人民,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一道,浴血奋战两年零九个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新华社发(黎民 摄)

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7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一代代人民子弟兵始终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谋强军、练打赢,迎挑战、斗强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战旗上写满热血与荣光。


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人民军队许党许国的赤胆忠诚从未改变

辽宁丹东,鸭绿江静静流淌。

江畔,暑期从各地慕名前来的人们凭栏而立,远远注视着那座举世闻名的四孔残桥——鸭绿江断桥。

时空在这里交汇。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大部队踏上鸭绿江大桥时,不少战士边走边望,身后是渐行渐远的江岸和土地。

彼时,新中国刚满周岁,神州大地百业待兴。

“你不好好行军,老回头看啥?”在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1营1连任指导员的王凤和问战友王哲厚。

“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还没看够啊。”王哲厚说。

“等仗打赢了,回来坐着火车看,坐着飞机看,看个够!”王凤和宽慰他。

离开祖国、离开亲人,志愿军将士不顾生死奔赴战场。之所以前进的每一步都迈得毅然决然,是因为每个人都饱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感。

程茂友,志愿军46军136师战士。入朝当天,他在随身日记本里写道:“亲爱的祖国,为了你的安全和朝鲜人民不受灾难,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我们暂时和你告别了。亲爱的祖国,再会吧!”

“国家让我去,我就去。共产党员冲在前,打在前。”志愿军38军113师战士关长义后来回忆,当年过鸭绿江的时候,就没想一定活着回来,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

王哲厚没能活着回来,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志愿军将士都没能活着回来……在那片金达莱花盛开的土地上,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短短8个字,一部英雄史诗,一曲忠诚壮歌。

70年来,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从学校课堂的讲授到参战老兵的回忆,从文献资料的记载到博物馆里的展陈,那段历史早已熔铸进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滋养着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也塑造着新时代革命军人以身许党许国的无限忠诚。

那种信仰坚如磐石——

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生命最后一天,他戴着氧气面罩,不顾劝阻9次下床,争分夺秒整理国防科研项目文件资料。强忍病痛工作两个小时,他终于支撑不住,一躺下就再也没能起来……

↑一次核爆炸试验后,林俊德(左一)和参试人员从试验场区完成取样任务后合影留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张超,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训练时突遇飞机故障,他竭尽全力推操纵杆,力图制止机头上扬,避免战机损毁。重伤送医途中,他最放不下的是舰载飞行事业:“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原一级飞行员张超(2016年1月27日摄)。新华社发

那种底色永不褪变——

抗击疫情大战大考,子弟兵勇挑重担、不辱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突出贡献;抗震抗洪突击驰援,子弟兵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关键时刻发挥突击队作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共计29.3万户贫困户、92.4万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广大官兵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子弟兵。

↑2020年2月17日,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记者 黎云 摄

那种坚守寸步不让——

加勒万河谷,喀喇昆仑高原深处,祖国的西部边陲。

年仅18岁的陈祥榕写下这样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某边防团官兵在“大好河山 寸土不让”标语前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郑晓林 摄)

70年来,人民军队赓承“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赴汤蹈火、勇往直前,不曾辜负这片壮丽的山河,不曾辜负“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的称呼!

↑2022年9月5日,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官兵在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磨子沟村搭建临时木桥转移被困群众(手机照片)。新华社发(洪福乐 摄)

↑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精准帮扶昭觉县梭梭拉打村发展养蜂产业,总队驻村扶贫干部布哈(中)和村民一同展示丰收成果(2019年6月12日摄)。新华社发(杨剑 摄)

从战场亮剑到沙场砺刃,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胜战基因从未改变

纪念胜利的日子,两位年龄相差53岁的飞行员连线“见面”。

一位是陶伟,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抗美援朝战场近距离击落敌机战例的创造者。另一位是高中强,歼-20战机飞行员,“金头盔”获得者。

↑2023年7月24日,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陶伟在家中擦拭歼-20飞机模型。新华社发(张瑞 摄)

↑全国人大代表、“强军先锋飞行大队”大队长高中强进行编队飞行训练(2023年2月9日摄)。新华社发(姜皓元 摄)

有人说,这是两代“很会打仗”的中国军人一次意味深长的交接。

时光倒回70多年前,气焰嚣张的帝国主义侵略者起初并不怎么重视这支拿着“简陋武器”的军队。但很快,志愿军将士就用实力,让敌人为他们的傲慢付出惨痛代价。

↑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官兵驾驶两栖步战车在海上进行实战化训练(2020年8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李彬 摄)

打!有奇正结合的运筹帷幄——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隐蔽入朝,敌人一直未能发觉,直至冒进兵力被痛歼才恍然大悟。

第二次战役,由于前次遭受重创,西线敌军进攻谨慎。为诱其大胆前进,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停止反击,后撤以示“败走”。所谓“联合国军”果然上当,坚定向北冒进,加快进攻速度。

于是,就有了后来对美第9军的三面包围。

于是,就有了志愿军38军113师在龙源里、三所里死死卡住美军退路。

于是,就有了志愿军嘉奖通令中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打!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敌人怕夜战,志愿军就充分发挥夜战特长,将夜战提到战役和战略的高度加以运用;

敌人摩托化和机械化装备对后方依赖大,志愿军就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断其后路,动摇其战役决心;

攻击火力较弱,难以歼灭敌重兵集团,志愿军就改变战法,打小歼灭战,“零敲牛皮糖”……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志愿军将士演绎得淋漓尽致。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连队机枪手向美军阵地射击。新华社发(张崇岫 摄)

打!有精湛过硬的战斗本领——

志愿军15军44师130团9连排长崔建国,带领全排突击,连续爆破4个地堡,攻占3个山头,直插敌人后方,崔建国一人刺死敌兵6个,又用缴获的武器毙敌20余人,俘敌8人。

击落敌机21架,击伤敌机8架的“王海大队”;带领数名战士深入敌后,毙敌200余人,己方无一伤亡的柴云振;用436发子弹,毙伤敌214人的张桃芳……一个又一个“很会打仗”的中国军人,把敌人打回了三八线,打到了谈判桌前。

“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进入新时代,人民子弟兵始终牢记前辈们立下的赫赫战功,始终牢记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始终牢记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砥砺面向未来的胜战之刃。

砺刃,是在那些可以公开的场合——考核、拉练、演习、竞赛,形成一种种能力,检验一个个战法,刷新一项项纪录;也是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指挥中枢、预设阵地、未来战场,不分寒暑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因时应势料敌于先、谋敌在前。

↑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飞行员准备夜间飞行(2023年2月17日摄)。新华社发(余红春 摄)

砺刃,有人深耕传统作战力量转型重塑,也有人投身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加速锻造;有人钻研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也有人创新发展新时代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全连大部分官兵精通两种以上主战专业;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探索出具有我军特色的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新路;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战巡南海、前出岛链、绕飞台岛……每一次冲锋、每一道航迹,都是祖国和人民的底气。

↑“杨根思连”官兵执行任务前向连旗宣誓(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能打仗、打胜仗——人民子弟兵过去能,现在能,将来同样能。

↑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随所在营进行长途机动(2022年4月12日摄)。新华社发(李乃超 摄)

从“钢少气多”到“钢多气盈骨更硬”,人民军队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从未改变

志愿军一个军(员额约5万人)与美军一个师(员额约1.7万-2.5万人)重型装备对比——

美军:各种坦克149辆,装甲车35辆,榴弹炮72门,高射炮64门,联络飞机22架;

志愿军:全部为0。

抗美援朝纪念馆内,一张图表直观显示出当时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

侵略者武装到了牙齿,为了打赢战争,他们动用了除原子弹之外当时所有的新式武器,甚至包括细菌生化武器。战事极为惨烈!

“知道什么是粉身碎骨吗?”时隔多年,曾任志愿军50军149师447团副政委的吕品仍记忆犹新,“我们五连副连长代学友,被重磅炸弹炸死了,战士们想去找他的尸体,但连拳头大的肉都找不到……”

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群山,从汉江到清川江两岸的土地,每一仗都有舍生忘死的英勇,每一仗都有感天动地的牺牲。

新兴里一战,志愿军27军80师炮兵团班长孔庆三,奉命摧毁敌军一个火力点。地面冰冻无法架设驻锄,他用肩膀顶住驻锄,下令开炮射击,消灭敌人30余个,自己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

轿岩山一战,志愿军67军595团1连战士李家发主动请战担负爆破任务,负伤后,他拖着受伤的双腿,连续炸掉3个地堡,因伤重昏死过去。后来,他从昏迷中醒来,又挺身扑向敌人。

铁原一战,已经连续作战1个多月、部队减员严重的志愿军63军,面对几乎两倍于己的敌人,顶着千余门火炮、20余架飞机的狂轰滥炸,血战12天。完成阻击任务时,“一个师只剩一个团”。

宁死,也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宁死,也要与阵地同在……满腔热血、一身铁骨的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

“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志愿军16军32师坦克团参谋长、后来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的孟昭身说,“打仗最终还是靠人,靠人那股子精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三伏盛夏,中原某训练场,“杨根思连”的官兵在最热的天淬炼英雄气。每晚点名,官兵齐喊“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英雄的根深深扎下。

“黄继光!”“到!到!到!”

某野营驻训地,“黄继光英雄连”保留着黄继光的床铺,将他的半身铜像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激励官兵传承英雄血脉。

在“松骨峰特功连”,在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在“上甘岭特功八连”,在“黄草岭英雄连”,在“烟台峰英雄连”……大江南北座座营盘,人民军队舍生忘死的血性基因代代相传。

从抗美援朝到维和护航,人民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担当从未改变

“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朝鲜停战签字了,也停火了。现在已开始走向和平。”

1953年7月30日,志愿军66军198师炮兵团团长宋云亮自朝鲜战场写给妻子胡玉华的家书,描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停战经过,以及对和平的盼望和对亲人的思念。

↑2023年7月15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基里巴斯塔拉瓦,双方人员在码头欢迎仪式上欢聚一堂。新华社发(徐巍 摄)

70多年前,为了赢得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义无反顾奔赴朝鲜战场。

新时代,为了维护和平,中国军队持续彰显使命担当。

跳起特色舞蹈,挥动两国国旗,拉着中国朋友的手热烈拥抱……

7月15日,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码头上一片欢歌笑语。对于首次到访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当地民众由衷的欢迎与感激溢于言表。

为和平而来,为友谊而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以来总计超过26万海里的航程洒满大爱,是中国军队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生动缩影。

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深刻塑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极大鼓舞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军队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积极履行大国军队国际责任,全面推进国际军事合作,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作贡献。

为了和平,走向世界——

从地中海边的黎巴嫩,到撒哈拉沙漠东端的苏丹;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到协助外国公民紧急撤离……战乱频仍地,中国军人始终在为和平坚守。

↑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在受勋后通过观礼台(2022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宗亚 摄

西非埃博拉疫情、马尔代夫水荒、尼泊尔强震、老挝水灾溃坝、汤加火山爆发……灾难发生时,总能看到中国军人伸出援手。

“和平使命”“和平救援”等“和平”系列演训活动,“共同命运”“共同愿景”等“共同”系列维和国际品牌……中国军队携手各国同行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

为了和平,不惧牺牲——

2016年5月31日晚,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营地遭遇袭击。为阻止汽车炸弹冲入营区,维和战士申亮亮坚守岗位,在爆炸瞬间将战友推开,英勇牺牲。

一个多月后,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战士李磊、杨树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遇难。

中国参加维和行动33年,16名维和军人先后牺牲在异国他乡,以鲜血和汗水浇灌和平之花。

↑2023年4月28日,从苏丹撤离的外籍人员准备登舰。新华社发(李怡诺摄)

为了和平,坚决斗争——

“我是中国空军,你已接近我领空,立即离开,否则将遭到拦截。”

前不久,一段中国空军飞行员用中英双语喊话驱离非法挑衅的外国军机的音频,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态度坚决,严正警告”,大家纷纷点赞。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新时代中国军人始终牢记,我们捍卫和平、维护安全、慑止战争的手段和选择有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中国军人已经并将继续用行动宣告——

我们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

中国军人已经并将继续用行动证明——

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中国海军第40批护航编队中的舰载直升机在被护船只周边海域巡逻警戒(2022年6月4日摄)。新华社发(唐文 摄)

↑赴汤加执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努库阿洛法港卸载移动板房(2022年2月19日摄)。新华社发(薛成清 摄)

↑2021年9月15日,在“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综合演练中,维和分队采用无人机抛撒传单宣传和平理念。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监制:李学勇

策划:丁增义 梅世雄 王逸涛

摄影:李明刚 郭明芝 刘艺 贾园园 李坤 藤仲楠 李俊迪

后期:李明刚 刘艺 郭明芝

统筹:郜新鑫、周咏缗

来源:新华社

编辑:万嘉

审核:杨佩佩

79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题:赳赳雄风从未改——致敬跨越七十年的热血与荣光

新华社记者丁增义、梅世雄、梅常伟

1953年7月27日,和平的阳光重新照进朝鲜半岛。

那一天,曾经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遭受重创后,被迫回到谈判桌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新华社发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一支军队的威名,从来都是用胜利铸成的——

20世纪50年代初,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新中国家门口,把战争强加给渴望和平安宁的中国人民,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一道,浴血奋战两年零九个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新华社发(黎民 摄)

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7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一代代人民子弟兵始终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谋强军、练打赢,迎挑战、斗强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战旗上写满热血与荣光。


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人民军队许党许国的赤胆忠诚从未改变

辽宁丹东,鸭绿江静静流淌。

江畔,暑期从各地慕名前来的人们凭栏而立,远远注视着那座举世闻名的四孔残桥——鸭绿江断桥。

时空在这里交汇。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大部队踏上鸭绿江大桥时,不少战士边走边望,身后是渐行渐远的江岸和土地。

彼时,新中国刚满周岁,神州大地百业待兴。

“你不好好行军,老回头看啥?”在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1营1连任指导员的王凤和问战友王哲厚。

“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还没看够啊。”王哲厚说。

“等仗打赢了,回来坐着火车看,坐着飞机看,看个够!”王凤和宽慰他。

离开祖国、离开亲人,志愿军将士不顾生死奔赴战场。之所以前进的每一步都迈得毅然决然,是因为每个人都饱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感。

程茂友,志愿军46军136师战士。入朝当天,他在随身日记本里写道:“亲爱的祖国,为了你的安全和朝鲜人民不受灾难,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我们暂时和你告别了。亲爱的祖国,再会吧!”

“国家让我去,我就去。共产党员冲在前,打在前。”志愿军38军113师战士关长义后来回忆,当年过鸭绿江的时候,就没想一定活着回来,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

王哲厚没能活着回来,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志愿军将士都没能活着回来……在那片金达莱花盛开的土地上,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短短8个字,一部英雄史诗,一曲忠诚壮歌。

70年来,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从学校课堂的讲授到参战老兵的回忆,从文献资料的记载到博物馆里的展陈,那段历史早已熔铸进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滋养着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也塑造着新时代革命军人以身许党许国的无限忠诚。

那种信仰坚如磐石——

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生命最后一天,他戴着氧气面罩,不顾劝阻9次下床,争分夺秒整理国防科研项目文件资料。强忍病痛工作两个小时,他终于支撑不住,一躺下就再也没能起来……

↑一次核爆炸试验后,林俊德(左一)和参试人员从试验场区完成取样任务后合影留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张超,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训练时突遇飞机故障,他竭尽全力推操纵杆,力图制止机头上扬,避免战机损毁。重伤送医途中,他最放不下的是舰载飞行事业:“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原一级飞行员张超(2016年1月27日摄)。新华社发

那种底色永不褪变——

抗击疫情大战大考,子弟兵勇挑重担、不辱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突出贡献;抗震抗洪突击驰援,子弟兵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关键时刻发挥突击队作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共计29.3万户贫困户、92.4万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广大官兵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子弟兵。

↑2020年2月17日,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记者 黎云 摄

那种坚守寸步不让——

加勒万河谷,喀喇昆仑高原深处,祖国的西部边陲。

年仅18岁的陈祥榕写下这样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某边防团官兵在“大好河山 寸土不让”标语前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郑晓林 摄)

70年来,人民军队赓承“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赴汤蹈火、勇往直前,不曾辜负这片壮丽的山河,不曾辜负“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的称呼!

↑2022年9月5日,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官兵在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磨子沟村搭建临时木桥转移被困群众(手机照片)。新华社发(洪福乐 摄)

↑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精准帮扶昭觉县梭梭拉打村发展养蜂产业,总队驻村扶贫干部布哈(中)和村民一同展示丰收成果(2019年6月12日摄)。新华社发(杨剑 摄)

从战场亮剑到沙场砺刃,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胜战基因从未改变

纪念胜利的日子,两位年龄相差53岁的飞行员连线“见面”。

一位是陶伟,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抗美援朝战场近距离击落敌机战例的创造者。另一位是高中强,歼-20战机飞行员,“金头盔”获得者。

↑2023年7月24日,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陶伟在家中擦拭歼-20飞机模型。新华社发(张瑞 摄)

↑全国人大代表、“强军先锋飞行大队”大队长高中强进行编队飞行训练(2023年2月9日摄)。新华社发(姜皓元 摄)

有人说,这是两代“很会打仗”的中国军人一次意味深长的交接。

时光倒回70多年前,气焰嚣张的帝国主义侵略者起初并不怎么重视这支拿着“简陋武器”的军队。但很快,志愿军将士就用实力,让敌人为他们的傲慢付出惨痛代价。

↑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官兵驾驶两栖步战车在海上进行实战化训练(2020年8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李彬 摄)

打!有奇正结合的运筹帷幄——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隐蔽入朝,敌人一直未能发觉,直至冒进兵力被痛歼才恍然大悟。

第二次战役,由于前次遭受重创,西线敌军进攻谨慎。为诱其大胆前进,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停止反击,后撤以示“败走”。所谓“联合国军”果然上当,坚定向北冒进,加快进攻速度。

于是,就有了后来对美第9军的三面包围。

于是,就有了志愿军38军113师在龙源里、三所里死死卡住美军退路。

于是,就有了志愿军嘉奖通令中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打!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敌人怕夜战,志愿军就充分发挥夜战特长,将夜战提到战役和战略的高度加以运用;

敌人摩托化和机械化装备对后方依赖大,志愿军就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断其后路,动摇其战役决心;

攻击火力较弱,难以歼灭敌重兵集团,志愿军就改变战法,打小歼灭战,“零敲牛皮糖”……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志愿军将士演绎得淋漓尽致。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连队机枪手向美军阵地射击。新华社发(张崇岫 摄)

打!有精湛过硬的战斗本领——

志愿军15军44师130团9连排长崔建国,带领全排突击,连续爆破4个地堡,攻占3个山头,直插敌人后方,崔建国一人刺死敌兵6个,又用缴获的武器毙敌20余人,俘敌8人。

击落敌机21架,击伤敌机8架的“王海大队”;带领数名战士深入敌后,毙敌200余人,己方无一伤亡的柴云振;用436发子弹,毙伤敌214人的张桃芳……一个又一个“很会打仗”的中国军人,把敌人打回了三八线,打到了谈判桌前。

“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进入新时代,人民子弟兵始终牢记前辈们立下的赫赫战功,始终牢记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始终牢记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砥砺面向未来的胜战之刃。

砺刃,是在那些可以公开的场合——考核、拉练、演习、竞赛,形成一种种能力,检验一个个战法,刷新一项项纪录;也是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指挥中枢、预设阵地、未来战场,不分寒暑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因时应势料敌于先、谋敌在前。

↑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飞行员准备夜间飞行(2023年2月17日摄)。新华社发(余红春 摄)

砺刃,有人深耕传统作战力量转型重塑,也有人投身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加速锻造;有人钻研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也有人创新发展新时代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全连大部分官兵精通两种以上主战专业;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探索出具有我军特色的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新路;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战巡南海、前出岛链、绕飞台岛……每一次冲锋、每一道航迹,都是祖国和人民的底气。

↑“杨根思连”官兵执行任务前向连旗宣誓(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能打仗、打胜仗——人民子弟兵过去能,现在能,将来同样能。

↑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随所在营进行长途机动(2022年4月12日摄)。新华社发(李乃超 摄)

从“钢少气多”到“钢多气盈骨更硬”,人民军队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从未改变

志愿军一个军(员额约5万人)与美军一个师(员额约1.7万-2.5万人)重型装备对比——

美军:各种坦克149辆,装甲车35辆,榴弹炮72门,高射炮64门,联络飞机22架;

志愿军:全部为0。

抗美援朝纪念馆内,一张图表直观显示出当时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

侵略者武装到了牙齿,为了打赢战争,他们动用了除原子弹之外当时所有的新式武器,甚至包括细菌生化武器。战事极为惨烈!

“知道什么是粉身碎骨吗?”时隔多年,曾任志愿军50军149师447团副政委的吕品仍记忆犹新,“我们五连副连长代学友,被重磅炸弹炸死了,战士们想去找他的尸体,但连拳头大的肉都找不到……”

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群山,从汉江到清川江两岸的土地,每一仗都有舍生忘死的英勇,每一仗都有感天动地的牺牲。

新兴里一战,志愿军27军80师炮兵团班长孔庆三,奉命摧毁敌军一个火力点。地面冰冻无法架设驻锄,他用肩膀顶住驻锄,下令开炮射击,消灭敌人30余个,自己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

轿岩山一战,志愿军67军595团1连战士李家发主动请战担负爆破任务,负伤后,他拖着受伤的双腿,连续炸掉3个地堡,因伤重昏死过去。后来,他从昏迷中醒来,又挺身扑向敌人。

铁原一战,已经连续作战1个多月、部队减员严重的志愿军63军,面对几乎两倍于己的敌人,顶着千余门火炮、20余架飞机的狂轰滥炸,血战12天。完成阻击任务时,“一个师只剩一个团”。

宁死,也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宁死,也要与阵地同在……满腔热血、一身铁骨的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

“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志愿军16军32师坦克团参谋长、后来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的孟昭身说,“打仗最终还是靠人,靠人那股子精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三伏盛夏,中原某训练场,“杨根思连”的官兵在最热的天淬炼英雄气。每晚点名,官兵齐喊“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英雄的根深深扎下。

“黄继光!”“到!到!到!”

某野营驻训地,“黄继光英雄连”保留着黄继光的床铺,将他的半身铜像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激励官兵传承英雄血脉。

在“松骨峰特功连”,在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在“上甘岭特功八连”,在“黄草岭英雄连”,在“烟台峰英雄连”……大江南北座座营盘,人民军队舍生忘死的血性基因代代相传。

从抗美援朝到维和护航,人民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担当从未改变

“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朝鲜停战签字了,也停火了。现在已开始走向和平。”

1953年7月30日,志愿军66军198师炮兵团团长宋云亮自朝鲜战场写给妻子胡玉华的家书,描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停战经过,以及对和平的盼望和对亲人的思念。

↑2023年7月15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基里巴斯塔拉瓦,双方人员在码头欢迎仪式上欢聚一堂。新华社发(徐巍 摄)

70多年前,为了赢得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义无反顾奔赴朝鲜战场。

新时代,为了维护和平,中国军队持续彰显使命担当。

跳起特色舞蹈,挥动两国国旗,拉着中国朋友的手热烈拥抱……

7月15日,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码头上一片欢歌笑语。对于首次到访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当地民众由衷的欢迎与感激溢于言表。

为和平而来,为友谊而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以来总计超过26万海里的航程洒满大爱,是中国军队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生动缩影。

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深刻塑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极大鼓舞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军队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积极履行大国军队国际责任,全面推进国际军事合作,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作贡献。

为了和平,走向世界——

从地中海边的黎巴嫩,到撒哈拉沙漠东端的苏丹;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到协助外国公民紧急撤离……战乱频仍地,中国军人始终在为和平坚守。

↑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在受勋后通过观礼台(2022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宗亚 摄

西非埃博拉疫情、马尔代夫水荒、尼泊尔强震、老挝水灾溃坝、汤加火山爆发……灾难发生时,总能看到中国军人伸出援手。

“和平使命”“和平救援”等“和平”系列演训活动,“共同命运”“共同愿景”等“共同”系列维和国际品牌……中国军队携手各国同行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

为了和平,不惧牺牲——

2016年5月31日晚,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营地遭遇袭击。为阻止汽车炸弹冲入营区,维和战士申亮亮坚守岗位,在爆炸瞬间将战友推开,英勇牺牲。

一个多月后,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战士李磊、杨树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遇难。

中国参加维和行动33年,16名维和军人先后牺牲在异国他乡,以鲜血和汗水浇灌和平之花。

↑2023年4月28日,从苏丹撤离的外籍人员准备登舰。新华社发(李怡诺摄)

为了和平,坚决斗争——

“我是中国空军,你已接近我领空,立即离开,否则将遭到拦截。”

前不久,一段中国空军飞行员用中英双语喊话驱离非法挑衅的外国军机的音频,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态度坚决,严正警告”,大家纷纷点赞。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新时代中国军人始终牢记,我们捍卫和平、维护安全、慑止战争的手段和选择有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中国军人已经并将继续用行动宣告——

我们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

中国军人已经并将继续用行动证明——

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中国海军第40批护航编队中的舰载直升机在被护船只周边海域巡逻警戒(2022年6月4日摄)。新华社发(唐文 摄)

↑赴汤加执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努库阿洛法港卸载移动板房(2022年2月19日摄)。新华社发(薛成清 摄)

↑2021年9月15日,在“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综合演练中,维和分队采用无人机抛撒传单宣传和平理念。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监制:李学勇

策划:丁增义 梅世雄 王逸涛

摄影:李明刚 郭明芝 刘艺 贾园园 李坤 藤仲楠 李俊迪

后期:李明刚 刘艺 郭明芝

统筹:郜新鑫、周咏缗

来源:新华社

编辑:万嘉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