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汤和生今年60岁,家住丹徒石马,每天早上七点,他都会坐早班公交赶到市区四牌楼,参加那里一家养生馆的理疗,现在他已经坚持了一年多,自我感觉有效果。上个月,他在养生馆遇到了文史爱好者张鹏,两人闲聊间便拉开了一次乡村寻访活动的序幕。
随机的问答题
汤和生每天早上的时间利用堪称楷模。当绝大部分人还在床上时,他已起来了,吃完早饭后骑上电动车,直奔最近的公交站台,他要坐第一班公交到市区,这样就能赶上养生机构的第一轮理疗。而当大部分人准备上班时,他已做完理疗往家奔了。
这种高效让张鹏很羡慕,虽然他抬脚就能走到养生馆,但基本上每次都被老汤抢先。不过偶尔也有两人睡一张大床理疗的机会,他们美其名曰“睡床”。张鹏有个特点,喜欢跟人拉呱,他随口问:“你们村里有什么老房子、老桥、老物件吗?”汤和生答,“门口有小桥,蛮老的。”张鹏请他拍张照片看看,很快照片来了,张鹏一眼就看出桥是老的,便想一探究竟。
张鹏展示汤和生提供的线索
小桥在哪?我们来介绍一下汤和生住哪,他家位于丹徒区高资街道石马东古村,在丹徒大学城附近。具体来说,东到海燕村,西到文选路,北到长晖路,可见这个村子不小。东古村的居民绝大多数都姓汤。老汤以前干泥瓦匠,后来手被切到,不干这个活了,但他在这里生活了一甲子,因此对当地变化很熟悉。他给张鹏介绍这座小桥的方位,讲了两个关键信息:其一它离村里的大礼堂不远;其二他家的门牌是50号。
面对的选择题
幸好,张鹏对那一带比较熟悉。除了记者,这次寻访还请了帮手:一位是网名“小勇善战”的徐勇,他有车;另一位是文史研究者“京江潮”,大名姓曹,其对我市文史资料了如指掌,对老地图的运用更堪称一绝。
7月1日中午,四人出发。车至文选路,老曹就嚷嚷,说这条路应改为状元路。他手上有证据,能证明镇江历史上唯一的科举状元李承霖并非葬于城西的高骊山小银窝,而是葬于文选路南端,还指出了大致方位,旁边就有小路进入村子。
东古村不小,主干道都是四米宽的水泥路。当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街面温度超过36摄氏度,所以路上村民很少,只有沿街商店有人好奇地探出头来。记者建议找人问路,张鹏认为没必要。问路,总要交代自己身份。如果说“文史爱好者”,村民肯定听不懂,他们理解不了这一名称背后的含义;如果讲“来玩的”,似乎也不妥,谁会在最热时跑到一个偏僻的村子呢。而且四人“兴师动众”地询问,可能还会让村民心生警觉,给寻访造成障碍。
于是自己找。大家先沿主干道往南,结果门牌号很大。再折返往北,到“东古93”时,开始往西北小路进发,很快在眼前出现了一座仿古建筑,马头墙赫然在目,原来这就是村里的大礼堂,老汤的第一条线索找到了。此时大家的心思全集中在脚下,礼堂边还真有水沟,俯下身才发现是涵洞。继续往前,走不多远,就有人看到一汪水塘,紧接着有人喊:找到了。
小桥的判断题
张鹏定睛一看,确实是,因为之前看过老汤拍的照片。他之所以不想问人,自己找,其实是有说法的。如果能凭借既有线索找到,这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也可以找人带路,但意义完全不同了。探寻目标、自主发现始终是乡村寻访最吸引人的地方。
石马东古村的老桥
准确地说,这座小桥不如想象中那么吸引人,甚至有点不起眼,它蜷缩在水塘一隅。记者很难将其与老桥联系在一起,但它就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古桥,年代可初定为清末民初。我们开始纠结于小桥的“细枝末梢”,希望它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徐勇特地带了卷尺,量了一下:小桥为拱桥,半圆形,长约7米,宽2.1米,高1.8米,桥面离水面1.5米。整座桥为青石建造,石头是以前的凿刻工艺,桥面铺有水泥。那么有没有题字呢?很可惜,虽然大家努力辨认,但一无所获。老曹认为小桥南侧可能有字,但后来被岁月磨掉了。
让人啧啧称奇的是,流经此桥的竟是活水,且从不枯竭,大家认为其源头很可能是十里长山,只有如此体量才能保证最炎热时这里还有涓涓细流,只要沿途有高低差的存在,这股细流就会一直淌下去。整座池塘的水因此也绿意盎然,青翠欲滴,一群鸭子在这里优哉游哉,乐不思蜀。
临时的附加题
考察完小桥,大家便想找村民问问情况。碰巧,不远处就有乘凉的村民。老人叫汤金财,今年76岁。按他的说法,这座小桥的岁数肯定比他的年纪大,至于再往前的历史,他也不甚了了。
此时,我们才有时间好好打量这方池塘,其呈不规则形状,大概有3000平方米。它离村里大礼堂很近,而且极可能是当地最大的池塘,因此在过去成为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它是村民水禽的放养池,包括鸭子和鹅;第二,它有两个小码头,方便村民淘米洗菜洗衣。
两个小码头都很有意思。挨着小桥的码头估计还在用,上面也用水泥铺了一层,下面是老青石,它伸入水面约两米;而小桥对面还有码头,这个码头就出奇了,竟是用四块老石料“头尾相连”而成,它伸入水面三四米,但现在只有后面两块石料露出头来。
这四块石料的组合正是汤金财的“杰作”。原来,他家就在池塘边,门牌号是“东古108”。汤金财介绍,当年他请人用四块石料在此搭出小码头,供村民使用,村里也认可这一归属权。这些年,不知有多少人找他,都是想这四块石料的心思,为啥?因为它们并非一般石头。徐勇和老曹立马去查看,发现石料确有名堂,有三块类似汉白玉,很可能是老碑,现在将其“反扣”使用,正面十之八九有字。
大家一下子来了精神,再三关照汤金财不要卖给私人,说不定上面有地方文史的重要信息,兴许还能与李承霖扯上关系,对方连连点头。确实,东古村的水塘太典型了,村里的石碑大概率会在此处现身,这是历史选择和淘汰的结果,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现在全市农村还有多少这样的水塘,或许就有多少石碑还在沉睡……
乡村的必答题
好不容易来一趟,汤和生的家肯定要去。汤金财给我们指了方位,离水塘也很近。张鹏去叫门,嘴里说着“睡床的来了”。开门的是位中年妇女,满脸笑意,她是汤和生的老伴。
池塘浓荫蔽日
老汤家的房子很大,我们坐在客厅闲聊。张鹏无意中瞅见外面有老板用砖盖的屋子,那是清代的建筑材料,看来这个村子年代久远。老汤介绍,村里原先有两座桥,一座大桥,一座小桥。大桥叫“五队大桥”,20年前就拆了,宽度有五六米,他因为是泥瓦匠,还参与了拆除,我们现在找到的是小桥。这个村子原先叫东苦村,后来村民嫌名字不吉利,就把“苦”字的草字头拿掉,变成了东古村。
这倒很像大港的苦竹村,后来改为新竹村,一个意思。不过,老曹却半信半疑,他找到手机拍的当地老地图,发现附近有东古山、西古山两座山头,这说明村名很可能根据山名得来,看来他事先做了功课。一次意义不甚明确的乡村寻访,找桥只是一个引子或由头,却无意间触及了村庄的历史,不少扑朔迷离的信息扑面而来,而且其呈现方式是循序渐进的,让人欲罢不能。
但我们还是触及了问题——乡村历史遗存的保护,这些遗存包括老建筑、老桥、老井、老碑等等,很多都是村史的见证,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乡村历史遗存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作为一个面临拆迁的村子,东古村的历史遗存应该如何保护、呈现?需要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答案。推而广之,每个乡村的历史遗存都有其地域特色、时空特色、人文特色,如何善待它们,进而活化乡土遗存,助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拿出当代人的智慧和觉悟。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