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侃新闻 | 两位镇江人的哀与怒

2023-07-13 21:13

□ 华翔

隔壁城市发生的不一样的事情,却激起了两位镇江人共同的情感。这情感,颇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位镇江人曰“镇江吴桐”,其公众号“润南随笔”7月8日刊文《何以镇江,东坡登场》。文中写道:“苏东坡在常州病逝……即便没有太多诗词和故事,并不妨碍常州搞了‘东坡公园’、搞苏东坡主题沉浸式演艺——‘明月几时有’。而作为‘明月几时有’沉浸式真正的演出地——镇江,却少有关于苏东坡的纪念和宣传。”接着,有图景有碑刻、有史料有诗词,更有洋洋数千文字,讲述了苏东坡与镇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用文中的话说:“确实东坡是作客镇江,但留下的佳话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而后,或许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作为古代文人最有热度的,东坡文化在镇江被冷落和漠视。我们一边想找有热点的传统文化资源,另一边却又放弃很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隔壁城市仅有一点点关于苏东坡的素材,哪怕‘借用’我们城市的,他们是按私房菜的标准做成精品菜肴给游客,而我们仅仅是炖了一锅家常大杂烩,根本看不到哪是苏东坡的元素。”

另一位镇江人曰“樵山”,其公众号“樵山书房”7月11日刊文《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流量?》。文中感慨两件事情。一件事于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凡现场能流利背诵《春江花月夜》的游客,可免费入园。《春江花月夜》写的是镇江,但瘦西湖玩月,也没毛病呀。樵山感慨:“文旅资源不在于争,而在于用!”另一件事又属常州。季子文化,常州在用。既有文化论坛,亦有纪念集会,还有“季子文化+旅游”“季子文化+研学”等融合发展模式。你用了,不争亦是争。江苏省大运河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终落户常州,而正宗的镇江丹阳季子庙的影响力却在不断减弱。

樵山再感慨:“城市名人、文化资源是张好牌,并不是说你的牌你就有收益,你没打好,别人来打照样收益。”而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点睛之语则是“而我们又似乎研究的太多,落地的太少”。

吴桐与樵山,恰是千千万万镇江人的代表,因为,我们不甘!镇江城镇江人本一直有骄傲——所谓真山真水、所谓悠久历史、所谓深厚文化、所谓璀璨民俗,一言之资源禀赋深厚。但发展现状却是:资源依然只是资源,产业始终无法起飞。然后,“无论是外界的评价还是我们自身的评判,镇江应该有基础、有条件发展得更好”。而如今,更是貌似我的资源别人用了,不只有东坡、春江花月夜和季子,甚至有些资源,已然“丢”了。

过去,或许尚可不急,因为资源即使不用,它始终在;也因为,这资源,其实大家都没怎么用。但现在,形势已然不一样。一个悄然的时代变化是,随着国人的逐步小康富裕,过去的物质产品大消费时代正在逐步退场,而新兴起步的则是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与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产业发展新路径也已经明晰。可以说,几乎每座城市每个地方,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态度都已经完成了从忽略到重视、从冷淡到热情的变化过程,全方位保护、大规模开发已然成为新的潮流。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一个文明同一个祖先,中国之大,很多地方资源是类似的;镇江之小,资源与很多地方是共享的。同一类资源,我们不做,其他城市就会做。而其他城市做了还做得很好,时间一长、印象一深,我们就会被“丢”了,既被资源“丢”了,更被发展“丢”了。家底再厚,亦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丢”。或许,这也恰是吴桐与樵山给我们的又一次警讯。

其实,真心要“发展得更好”,不难;切实让资源“落地”,亦不难。有先进城市的实践可为师,有经典项目的运营作案例,学呗,学其神学其魂。譬如常州,东坡文化这道食材,人家是怎么做成私房菜精品的,是怎么让历史“活化”于当代,让文化走出了文献,然后与现实生活相连通,最终把资源开发成了产业。但这个学,一个关卡我们必须跨过,即别追求两三年就变现,两三年就出业绩。因为,诚如王志纲所言,“文化旅游这个东西,是要靠时间来浸润的”,“文旅项目没有十年八载做不出来”。如果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或许也就只会在对外宣传与客源招徕等工作上下下功夫了,这倒是可以立竿见影、马上见效的。

编辑:黄昕彤

审核:曾海蓉

91

□ 华翔

隔壁城市发生的不一样的事情,却激起了两位镇江人共同的情感。这情感,颇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位镇江人曰“镇江吴桐”,其公众号“润南随笔”7月8日刊文《何以镇江,东坡登场》。文中写道:“苏东坡在常州病逝……即便没有太多诗词和故事,并不妨碍常州搞了‘东坡公园’、搞苏东坡主题沉浸式演艺——‘明月几时有’。而作为‘明月几时有’沉浸式真正的演出地——镇江,却少有关于苏东坡的纪念和宣传。”接着,有图景有碑刻、有史料有诗词,更有洋洋数千文字,讲述了苏东坡与镇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用文中的话说:“确实东坡是作客镇江,但留下的佳话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而后,或许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作为古代文人最有热度的,东坡文化在镇江被冷落和漠视。我们一边想找有热点的传统文化资源,另一边却又放弃很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隔壁城市仅有一点点关于苏东坡的素材,哪怕‘借用’我们城市的,他们是按私房菜的标准做成精品菜肴给游客,而我们仅仅是炖了一锅家常大杂烩,根本看不到哪是苏东坡的元素。”

另一位镇江人曰“樵山”,其公众号“樵山书房”7月11日刊文《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流量?》。文中感慨两件事情。一件事于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凡现场能流利背诵《春江花月夜》的游客,可免费入园。《春江花月夜》写的是镇江,但瘦西湖玩月,也没毛病呀。樵山感慨:“文旅资源不在于争,而在于用!”另一件事又属常州。季子文化,常州在用。既有文化论坛,亦有纪念集会,还有“季子文化+旅游”“季子文化+研学”等融合发展模式。你用了,不争亦是争。江苏省大运河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终落户常州,而正宗的镇江丹阳季子庙的影响力却在不断减弱。

樵山再感慨:“城市名人、文化资源是张好牌,并不是说你的牌你就有收益,你没打好,别人来打照样收益。”而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点睛之语则是“而我们又似乎研究的太多,落地的太少”。

吴桐与樵山,恰是千千万万镇江人的代表,因为,我们不甘!镇江城镇江人本一直有骄傲——所谓真山真水、所谓悠久历史、所谓深厚文化、所谓璀璨民俗,一言之资源禀赋深厚。但发展现状却是:资源依然只是资源,产业始终无法起飞。然后,“无论是外界的评价还是我们自身的评判,镇江应该有基础、有条件发展得更好”。而如今,更是貌似我的资源别人用了,不只有东坡、春江花月夜和季子,甚至有些资源,已然“丢”了。

过去,或许尚可不急,因为资源即使不用,它始终在;也因为,这资源,其实大家都没怎么用。但现在,形势已然不一样。一个悄然的时代变化是,随着国人的逐步小康富裕,过去的物质产品大消费时代正在逐步退场,而新兴起步的则是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与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产业发展新路径也已经明晰。可以说,几乎每座城市每个地方,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态度都已经完成了从忽略到重视、从冷淡到热情的变化过程,全方位保护、大规模开发已然成为新的潮流。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一个文明同一个祖先,中国之大,很多地方资源是类似的;镇江之小,资源与很多地方是共享的。同一类资源,我们不做,其他城市就会做。而其他城市做了还做得很好,时间一长、印象一深,我们就会被“丢”了,既被资源“丢”了,更被发展“丢”了。家底再厚,亦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丢”。或许,这也恰是吴桐与樵山给我们的又一次警讯。

其实,真心要“发展得更好”,不难;切实让资源“落地”,亦不难。有先进城市的实践可为师,有经典项目的运营作案例,学呗,学其神学其魂。譬如常州,东坡文化这道食材,人家是怎么做成私房菜精品的,是怎么让历史“活化”于当代,让文化走出了文献,然后与现实生活相连通,最终把资源开发成了产业。但这个学,一个关卡我们必须跨过,即别追求两三年就变现,两三年就出业绩。因为,诚如王志纲所言,“文化旅游这个东西,是要靠时间来浸润的”,“文旅项目没有十年八载做不出来”。如果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或许也就只会在对外宣传与客源招徕等工作上下下功夫了,这倒是可以立竿见影、马上见效的。

编辑:黄昕彤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