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石水
读《红楼梦》,叹大观园之盛美,一直认为此园乃曹雪芹妙笔之生花而已。偶读袁枚的《随园诗话》,看到“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嘉三大家”,文名与大学士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大观园怎么会是袁枚的随园呢?
搜阅《清史稿》《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袁枚年谱》等史书,弄清了随园的来龙去脉,也心生出众多感慨。
“枚不以吏能自喜,既而引疾家居,再起发陕西,丁父忧归,遂牒请养母,卜筑江宁小仓山,号随园,崇饰池馆,自是优游其中五十年。”(《清史稿·文苑传》)袁枚因为父亲去世,辞官归家,奉养母亲,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购买了江宁隋氏的废园。此园本为曹寅所建,雍正初年,曹因罪被抄家,内务府郎中隋赫德接手此园,改名隋园。不久,隋赫德又因贪污被抄家,此园荒废,被袁枚购得,袁枚从此寓居于此,改名随园,自号随园老人。
“随园一片荒地,我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枪金;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图书则青田黄冻,名手雕镌;端砚则蕉叶青花,兼多古款,为大江南北富人家所未有也。”(袁枚遗嘱)袁枚匠心独运,自己设计,自己雕琢,把自己的心境、文境、性境全部融入修筑之中,使此园声名远扬,文人墨客、商贾达官慕名造访,以致门槛都被踩坏,年年都要更换。
可见随园美景多么令人羡慕。不过,了解随园建设发展过程,了解袁枚的处世之道,我不仅仅羡于此园的美和景。
袁枚辞官时,有积蓄3600两银子,购买此园,花了300两,可修筑建设、配套器物,花费巨大,他的那点积蓄,不到两年就全部用光了。钱从何来?他没有因为是县太爷而巧取豪夺,全凭自己一颗善于经营的头脑和不辞辛劳的双手。他将随园的田地、山林、池塘租给十三户人家,收取租金;他利用自己的诗名,卖文所得颇丰;他自己写书、印书、销书,收入不少;他绛帐受徒,教授子弟,收入可观;他把随园的所有围墙全部拆除,告诉社会:“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大搞现如今的“乡村游”“农家乐”。同时,随着随园声名鹊起,他办起了“特色餐饮”,从食材采办加工到烹调装盘乃至菜品用器等,都作深入研究,写了厚厚一本《随园食单》,做出了名闻天下的菜肴,使随园成了文人雅士赏花观灯、饮酒赋诗的绝佳场所。更让人感慨的是,袁枚县令不当,回家当老百姓,同样造福社会,同样干得风生水起,同样令世人刮目敬佩。相比之下,有的人走上仕途,除了会做官,好像其他都不会做了。
袁枚辞官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说他仕途坎坷,使他无意利禄;有的说他生性是个不安分的人,不耐学书,不耐作词,不耐仕宦(严迪昌《清诗史》);有的说他是个随性之人,不会阳奉阴违,不会用心施计,不会迎上欺下……这些解释都有一些依据,不过,正史中无法考证,倒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做官也是一个好官: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他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七年县令,所到之处政治勤政,颇有声望,“终日坐堂皇,任吏民白事,有小讼狱,立判遣,无稽留者。”他不但自己清明,还特别擅长处理百姓的家务纠纷,帮韩姓女洗却冤情,慎刑不杀盗米之人,都在有关史料中有记载。
袁枚头脑灵活,善于经营,而往往头脑好使善于机变之人,又多是贪墨高手,特别是贪腐成风的清代朝堂。袁枚当过七年县太爷,“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七年县令而辞官时只有3600两银子,可到他去世时,其遗嘱记有银2万余两,田产价值万余两,可谓家产丰厚。“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袁枚靠随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靠随园积累了丰厚家产,更靠随园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留给了社会,留给了历史。这样的随园怎能不使人十分羡慕,十分敬佩。
可惜的是,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随园毁于太平军的战火,至今随园、百步坡的地名还在,但已物是人非。不过,即使遗迹遗址,盼今人还是要去流连一下,和我一样,生出羡慕之情。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