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建设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

2023-07-16 17:46

◇202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三北”工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精准治沙等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规模推进、科学绿化,大力推进管理、科技和机制创新。

◇十年来,“三北”工程区营造林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长1.44个百分点,林草植被抑沙能力显著增强,国土绿化步伐显著加快。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日益稳固,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

◇先后启动实施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和2个规模化林场建设,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三北”工程将“水资源承载力”摆在越来越关键的位置,深入践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宜荒则荒,加大封育和飞播造林比重,推动防沙治沙工作从粗放式逐步迈向精细化。

◇“我们希望,未来栽下的每一棵树、种下的每一棵草,都能够与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实现更精准的匹配”。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先后获得“全球500佳环境奖”“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等荣誉,已成为展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生态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和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本。

◇非洲联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筑起树墙,灵感就来自中国的“三北”防护林。

盛夏时节,祖国北疆满目绿染。

从高空俯瞰,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的万里风沙带上,黄与绿交错。45年,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横跨我国北方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绿色奇迹”。几亿人种下片片新绿,筑成一道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是世界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被称为“三北”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沙化土地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区域。

1978年,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擘画了一个跨世纪的宏大工程——计划用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在“三北”地区建成大型防护林体系,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202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2022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对“三北”工程建设深入发展作出政策性、制度性安排。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先后出台《三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三北工程退化林分改造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等,为科学推进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实践依据和技术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正是“三北”工程五期工程建设期。“三北”工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精准治沙等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规模推进、科学绿化,大力推进管理、科技和机制创新。

草木以柔韧之力重塑山河。十年来,“三北”工程区营造林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长1.44个百分点,林草植被抑沙能力显著增强,国土绿化步伐显著加快。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日益稳固,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 年 6 月 7 日摄)

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

近年来,“三北”地区频频传来野生动物回归的好消息——生态指示物种豹猫现身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成群的野骆驼频频出现在“中国旱极”甘肃敦煌疏勒河沿岸,斑头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屡屡光顾内蒙古乌梁素海……

这些地方曾是荒山秃岭、黄沙漫漫,经过持续不懈的生态保护修复,如今已是林茂草丰、生机盎然。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表明生态系统日趋健康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恢复和扩大山系流域森林植被为基本骨架,以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重点治理区为主要对象,整体推进工程建设。

合理分区,建设跨区域大型防护林体系。铺开“三北”五期工程的地图,从西到东,不同颜色依次标示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农区。

五期工程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地理单元连续性、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合理布局,划分成四大建设区。在详细调查各分区水、土、气、生等自然生态状况,精准识别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努力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工程提出了各分区的保护修复主攻方向。

在西北荒漠,以沙生灌木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呵护绿洲;在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披绿荒山;在风沙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防护林体系锁住黄沙;在东北华北平原,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守护“大粮仓”。

十年来,这些跨区域、跨流域大型防护林体系的建成,为构建完备的区域生态屏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统施治,以流域山系为基本单元综合治理。在不同分区内,各地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各要素相协调,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设起一个农林牧、土水林、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乔灌草、造封管、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紧挨着风沙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一直是“三北”工程建设重点区域。2013年,“三北”工程在40个县启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按流域、分山系整体推进。

位于黄土高原核心区的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曾经一场暴雨形成呼啸而下的洪水,冲刷土地肥力,挟裹大量泥沙奔向黄河。近年来,彭阳县探索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立体治理模式,整座山、整条沟、整个流域推进。

项目实施后,彭阳县小流域治理速度加快。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超八成。“山是和尚头,风吹黄土走”的场景不复再现,植树30多年的彭阳县自然资源局高级林业工程师杨凤鹏站在山头,望着盘山环绕的层层林带梯田和漫山密密麻麻的鱼鳞坑说:“现在,即使碰上20年一遇的暴雨也不怕了,拦得住水,治得了土,就能守得住田。”

十年来,从六盘山到吕梁山,从关中盆地到汾河谷地,黄土高原披绿按下“快进键”,林草植被覆盖度已达到59.06%,有效阻挡了沙源扩散。如今,“三北”工程区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整体考量,统筹兴林与富民“双赢”。充分考虑“人”这一要素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转变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预防荒漠化扩大,是以系统观念开展生态治理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沙产业、生态旅游等,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

依托“三北”工程,新疆基本形成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东疆、北疆三大各具特色的林果生产基地,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内蒙古阿拉善盟将造林绿化与沙产业相结合,发展梭梭林接种肉苁蓉123.37万亩,牧民种植收入年均3万到5万元,部分牧民收入达10万元/年;青海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的同时,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管护员4.99万人,带动全省近18万贫困群众脱贫……

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工程区约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三北”工程对工程区群众脱贫致富预期贡献率达27%。从毁林开荒到增绿生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三北”大地,使来之不易的绿色更加稳固且持续延伸。

突出重点:由点及面带动全局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樟子松林海满目青翠,如同一排排“绿色卫士”,傲然挺立在科尔沁沙地南缘。

彰武县是辽宁省风沙口,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漫天黄沙只需两小时就能掠过辽河平原。如今,综合治理形成的林带大大减轻了风沙侵害。科尔沁沙地是重点治理区。“三北”五期工程围绕科尔沁沙地,启动了3个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基地建设和1个重点区域建设。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从辽宁朝阳市、阜新市,内蒙古通辽市,吉林白城市、松原市,到黑龙江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一个个集中连片的防风固沙林基地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和东缘串成一条圆弧形的绿色屏障,“堵”住了几大风口,形成包围之势。

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治理思路,有力推动了“三北”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重点突破,规模发展。“三北”工程区横跨我国半壁江山,生态治理难度极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工程建设确定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原则,以重点突破统筹区域发展,构筑区域性生态防线,进而带动“三北”地区生态整体好转。

同时,工程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突出工程建设主攻方向,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与任务,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

“三北”五期工程规划了一批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确定了18个重点建设区,涵盖包括科尔沁沙地在内的四大沙地,以及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有针对性地建设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

——集中投资,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三北”五期工程将近60%的投资任务投向重点项目。例如,先后启动实施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和2个规模化林场建设,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在重点项目带动下,各地因地制宜,以年均10万至20万亩的速度持续推进基地建设,进度普遍快于一般工程建设区。

呼伦贝尔沙地平均植被覆盖度已达到68.27%;辽宁、内蒙古600公里省界上筑起了一片片、一道道绿色屏障,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黑龙江西部农田林网化程度达75%以上,基本建成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陕西榆林市在毛乌素沙地建成总面积达190多万亩的樟子松林海,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轴线,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廊,陕北绿色生态屏障已初具规模。

“据‘三北’五期工程评估结果显示,重点项目完成营造林面积占完成营造林面积的42.04%,且营造林质量明显好于一般造林,对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起到显著示范效果。”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副局长张良介绍。

目前,国家林草局正在围绕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加紧筹备“三北”工程六期工程规划,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分解任务、细化措施。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局长冯德乾说,三北局将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具体抓好系统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科学治沙等工作,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2018 年 7 月 16 日摄) 王鹏摄 / 本刊

科学治沙:以水定绿永续发展

夏日炎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近70万亩流动沙丘被巨大的“绿网”锁住。工人们扛着铁锹和稻草正在“打补丁”,在造林未成活区域重新扎下一个个草方格,等待一场透雨,即可抢墒播种。已治理的区域,成片的柠条舒展灰绿色的枝条,被称为“沙漠姑娘”的花棒绽放着紫红的花朵。

白芨滩极为干旱,年降雨量仅160毫米左右。“科学治沙探路人”王有德将草方格称为治沙“主力军”。“我们改变了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被动治沙模式,探索采用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主抓雨季造林的模式,全靠雨养,当年成活率能达到75%以上。”他说。

“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还难。”这句在沙区广为流传的话,反映了防沙治沙最现实的困境。“三北”工程区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条件严酷。造林绿化任务越艰巨,对科学绿化的要求越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对沙漠的认识日益深入,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三北”工程将“水资源承载力”摆在越来越关键的位置,深入践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宜荒则荒,加大封育和飞播造林比重,推动防沙治沙工作从粗放式逐步迈向精细化。

——以水定绿,精准治沙。2017年,原国家林业局在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树立“精准治沙”理念,其核心是——量水而行、以水定林、林水平衡。同年,“三北”工程启动30个精准治沙项目,根据不同地区沙化特点、治理难易程度和水资源禀赋,精准选择植被恢复方式和造林密度。

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中国沙乡”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是全国精准治沙县。在多年治沙基础上,民勤县正在向大自然学习如何治沙。

在距离县城20公里的西大河小井子区域,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间隔多行交错排列。研究员们逐一测量沙障宽度、高度后,按当地水资源等条件,栽下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树种。

这是民勤县“近自然仿生学原理”行带格局低盖度造林与五带一中心技术研究项目实施现场。民勤县勤锋林业实验站林业工程师许芳荣介绍,他们开展多种沙障模式对比研究,将不同树种以不同行距栽下。“经过试验和观察发现,在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固沙林,与当地的自然植被状态接近,与均匀配置的片林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许芳荣说。

——量水而行,科研先行。随着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一些地区林水矛盾愈加凸显,未治理的区域造林难度很大,难啃的“硬骨头”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亟需更科学地破解“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等问题。

2019年,国家林草局启动了“三北”工程建设水资源承载力与林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项目,对“三北”工程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扫描”,分析植被生长与生态需水关系,提出了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辅助人工补水、发展雨养林草植被的技术路线,为“三北”不同区域提出“适水性”林草植被建设技术方案。

2022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三北”工程科学绿化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建成一批科学绿化示范样板;到2035年,“三北”工程科学绿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确定了20个“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编制了《三北工程县域科学绿化技术指南》,以县域为单元探索统筹“水土气生”等生态因子、科学开展绿化的新路。

作为“三北”工程首批科学绿化试点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对全县宜造林绿化空间“摸家底”,将可造林精准划分为最小单位(小班)2689个共83万亩。

“我们把每一个小班的水、土、气、生条件调查清楚,制定低密度造林治理模式,维持植被长期稳定生长。”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王志国说,“我们希望,未来栽下的每一棵树、种下的每一棵草,都能够与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实现更精准的匹配”。

锚定全球典范: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2023年的极端天气再度提醒人们,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国界,需要紧密携手、共建家园。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先后获得“全球500佳环境奖”“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等荣誉,已成为展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生态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和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本。

——履行绿色承诺,展现“大国担当”。“三北”工程是我国最早针对防治荒漠化行动的工程,有效阻止了土地沙化进程。

2015年,联合国将荒漠化防治纳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中科院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已率先实现这一目标,“三北”工程功不可没。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三北”工程治沙的主战场——内蒙古举行。100多个国家的大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作为防沙治沙“尖子生”,中国奇迹引发世界关注和赞誉。

“三北”工程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巴黎协定》的实际举措。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国在这一文件中庄严宣布,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如今,这一目标也已提前完成,“三北”工程持续重建森林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年来,“三北”地区森林蓄积量从6.13亿立方米增加至30.42亿立方米。

——加强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今年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第二次开办的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开幕。作为此次培训班的一部分,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在新疆库尔勒举行。来自中国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科研人员齐聚,共同研究如何在撒哈拉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效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贾晓霞说,非洲联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筑起树墙,灵感就来自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一些同事和项目主管会问中国的‘绿色长城’是怎么建设的,询问非洲地区能否也能治理成功。”贾晓霞说。

在经济上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同时,中国还派出科研人员展开技术交流。目前,中国已与建设非洲“绿色长城”的地区展开大数据应用和规划的技术合作,利用卫星等手段观测和收集、计算、分析数据,帮助非洲国家了解其土地、气候等方面特征与规律,推动当地荒漠化治理。

从中国“绿色长城”到非洲“绿色长城”,“三北”地区孕育出的中国治沙理念和方案,正在推动世界防治荒漠化进程。

中国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持续为全球荒漠化治理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通过组织国际研修、建立治沙示范基地、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年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近百名治沙骨干。

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蒙古国东、南、西三面同中国接壤,2013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组织科研院所为蒙古国举办多期荒漠化防治研修班;2017年以来,中科院专家团队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南部开展中国治沙典型技术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有效固定了当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示范区草本植物显著增加;持续支持蒙古国2021年启动的“种植十亿棵树”计划……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防治荒漠化履约与国际合作工作进一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22年9月,与联合国共建的全球首个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在宁夏银川市正式上线,面向全球打造“开放课堂”。

2023年以来,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以及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等交流合作平台正在加快筹建。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的驻地就在宁夏银川市,凸显了宁夏在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定好了调、凝聚了神、指明了路、鼓足了劲。宁夏将担当使命任务,全力推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宁夏贡献。 (记者 刘紫凌 何晨阳 马丽娟)

来源:《瞭望》

编辑:朱超

审核:曾海蓉

149

◇202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三北”工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精准治沙等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规模推进、科学绿化,大力推进管理、科技和机制创新。

◇十年来,“三北”工程区营造林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长1.44个百分点,林草植被抑沙能力显著增强,国土绿化步伐显著加快。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日益稳固,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

◇先后启动实施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和2个规模化林场建设,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三北”工程将“水资源承载力”摆在越来越关键的位置,深入践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宜荒则荒,加大封育和飞播造林比重,推动防沙治沙工作从粗放式逐步迈向精细化。

◇“我们希望,未来栽下的每一棵树、种下的每一棵草,都能够与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实现更精准的匹配”。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先后获得“全球500佳环境奖”“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等荣誉,已成为展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生态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和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本。

◇非洲联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筑起树墙,灵感就来自中国的“三北”防护林。

盛夏时节,祖国北疆满目绿染。

从高空俯瞰,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的万里风沙带上,黄与绿交错。45年,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横跨我国北方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绿色奇迹”。几亿人种下片片新绿,筑成一道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是世界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被称为“三北”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沙化土地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区域。

1978年,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擘画了一个跨世纪的宏大工程——计划用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在“三北”地区建成大型防护林体系,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202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2022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对“三北”工程建设深入发展作出政策性、制度性安排。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先后出台《三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三北工程退化林分改造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等,为科学推进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实践依据和技术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正是“三北”工程五期工程建设期。“三北”工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精准治沙等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规模推进、科学绿化,大力推进管理、科技和机制创新。

草木以柔韧之力重塑山河。十年来,“三北”工程区营造林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长1.44个百分点,林草植被抑沙能力显著增强,国土绿化步伐显著加快。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日益稳固,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 年 6 月 7 日摄)

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

近年来,“三北”地区频频传来野生动物回归的好消息——生态指示物种豹猫现身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成群的野骆驼频频出现在“中国旱极”甘肃敦煌疏勒河沿岸,斑头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屡屡光顾内蒙古乌梁素海……

这些地方曾是荒山秃岭、黄沙漫漫,经过持续不懈的生态保护修复,如今已是林茂草丰、生机盎然。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表明生态系统日趋健康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恢复和扩大山系流域森林植被为基本骨架,以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重点治理区为主要对象,整体推进工程建设。

合理分区,建设跨区域大型防护林体系。铺开“三北”五期工程的地图,从西到东,不同颜色依次标示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农区。

五期工程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地理单元连续性、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合理布局,划分成四大建设区。在详细调查各分区水、土、气、生等自然生态状况,精准识别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努力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工程提出了各分区的保护修复主攻方向。

在西北荒漠,以沙生灌木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呵护绿洲;在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披绿荒山;在风沙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防护林体系锁住黄沙;在东北华北平原,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守护“大粮仓”。

十年来,这些跨区域、跨流域大型防护林体系的建成,为构建完备的区域生态屏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统施治,以流域山系为基本单元综合治理。在不同分区内,各地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各要素相协调,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设起一个农林牧、土水林、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乔灌草、造封管、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紧挨着风沙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一直是“三北”工程建设重点区域。2013年,“三北”工程在40个县启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按流域、分山系整体推进。

位于黄土高原核心区的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曾经一场暴雨形成呼啸而下的洪水,冲刷土地肥力,挟裹大量泥沙奔向黄河。近年来,彭阳县探索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立体治理模式,整座山、整条沟、整个流域推进。

项目实施后,彭阳县小流域治理速度加快。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超八成。“山是和尚头,风吹黄土走”的场景不复再现,植树30多年的彭阳县自然资源局高级林业工程师杨凤鹏站在山头,望着盘山环绕的层层林带梯田和漫山密密麻麻的鱼鳞坑说:“现在,即使碰上20年一遇的暴雨也不怕了,拦得住水,治得了土,就能守得住田。”

十年来,从六盘山到吕梁山,从关中盆地到汾河谷地,黄土高原披绿按下“快进键”,林草植被覆盖度已达到59.06%,有效阻挡了沙源扩散。如今,“三北”工程区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整体考量,统筹兴林与富民“双赢”。充分考虑“人”这一要素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转变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预防荒漠化扩大,是以系统观念开展生态治理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沙产业、生态旅游等,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

依托“三北”工程,新疆基本形成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东疆、北疆三大各具特色的林果生产基地,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内蒙古阿拉善盟将造林绿化与沙产业相结合,发展梭梭林接种肉苁蓉123.37万亩,牧民种植收入年均3万到5万元,部分牧民收入达10万元/年;青海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的同时,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管护员4.99万人,带动全省近18万贫困群众脱贫……

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工程区约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三北”工程对工程区群众脱贫致富预期贡献率达27%。从毁林开荒到增绿生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三北”大地,使来之不易的绿色更加稳固且持续延伸。

突出重点:由点及面带动全局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樟子松林海满目青翠,如同一排排“绿色卫士”,傲然挺立在科尔沁沙地南缘。

彰武县是辽宁省风沙口,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漫天黄沙只需两小时就能掠过辽河平原。如今,综合治理形成的林带大大减轻了风沙侵害。科尔沁沙地是重点治理区。“三北”五期工程围绕科尔沁沙地,启动了3个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基地建设和1个重点区域建设。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从辽宁朝阳市、阜新市,内蒙古通辽市,吉林白城市、松原市,到黑龙江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一个个集中连片的防风固沙林基地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和东缘串成一条圆弧形的绿色屏障,“堵”住了几大风口,形成包围之势。

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治理思路,有力推动了“三北”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重点突破,规模发展。“三北”工程区横跨我国半壁江山,生态治理难度极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工程建设确定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原则,以重点突破统筹区域发展,构筑区域性生态防线,进而带动“三北”地区生态整体好转。

同时,工程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突出工程建设主攻方向,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与任务,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

“三北”五期工程规划了一批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确定了18个重点建设区,涵盖包括科尔沁沙地在内的四大沙地,以及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有针对性地建设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

——集中投资,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三北”五期工程将近60%的投资任务投向重点项目。例如,先后启动实施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和2个规模化林场建设,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在重点项目带动下,各地因地制宜,以年均10万至20万亩的速度持续推进基地建设,进度普遍快于一般工程建设区。

呼伦贝尔沙地平均植被覆盖度已达到68.27%;辽宁、内蒙古600公里省界上筑起了一片片、一道道绿色屏障,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黑龙江西部农田林网化程度达75%以上,基本建成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陕西榆林市在毛乌素沙地建成总面积达190多万亩的樟子松林海,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轴线,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廊,陕北绿色生态屏障已初具规模。

“据‘三北’五期工程评估结果显示,重点项目完成营造林面积占完成营造林面积的42.04%,且营造林质量明显好于一般造林,对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起到显著示范效果。”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副局长张良介绍。

目前,国家林草局正在围绕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加紧筹备“三北”工程六期工程规划,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分解任务、细化措施。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局长冯德乾说,三北局将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具体抓好系统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科学治沙等工作,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2018 年 7 月 16 日摄) 王鹏摄 / 本刊

科学治沙:以水定绿永续发展

夏日炎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近70万亩流动沙丘被巨大的“绿网”锁住。工人们扛着铁锹和稻草正在“打补丁”,在造林未成活区域重新扎下一个个草方格,等待一场透雨,即可抢墒播种。已治理的区域,成片的柠条舒展灰绿色的枝条,被称为“沙漠姑娘”的花棒绽放着紫红的花朵。

白芨滩极为干旱,年降雨量仅160毫米左右。“科学治沙探路人”王有德将草方格称为治沙“主力军”。“我们改变了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被动治沙模式,探索采用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主抓雨季造林的模式,全靠雨养,当年成活率能达到75%以上。”他说。

“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还难。”这句在沙区广为流传的话,反映了防沙治沙最现实的困境。“三北”工程区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条件严酷。造林绿化任务越艰巨,对科学绿化的要求越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对沙漠的认识日益深入,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三北”工程将“水资源承载力”摆在越来越关键的位置,深入践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宜荒则荒,加大封育和飞播造林比重,推动防沙治沙工作从粗放式逐步迈向精细化。

——以水定绿,精准治沙。2017年,原国家林业局在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树立“精准治沙”理念,其核心是——量水而行、以水定林、林水平衡。同年,“三北”工程启动30个精准治沙项目,根据不同地区沙化特点、治理难易程度和水资源禀赋,精准选择植被恢复方式和造林密度。

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中国沙乡”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是全国精准治沙县。在多年治沙基础上,民勤县正在向大自然学习如何治沙。

在距离县城20公里的西大河小井子区域,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间隔多行交错排列。研究员们逐一测量沙障宽度、高度后,按当地水资源等条件,栽下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树种。

这是民勤县“近自然仿生学原理”行带格局低盖度造林与五带一中心技术研究项目实施现场。民勤县勤锋林业实验站林业工程师许芳荣介绍,他们开展多种沙障模式对比研究,将不同树种以不同行距栽下。“经过试验和观察发现,在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固沙林,与当地的自然植被状态接近,与均匀配置的片林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许芳荣说。

——量水而行,科研先行。随着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一些地区林水矛盾愈加凸显,未治理的区域造林难度很大,难啃的“硬骨头”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亟需更科学地破解“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等问题。

2019年,国家林草局启动了“三北”工程建设水资源承载力与林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项目,对“三北”工程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扫描”,分析植被生长与生态需水关系,提出了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辅助人工补水、发展雨养林草植被的技术路线,为“三北”不同区域提出“适水性”林草植被建设技术方案。

2022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三北”工程科学绿化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建成一批科学绿化示范样板;到2035年,“三北”工程科学绿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确定了20个“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编制了《三北工程县域科学绿化技术指南》,以县域为单元探索统筹“水土气生”等生态因子、科学开展绿化的新路。

作为“三北”工程首批科学绿化试点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对全县宜造林绿化空间“摸家底”,将可造林精准划分为最小单位(小班)2689个共83万亩。

“我们把每一个小班的水、土、气、生条件调查清楚,制定低密度造林治理模式,维持植被长期稳定生长。”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王志国说,“我们希望,未来栽下的每一棵树、种下的每一棵草,都能够与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实现更精准的匹配”。

锚定全球典范: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2023年的极端天气再度提醒人们,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国界,需要紧密携手、共建家园。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先后获得“全球500佳环境奖”“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等荣誉,已成为展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生态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和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本。

——履行绿色承诺,展现“大国担当”。“三北”工程是我国最早针对防治荒漠化行动的工程,有效阻止了土地沙化进程。

2015年,联合国将荒漠化防治纳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中科院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已率先实现这一目标,“三北”工程功不可没。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三北”工程治沙的主战场——内蒙古举行。100多个国家的大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作为防沙治沙“尖子生”,中国奇迹引发世界关注和赞誉。

“三北”工程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巴黎协定》的实际举措。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国在这一文件中庄严宣布,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如今,这一目标也已提前完成,“三北”工程持续重建森林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年来,“三北”地区森林蓄积量从6.13亿立方米增加至30.42亿立方米。

——加强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今年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第二次开办的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开幕。作为此次培训班的一部分,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在新疆库尔勒举行。来自中国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科研人员齐聚,共同研究如何在撒哈拉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效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贾晓霞说,非洲联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筑起树墙,灵感就来自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一些同事和项目主管会问中国的‘绿色长城’是怎么建设的,询问非洲地区能否也能治理成功。”贾晓霞说。

在经济上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同时,中国还派出科研人员展开技术交流。目前,中国已与建设非洲“绿色长城”的地区展开大数据应用和规划的技术合作,利用卫星等手段观测和收集、计算、分析数据,帮助非洲国家了解其土地、气候等方面特征与规律,推动当地荒漠化治理。

从中国“绿色长城”到非洲“绿色长城”,“三北”地区孕育出的中国治沙理念和方案,正在推动世界防治荒漠化进程。

中国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持续为全球荒漠化治理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通过组织国际研修、建立治沙示范基地、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年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近百名治沙骨干。

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蒙古国东、南、西三面同中国接壤,2013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组织科研院所为蒙古国举办多期荒漠化防治研修班;2017年以来,中科院专家团队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南部开展中国治沙典型技术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有效固定了当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示范区草本植物显著增加;持续支持蒙古国2021年启动的“种植十亿棵树”计划……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防治荒漠化履约与国际合作工作进一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22年9月,与联合国共建的全球首个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在宁夏银川市正式上线,面向全球打造“开放课堂”。

2023年以来,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以及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等交流合作平台正在加快筹建。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的驻地就在宁夏银川市,凸显了宁夏在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定好了调、凝聚了神、指明了路、鼓足了劲。宁夏将担当使命任务,全力推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宁夏贡献。 (记者 刘紫凌 何晨阳 马丽娟)

来源:《瞭望》

编辑:朱超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