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神秘大块头古碑重现天日 文史爱好者日精山上发现了什么?

©原创 2018-06-13 21:30

日精山刻石

今日镇江讯   近日,我市文保志愿者张鹏在市区走访时,发现了一块体量硕大的古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块碑呢?今天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日精山上一块碑,城内体量属其大

藏在松树下的古碑

古代镇江城内有“三山五岭八大寺”之说,排在首位的就是日精山,其地点位于府学新村小区的前身,尽管高度仅仅是一座约30米左右的小山,但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今天记者跟随张先生来到日精山上寻碑。

对日精山,我市的很多文史爱好者还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山上的这块碑,却无人知晓。为什么呢?原来,这座小山走到碑的那段小路已经荒废很长时间,记者来到这段小路,发现这条小路破损严重,从建筑材料来看,围绕着古碑的这条小路是由粉煤灰砖修筑的,那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产物。小路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枯枝败叶,再加上这块碑正好“隐藏”在山上的几棵高大雪松之下,于是很少有人能看到。记者来回绕着小山又走了一圈,发现原来通往这块碑的下山路还有一条,但是可能由于山体多年雨水冲刷的作用,这条小路已经完全废弃,已经根本走不通了,这些原因才导致了这块古碑少有人知晓。

那么这块碑多大呢?记者用卷尺实际量了一下,才发现这是一块极为少见的大碑,在老城区内甚至能排到第一位,其体量堪称巨大:碑宽为210厘米,碑高135厘米,厚度为31厘米,碑身四周一圈为螭龙纹,内里则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而且碑身有断裂的缺损的地方,且已经进行过修补,从修补石块的老化程度来看,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行的。碑身下面还有石基底座,底座宽227厘米,底座高60厘米,厚度为44厘米,底座上刻莲花瓣和莲花纹、梅花纹、蝙蝠纹,而且底座的一侧之前也已损坏,也进行过修补。

而就在这块古碑不远处,记者还找到了一块写有“日精山”字样的石头,而在山坡东南角的地方,还有一些断裂的残石和巨大的石槽,不知与这块古碑有什么联系。

附近倒在荒草中的老石料

乾隆古碑说的啥,七旬翁冒暑拓碑

这块碑到底说的是什么内容?记者仔细浏览了一下这块碑,因为字数实在太多而且模糊不清,实在搞不明白。尽管如此,还是看到了一些细节,如在碑身后段结尾处有“乾隆”年的字样。

为了弄清楚这块碑的内容,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人把碑拓下来,进行精细地辨认。张先生特地请来了我市拓碑的高手,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窦启荣先生,而窦先生又请来几位好友一同帮忙。这两天气温着实太高,但这些老先生们还是冒着30多度的高温,在现场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最终拓下了这块巨碑。然后,带回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校对,争取搞清楚这块碑的内容。

今天,记者联络了窦先生,他表示这块碑上文字较多,拓下了有七八百字,但因为碑头上的标题已经缺损,而且碑身上也有不少字缺失磨损,所以虽然弄清了碑身的不少字,但是最重要的信息还是丢失了不少,尽管如此,这块碑他认为是一块“学府碑”,具体而言就是“重建学宫的碑记”,而此碑的年代也是很清楚的,碑身后段上有“乾隆二十三年岁次辛巳冬十月”的字样,是一块清代碑无疑。

窦先生表示,要了解这块碑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日精山这个地理位置来辨识。日精山靠着青云门,原名青云门大街,因巷南端有一拱门,上刻“青云门”三字故名。巷北面原为镇江府台,府署内设有考场,考生经此入场,以示“青云直上”之意。而同时,日精山原先还靠着府学巷和府学新村,该巷地处镇江府学西侧,府学建于北宋年间,又称孔庙,幸好府学新村现在还在,它位于鼓楼岗南面,是1956年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因位于旧镇江府学旁,所以取名府学新村。

昔日教育之地标,当今热门寻访地

窦启荣冒着酷暑在拓碑

对这块碑的发现,我市不少文史爱好者均表达了关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王礼刚专门查找了资料。

据《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日精山在府儒学内,明伦堂东,偏近北城下,山面南向,顶宽一丈六尺五寸,其形圆,高三丈三尺有奇。”日精山在府学内,《京口山水志》记载:“镇江有学始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冬,柳开自常移润。”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秋,润州知州柳开在夫子庙东,日精山南,州子城东南隅,重建州学。

而京江画派的领袖人物清代张崟对日精山也有一段惊艳的描述,其在《镇江名胜册页》云:“日精山在府儒学内,上有光风霁月亭,山后古松百馀株,山前老梅修竹,城市山林也。南眺西南诸山,北俛大江,为城中极佳处,左之谯楼,即古之芙蓉也。”据悉,民国时省教育厅、教育局、建设局均设此。

换句话说,日精山南侧的镇江府学,是宋元明清镇江府级科举教育和考试的权威机构,是历代学子们向往的圣地。如果读者想知道镇江府学历代为乡试(省级)、会试(国家级)、殿试(皇帝亲自主考)输送了多少优秀生员,可阅读本市学者严其林教授50万字著作《镇江进士研究》。而我市还有学者考证过,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宰相陆润庠出生于镇江,从小就接受在镇江府学任训导的祖父的精心培养。

碑上左边是“乾隆二十三年”的刻字

同为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的李德柱表示,作为市老年大学文史班的老师,他经常会带同学寻访镇江的“三山五岭八大寺”,虽然每年都会带同学们来日精山,但是从来没有看过到这块碑。现在这块碑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浮出,可喜可贺,以后带同学们再来,一定要好好讲讲这块碑的历史和故事。(全媒体记者 竺捷)图:竺捷 摄

编辑:陈路

57

日精山刻石

今日镇江讯   近日,我市文保志愿者张鹏在市区走访时,发现了一块体量硕大的古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块碑呢?今天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日精山上一块碑,城内体量属其大

藏在松树下的古碑

古代镇江城内有“三山五岭八大寺”之说,排在首位的就是日精山,其地点位于府学新村小区的前身,尽管高度仅仅是一座约30米左右的小山,但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今天记者跟随张先生来到日精山上寻碑。

对日精山,我市的很多文史爱好者还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山上的这块碑,却无人知晓。为什么呢?原来,这座小山走到碑的那段小路已经荒废很长时间,记者来到这段小路,发现这条小路破损严重,从建筑材料来看,围绕着古碑的这条小路是由粉煤灰砖修筑的,那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产物。小路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枯枝败叶,再加上这块碑正好“隐藏”在山上的几棵高大雪松之下,于是很少有人能看到。记者来回绕着小山又走了一圈,发现原来通往这块碑的下山路还有一条,但是可能由于山体多年雨水冲刷的作用,这条小路已经完全废弃,已经根本走不通了,这些原因才导致了这块古碑少有人知晓。

那么这块碑多大呢?记者用卷尺实际量了一下,才发现这是一块极为少见的大碑,在老城区内甚至能排到第一位,其体量堪称巨大:碑宽为210厘米,碑高135厘米,厚度为31厘米,碑身四周一圈为螭龙纹,内里则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而且碑身有断裂的缺损的地方,且已经进行过修补,从修补石块的老化程度来看,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行的。碑身下面还有石基底座,底座宽227厘米,底座高60厘米,厚度为44厘米,底座上刻莲花瓣和莲花纹、梅花纹、蝙蝠纹,而且底座的一侧之前也已损坏,也进行过修补。

而就在这块古碑不远处,记者还找到了一块写有“日精山”字样的石头,而在山坡东南角的地方,还有一些断裂的残石和巨大的石槽,不知与这块古碑有什么联系。

附近倒在荒草中的老石料

乾隆古碑说的啥,七旬翁冒暑拓碑

这块碑到底说的是什么内容?记者仔细浏览了一下这块碑,因为字数实在太多而且模糊不清,实在搞不明白。尽管如此,还是看到了一些细节,如在碑身后段结尾处有“乾隆”年的字样。

为了弄清楚这块碑的内容,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人把碑拓下来,进行精细地辨认。张先生特地请来了我市拓碑的高手,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窦启荣先生,而窦先生又请来几位好友一同帮忙。这两天气温着实太高,但这些老先生们还是冒着30多度的高温,在现场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最终拓下了这块巨碑。然后,带回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校对,争取搞清楚这块碑的内容。

今天,记者联络了窦先生,他表示这块碑上文字较多,拓下了有七八百字,但因为碑头上的标题已经缺损,而且碑身上也有不少字缺失磨损,所以虽然弄清了碑身的不少字,但是最重要的信息还是丢失了不少,尽管如此,这块碑他认为是一块“学府碑”,具体而言就是“重建学宫的碑记”,而此碑的年代也是很清楚的,碑身后段上有“乾隆二十三年岁次辛巳冬十月”的字样,是一块清代碑无疑。

窦先生表示,要了解这块碑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日精山这个地理位置来辨识。日精山靠着青云门,原名青云门大街,因巷南端有一拱门,上刻“青云门”三字故名。巷北面原为镇江府台,府署内设有考场,考生经此入场,以示“青云直上”之意。而同时,日精山原先还靠着府学巷和府学新村,该巷地处镇江府学西侧,府学建于北宋年间,又称孔庙,幸好府学新村现在还在,它位于鼓楼岗南面,是1956年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因位于旧镇江府学旁,所以取名府学新村。

昔日教育之地标,当今热门寻访地

窦启荣冒着酷暑在拓碑

对这块碑的发现,我市不少文史爱好者均表达了关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王礼刚专门查找了资料。

据《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日精山在府儒学内,明伦堂东,偏近北城下,山面南向,顶宽一丈六尺五寸,其形圆,高三丈三尺有奇。”日精山在府学内,《京口山水志》记载:“镇江有学始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冬,柳开自常移润。”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秋,润州知州柳开在夫子庙东,日精山南,州子城东南隅,重建州学。

而京江画派的领袖人物清代张崟对日精山也有一段惊艳的描述,其在《镇江名胜册页》云:“日精山在府儒学内,上有光风霁月亭,山后古松百馀株,山前老梅修竹,城市山林也。南眺西南诸山,北俛大江,为城中极佳处,左之谯楼,即古之芙蓉也。”据悉,民国时省教育厅、教育局、建设局均设此。

换句话说,日精山南侧的镇江府学,是宋元明清镇江府级科举教育和考试的权威机构,是历代学子们向往的圣地。如果读者想知道镇江府学历代为乡试(省级)、会试(国家级)、殿试(皇帝亲自主考)输送了多少优秀生员,可阅读本市学者严其林教授50万字著作《镇江进士研究》。而我市还有学者考证过,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宰相陆润庠出生于镇江,从小就接受在镇江府学任训导的祖父的精心培养。

碑上左边是“乾隆二十三年”的刻字

同为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的李德柱表示,作为市老年大学文史班的老师,他经常会带同学寻访镇江的“三山五岭八大寺”,虽然每年都会带同学们来日精山,但是从来没有看过到这块碑。现在这块碑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浮出,可喜可贺,以后带同学们再来,一定要好好讲讲这块碑的历史和故事。(全媒体记者 竺捷)图:竺捷 摄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