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文化 | 南宋蔡洸的故事

2023-06-30 22:55

文 古渡渺千秋

蔡洸,字子平,福建仙游县人,北宋名臣蔡襄之后,父亲蔡伸,曾做过南宋高宗朝左中大夫,蔡洸因此获得荫补,做了将仕郎。宋代文官非科举不录,靠父荫得官的人,是很难得到实质性差遣的。好在蔡洸并非不学无术之辈,通过努力,他参加了科举,拿到了法科文凭,这才真正步入仕途,在大理寺做了一名审判员,没几年工夫,他就“迁寺丞,出知吉州”,成为高宗朝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

救生会馆内的蔡洸蜡像 图:古渡渺千秋 提供

孝宗即位后,蔡洸应诏进入刑部,不久即转徙度支,开始了他为国理财的生涯。由于当时隆兴北伐正在进行中,朝廷让他以户部郎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知镇江府,这是一个很牛且辛苦的差事,他的理财经验当实践并积累于此时。

在镇江知府任上,蔡洸颇有政绩。据元《至顺镇江志·津渡》记载:“西津渡,宋乾道中,郡守蔡洸置巨艘五,以御风涛之患……仍采昔人遗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为识,其受有数,其发有序。”

南宋时,西津渡是重要的军港,抗金的前阵地。为了加强对西津渡的安全管理,宋代乾道年间,蔡洸在西津渡命人购置了五条大船,每条船上挂上一旗帜,以“利、涉、大、川、吉”为标志,用以济渡救生,同时订立规章制度,限定载客人数,并成立了兼具官渡与救生性质的水上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人命救助机构。从此,西津渡的渡船收有数、发有序、秩序井然,有效地抗御了风溺之灾。

蔡洸也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有年镇江地区适逢炎夏,月余无雨,旱情十分严重,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他发动百姓拦江筑陂引水抗旱保苗。这时驻扎在西溪的宋军奉命移屯建康(今南京)。江上舶舻相继,要过往筑陂水域。转运司(漕司)檄文告知百姓,令镇江府马上拆毁陂堤,让宋军通航过境。沿江的黎民百姓纷纷涌进府署衙门,恳切要求蔡洸一定要保住陂堤蓄水抗旱。蔡洸见了道:“吾不忍心获罪百姓,宁愿得罪漕司和官军。”他断然拒绝拆陂毁坝。不久苍天下了甘霖,航道畅通,当年作物喜获丰收,庶民编民谣赞颂蔡洸:“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可见镇江地方百姓对蔡洸的感激之情。

蔡洸还是一位精于经济管理的改革家。关于这件事,《宋史》记载颇为详细:“镇江三邑税户客户输丁各异,请为一体,不得自为同异。所输丁绢,依和买之直,计尺折纳,人给一钞,官自买绢发起,公私皆便。”。上面的这段话,说出镇江税赋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客户输丁各异”,二是“依和买之直……公私皆便”。

蔡洸置艘御风涛(戴敦邦绘)

两宋户籍管理,虽然相对地提升了客户(流寓户)的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客户的输丁(徭役)还是普遍重于主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欺负外地人。另外,“和买”并非公平交易。南宋建立后,国土沦丧,财政紧张,和买所需钱款,从“官出”变为了“民出”,换句话说,百姓自己出钱为官府购买物资,和买正式变成了一项赋税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是由政府定价,向百姓采购物资。由于各地和买定价各异,自行摊派转嫁,使得乡村下户不堪其苦,遂成南宋的一项重赋。

通过调查研究,蔡洸发现各级官司吏在征收税赋时,人为制造客户与主户矛盾,并在“和买”的过程中,从中捞取油水,敲诈勒索,加重税户的负担。找到问题症结后,蔡洸就上疏朝廷,要求朝廷制定统一税户丁口税额,把所有输丁绢附加在货物之上,直接计尺折纳,官民同等照章纳税。

蔡洸的建议很快获得皇上的支持,颁诏下令按照蔡洸提供的制度施行,虽然地方官吏从中作梗,但蔡洸管理有力、执行精准,很快解决了镇江三邑赋税中存在的问题。蔡洸通过这些运作,既保护了弱势群体,又打击了弄虚作假,可谓善政。

“财无渗漏则不可胜用。”这是蔡洸在户部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国家财税要严格管理。蔡洸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建议孝宗皇帝慎选官吏,打击贪腐,如削减冗官,控制萌补等,严防死堵财政的渗漏,把好国用关;一方面又支持孝宗搞经济改革,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此提高岁入。

蔡洸虽然是朝廷的理财顾问,做了多年的“财神爷”,但为官非常清廉,所得俸银,常常用来救济贫困的亲友,囊无余资。当蔡洸退休之日离开朝廷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变卖了皇上所赐的银鞍来筹集路费,不愧“忠惠”之谥。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124

文 古渡渺千秋

蔡洸,字子平,福建仙游县人,北宋名臣蔡襄之后,父亲蔡伸,曾做过南宋高宗朝左中大夫,蔡洸因此获得荫补,做了将仕郎。宋代文官非科举不录,靠父荫得官的人,是很难得到实质性差遣的。好在蔡洸并非不学无术之辈,通过努力,他参加了科举,拿到了法科文凭,这才真正步入仕途,在大理寺做了一名审判员,没几年工夫,他就“迁寺丞,出知吉州”,成为高宗朝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

救生会馆内的蔡洸蜡像 图:古渡渺千秋 提供

孝宗即位后,蔡洸应诏进入刑部,不久即转徙度支,开始了他为国理财的生涯。由于当时隆兴北伐正在进行中,朝廷让他以户部郎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知镇江府,这是一个很牛且辛苦的差事,他的理财经验当实践并积累于此时。

在镇江知府任上,蔡洸颇有政绩。据元《至顺镇江志·津渡》记载:“西津渡,宋乾道中,郡守蔡洸置巨艘五,以御风涛之患……仍采昔人遗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为识,其受有数,其发有序。”

南宋时,西津渡是重要的军港,抗金的前阵地。为了加强对西津渡的安全管理,宋代乾道年间,蔡洸在西津渡命人购置了五条大船,每条船上挂上一旗帜,以“利、涉、大、川、吉”为标志,用以济渡救生,同时订立规章制度,限定载客人数,并成立了兼具官渡与救生性质的水上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人命救助机构。从此,西津渡的渡船收有数、发有序、秩序井然,有效地抗御了风溺之灾。

蔡洸也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有年镇江地区适逢炎夏,月余无雨,旱情十分严重,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他发动百姓拦江筑陂引水抗旱保苗。这时驻扎在西溪的宋军奉命移屯建康(今南京)。江上舶舻相继,要过往筑陂水域。转运司(漕司)檄文告知百姓,令镇江府马上拆毁陂堤,让宋军通航过境。沿江的黎民百姓纷纷涌进府署衙门,恳切要求蔡洸一定要保住陂堤蓄水抗旱。蔡洸见了道:“吾不忍心获罪百姓,宁愿得罪漕司和官军。”他断然拒绝拆陂毁坝。不久苍天下了甘霖,航道畅通,当年作物喜获丰收,庶民编民谣赞颂蔡洸:“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可见镇江地方百姓对蔡洸的感激之情。

蔡洸还是一位精于经济管理的改革家。关于这件事,《宋史》记载颇为详细:“镇江三邑税户客户输丁各异,请为一体,不得自为同异。所输丁绢,依和买之直,计尺折纳,人给一钞,官自买绢发起,公私皆便。”。上面的这段话,说出镇江税赋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客户输丁各异”,二是“依和买之直……公私皆便”。

蔡洸置艘御风涛(戴敦邦绘)

两宋户籍管理,虽然相对地提升了客户(流寓户)的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客户的输丁(徭役)还是普遍重于主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欺负外地人。另外,“和买”并非公平交易。南宋建立后,国土沦丧,财政紧张,和买所需钱款,从“官出”变为了“民出”,换句话说,百姓自己出钱为官府购买物资,和买正式变成了一项赋税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是由政府定价,向百姓采购物资。由于各地和买定价各异,自行摊派转嫁,使得乡村下户不堪其苦,遂成南宋的一项重赋。

通过调查研究,蔡洸发现各级官司吏在征收税赋时,人为制造客户与主户矛盾,并在“和买”的过程中,从中捞取油水,敲诈勒索,加重税户的负担。找到问题症结后,蔡洸就上疏朝廷,要求朝廷制定统一税户丁口税额,把所有输丁绢附加在货物之上,直接计尺折纳,官民同等照章纳税。

蔡洸的建议很快获得皇上的支持,颁诏下令按照蔡洸提供的制度施行,虽然地方官吏从中作梗,但蔡洸管理有力、执行精准,很快解决了镇江三邑赋税中存在的问题。蔡洸通过这些运作,既保护了弱势群体,又打击了弄虚作假,可谓善政。

“财无渗漏则不可胜用。”这是蔡洸在户部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国家财税要严格管理。蔡洸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建议孝宗皇帝慎选官吏,打击贪腐,如削减冗官,控制萌补等,严防死堵财政的渗漏,把好国用关;一方面又支持孝宗搞经济改革,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此提高岁入。

蔡洸虽然是朝廷的理财顾问,做了多年的“财神爷”,但为官非常清廉,所得俸银,常常用来救济贫困的亲友,囊无余资。当蔡洸退休之日离开朝廷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变卖了皇上所赐的银鞍来筹集路费,不愧“忠惠”之谥。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