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文化 | 大运河畔的唐代镇江爱情故事

2023-06-19 00:02

□ 马彦如 张剑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镇江作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起点,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景式展示大运河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也收藏展陈了不可忽略的镇江元素。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中,两座并蒂莲般连在一起的实体大型船形墓格外引人注目。这对墓葬整体提取自镇江,据专家分析这两座墓葬可能记录着一段“唐代爱情故事”。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陈列的镇江唐代船形墓

2016年,镇江大运河边的大港龙泉村发掘出一对独特形制的船形墓,船形轮廓清晰,保存完整,根据出土的开元通宝铜钱、陶壶和碎陶片等文物,专家们将墓葬年代锁定为唐朝,距今已有千年。墓主是一对夫妻,生活富裕,相当于当时的“中产阶级”家庭。这对夫妻或许正是因为生前恩爱,他们把“地下阴宅”建成船形,不仅像两朵莲瓣连在一起,墓葬之间还有甬道相通,寓意“生同衾,死同穴,死后灵魂也要一起升天”。

船形墓是因墓室的两侧壁向外弧出、墓葬的平面形状像一只倒扣的船而得名。从已经发表的墓葬资料统计,船形砖室墓发掘的数量不多,始见于吴末晋初,一直延续到北宋晚期,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北、山西、陕西、辽宁(朝阳地区)也有发现。其中代表性的船形墓有江苏无锡赤墩里东晋墓、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句容西晋墓等。河北地区发现的唐代船形墓代表性的有定州舟形墓,晋县(现晋州市)唐墓等。

长江下游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带,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该地域水网密布,又紧邻东海,人们把船作为出行劳作的工具,早已普遍认识到船的形状和功用。古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欲升天,需要用舟船迎接天神下降引导,将墓葬作为船形或可利用水道将灵魂送回故乡。

船形墓大多由墓室和甬道构成,墓壁两侧外弧,平面最大宽度在中部,部分墓葬后壁有楼阁式塔状结构。墓壁采用三顺一丁砌法,无壁龛。船形墓的形成与建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江下游空气潮湿土壤湿润,普通形制的墓葬容易坍塌,船形墓墓壁的弧凸可以加强墓葬的负荷力,防止墓室因受四周泥土的挤压而坍塌,极大地提高墓壁的抗压力和稳定性。此外,专家认为长江下游及周边地区船形墓墓顶多为穹隆顶,它的产生与墓内祭奠有直接关系,为了便于祭奠,墓室空间不断扩大增高,由券顶向穹隆顶变化。

常见的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就是一种于顶部自然收为圆形穹隆顶的砖砌结构,具有不用胎膜、稳固性高的优点。该构筑技术通常作为墓主财富或等级的区分因素,而这种墓顶的船形砖室墓在长江下游及周边地区发现较多,可以证明当时长江流域具有较高的经济水平。

中国的墓葬传统与宗教理论,特别是与生死观、孝道思想息息相关,无论是受到宗教信仰还是单纯的劳动工具形制特征的影响,船形砖室墓都体现了古人对传统葬俗中“事死如事生”观念的重视。船形砖室墓的发现为研究各地区丧葬习俗、不同阶级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依据,为研究此类墓葬的建造手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大运河是沟通联系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纽带,也是镇江穿市而过的交通命脉、生活水道。作为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城市格局及发展变迁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船形砖室墓的出土,体现了镇江在隋唐时期人口密集、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与镇江发现的其他唐代大运河文化遗存构成了相关链接与佐证,对当地唐代时期墓葬风格和墓葬习俗有一定研究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将实体的船形墓葬整体运输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陈,过程殊为不易。据媒体报道,为防止墓顶坍塌,墓葬被运抵扬州时尚未清理墓中的泥土,重量达55吨,无法从楼梯或电梯运输,工作人员费尽心思,不得已拆除了博物馆西侧部分墙体,才使它们最终被安放在博物馆内。

编辑:黄昕彤

审核:沈菲

144

□ 马彦如 张剑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镇江作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起点,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景式展示大运河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也收藏展陈了不可忽略的镇江元素。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中,两座并蒂莲般连在一起的实体大型船形墓格外引人注目。这对墓葬整体提取自镇江,据专家分析这两座墓葬可能记录着一段“唐代爱情故事”。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陈列的镇江唐代船形墓

2016年,镇江大运河边的大港龙泉村发掘出一对独特形制的船形墓,船形轮廓清晰,保存完整,根据出土的开元通宝铜钱、陶壶和碎陶片等文物,专家们将墓葬年代锁定为唐朝,距今已有千年。墓主是一对夫妻,生活富裕,相当于当时的“中产阶级”家庭。这对夫妻或许正是因为生前恩爱,他们把“地下阴宅”建成船形,不仅像两朵莲瓣连在一起,墓葬之间还有甬道相通,寓意“生同衾,死同穴,死后灵魂也要一起升天”。

船形墓是因墓室的两侧壁向外弧出、墓葬的平面形状像一只倒扣的船而得名。从已经发表的墓葬资料统计,船形砖室墓发掘的数量不多,始见于吴末晋初,一直延续到北宋晚期,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北、山西、陕西、辽宁(朝阳地区)也有发现。其中代表性的船形墓有江苏无锡赤墩里东晋墓、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句容西晋墓等。河北地区发现的唐代船形墓代表性的有定州舟形墓,晋县(现晋州市)唐墓等。

长江下游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带,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该地域水网密布,又紧邻东海,人们把船作为出行劳作的工具,早已普遍认识到船的形状和功用。古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欲升天,需要用舟船迎接天神下降引导,将墓葬作为船形或可利用水道将灵魂送回故乡。

船形墓大多由墓室和甬道构成,墓壁两侧外弧,平面最大宽度在中部,部分墓葬后壁有楼阁式塔状结构。墓壁采用三顺一丁砌法,无壁龛。船形墓的形成与建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江下游空气潮湿土壤湿润,普通形制的墓葬容易坍塌,船形墓墓壁的弧凸可以加强墓葬的负荷力,防止墓室因受四周泥土的挤压而坍塌,极大地提高墓壁的抗压力和稳定性。此外,专家认为长江下游及周边地区船形墓墓顶多为穹隆顶,它的产生与墓内祭奠有直接关系,为了便于祭奠,墓室空间不断扩大增高,由券顶向穹隆顶变化。

常见的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就是一种于顶部自然收为圆形穹隆顶的砖砌结构,具有不用胎膜、稳固性高的优点。该构筑技术通常作为墓主财富或等级的区分因素,而这种墓顶的船形砖室墓在长江下游及周边地区发现较多,可以证明当时长江流域具有较高的经济水平。

中国的墓葬传统与宗教理论,特别是与生死观、孝道思想息息相关,无论是受到宗教信仰还是单纯的劳动工具形制特征的影响,船形砖室墓都体现了古人对传统葬俗中“事死如事生”观念的重视。船形砖室墓的发现为研究各地区丧葬习俗、不同阶级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依据,为研究此类墓葬的建造手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大运河是沟通联系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纽带,也是镇江穿市而过的交通命脉、生活水道。作为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城市格局及发展变迁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船形砖室墓的出土,体现了镇江在隋唐时期人口密集、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与镇江发现的其他唐代大运河文化遗存构成了相关链接与佐证,对当地唐代时期墓葬风格和墓葬习俗有一定研究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将实体的船形墓葬整体运输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陈,过程殊为不易。据媒体报道,为防止墓顶坍塌,墓葬被运抵扬州时尚未清理墓中的泥土,重量达55吨,无法从楼梯或电梯运输,工作人员费尽心思,不得已拆除了博物馆西侧部分墙体,才使它们最终被安放在博物馆内。

编辑:黄昕彤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