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苏州不断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2023-06-18 21:32

入夏以来,苏州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

瞄准产业发展,以“光领万物 赋能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国(苏州)世界光子产业发展大会让“高光之城”加速起势。苏州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光子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新增光子领域上市企业10家以上。

坐落于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已成为宜古宜今美丽苏州新地标。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宣传部 供图

聚焦企业培育,在近日公布的2023年第三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名单中,苏州入库企业4594家,全省占比27.8%,位列全省第一。苏州将持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加大金融扶持等,充分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四处涌动的发展热潮,无不显示着苏州加快发展的实力和活力。数据显示,今年1—4月,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1—3月提高8.8个百分点,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步恢复态势,有效投资持续发力,消费市场复苏强劲。

当前,苏州正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统筹做好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苏州正以昂扬之姿,奋勇前行。

在发展中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初夏时节,吴江区的鼋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生机勃勃,水岸边杉树成林,不时有水鸟掠过,清幽的花香化入微风。居住在周边的市民周玲玲常带着女儿来这里休闲玩耍,“现在这里真是大变样了,吃完饭过来溜达溜达,很舒服!”

难以想象,这里曾是网障林立、无人问津的“三不管地带”。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绿核的重要部分,鼋荡岸线全程长26.1公里,其中吴江境内18.2公里,上海青浦境内7.9公里。这些年,吴江、青浦两地通过岸坡整治、清淤疏浚等措施对鼋荡岸线进行生态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吴江汾湖高新区城乡发展局局长姚俊介绍,治理过程中,青浦、嘉善、吴江三地推出“联合河长制”,对跨界水体实行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

在吴江汾湖高新区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机器自动将一片片宽大透明的聚酯薄膜抽拉出来,紧接着将其卷成大“筒”以备分切,几名工人还会检测产品是否存在瑕疵、折角。这些聚酯薄膜厚度范围为2微米—350微米,应用于平板显示器、汽车、装饰新材料等领域。基地一期项目工厂区域于2021年6月开工建设,仓储项目预计今年底前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达产后年销售规模约500亿元,预计形成利税50亿元。

示范区的发展成为苏州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缩影,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城市新空间。苏州积极主动推进对外开放,更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培育开放新动能、形成开放新优势。在交通上,“丰”字形高铁网络加快成形,苏州日益成为重要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

除此之外,苏州还加快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以板块临界区域为重点,着力实现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让“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突破”,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规划建设破题发力,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加快建设,城市能级和中心城区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

在抢抓机遇的同时,苏州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苏州提供全周期人才扶持政策,“拎包入住”式的创业载体,工作生活“一站式服务”,3年提供10万套人才公寓,全力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

自主创新助力产业集群建设

独墅湖畔,苏州“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氛围也愈加浓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之势动力澎湃。漫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几乎每隔三五分钟的路程,就能遇到资本市场看好的“明星企业”,信达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在信达生物展厅,一个外形酷似字母“Y”的抗体3D模型引人注意,信达生物创新研发的抗体药物正是通过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表面的抗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落户10多年来,信达生物坚持自主研发和与全球领先制药企业合作“两条腿”走路,目前已形成一条包括26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代谢、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

发动机叶片是飞机发动机中数量最多的核心零部件,耐高温、耐疲劳、耐磨损等性能缺一不可。华钛瑞翔历时10余年自主研发的钛铝合金发动机叶片,不仅能够在650摄氏度的高温下正常使用,还比一般叶片减重50%以上,使得整个发动机可以减重30至60公斤。华钛瑞翔所在的太仓航空新材料创新园自开园以来,积极搭建航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吸引全国高水平航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成集技术研发、人才聚集、产业优化为一体的高水平园区,构建了航空零部件产业发展新生态。

无论是生物医药产业还是航空航天产业,都是苏州大力推进产业创新集群的最新实践。今年初,苏州召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推出一揽子举措,持续把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抓出实效。

通过研究产业发展思路,苏州细分光子产业、集成电路等25个重点领域产业创新集群,并以“八个一”工作机制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包括明确一位市政府牵头领导、安排一个牵头单位、制定一项行动计划等。目前,各项任务均在有序推进中,细分领域行动计划已全部印发,细分领域行业协会均已挂牌成立。

加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获批国家级、省级各类研发机构225家;组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等13个创新联合体;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今,随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苏州创新发展释放出越来越强劲的动能。

城乡融合发展绘就美好图景

在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一块块方正的有机稻田披上了“绿衣裳”。鸭子在稻田里穿梭,自由采食田间杂草、浮游动植物和害虫。

水面上的“绿衣裳”其实是放养的绿萍,作为富含氮磷钾的有机绿肥,绿萍肥力高、没有污染,稻鸭萍共生能让水稻长得更好,今年该村共投放了1200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深有感触地说。从治水改土到工业发家,村民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从工业发家再到旅游旺家,蒋巷村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几十年的努力下,村里人也过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5万元,年末人均村级分红1万元。

蒋巷村的发展也成为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取景框。苏州始终致力于坚持建设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城市,持续增强城市发展竞争优势。在此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就是一个最有力的抓手。

城乡融合向深处走,离不开高质量公共服务。苏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加强三级医院和研究型医院建设。同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市域统筹的教育发展体系,并努力朝着“老有颐养、弱有强扶、病有良医、幼有优育、学有善教、劳有多得、住有宜居”的目标迈进,不断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

城乡融合也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探索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将深入实施保供提升、产业振兴、美村提质、乡村善治、数智乡村、共富乡村六大行动共25项具体任务。

随着一系列行动的布局推进,不久的将来,一个产业发展集群更加强劲、城市发展空间更加宽广、人们生活更加惬意富足的图景渐次铺展,新时代更加精彩的“姑苏繁华图”正挥笔绘就。

记者手记 >>>

敢争先,立潮头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5月20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在苏州辗转5个不同主题的采访点位,领略这座江南古城在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医药产业等多个方面的亮眼成绩,从不同剖面集中感受她的发展活力。

行走在苏州,最大的感受是脚下这片热土,正迸发出不竭的创新创业动能,涌现出令人惊叹的争先势头。采访中,“前列”“最好”等字眼不时出现在耳畔,并且这种“优秀”仿佛成了一种自然。更可贵的是,每个方面均有更宏大的发展目标、更细化严谨的落实措施,一幅更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在眼前铺开。吸引人才、集聚产业、集群式创新……敢于争先,勇立潮头,苏州正以巨大的干事创业热情书写新时代的“姑苏传奇”。(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俊杰 颜颖)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昕彤

审核:沈菲

198

入夏以来,苏州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

瞄准产业发展,以“光领万物 赋能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国(苏州)世界光子产业发展大会让“高光之城”加速起势。苏州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光子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新增光子领域上市企业10家以上。

坐落于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已成为宜古宜今美丽苏州新地标。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宣传部 供图

聚焦企业培育,在近日公布的2023年第三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名单中,苏州入库企业4594家,全省占比27.8%,位列全省第一。苏州将持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加大金融扶持等,充分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四处涌动的发展热潮,无不显示着苏州加快发展的实力和活力。数据显示,今年1—4月,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1—3月提高8.8个百分点,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步恢复态势,有效投资持续发力,消费市场复苏强劲。

当前,苏州正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统筹做好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苏州正以昂扬之姿,奋勇前行。

在发展中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初夏时节,吴江区的鼋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生机勃勃,水岸边杉树成林,不时有水鸟掠过,清幽的花香化入微风。居住在周边的市民周玲玲常带着女儿来这里休闲玩耍,“现在这里真是大变样了,吃完饭过来溜达溜达,很舒服!”

难以想象,这里曾是网障林立、无人问津的“三不管地带”。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绿核的重要部分,鼋荡岸线全程长26.1公里,其中吴江境内18.2公里,上海青浦境内7.9公里。这些年,吴江、青浦两地通过岸坡整治、清淤疏浚等措施对鼋荡岸线进行生态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吴江汾湖高新区城乡发展局局长姚俊介绍,治理过程中,青浦、嘉善、吴江三地推出“联合河长制”,对跨界水体实行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

在吴江汾湖高新区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机器自动将一片片宽大透明的聚酯薄膜抽拉出来,紧接着将其卷成大“筒”以备分切,几名工人还会检测产品是否存在瑕疵、折角。这些聚酯薄膜厚度范围为2微米—350微米,应用于平板显示器、汽车、装饰新材料等领域。基地一期项目工厂区域于2021年6月开工建设,仓储项目预计今年底前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达产后年销售规模约500亿元,预计形成利税50亿元。

示范区的发展成为苏州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缩影,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城市新空间。苏州积极主动推进对外开放,更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培育开放新动能、形成开放新优势。在交通上,“丰”字形高铁网络加快成形,苏州日益成为重要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

除此之外,苏州还加快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以板块临界区域为重点,着力实现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让“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突破”,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规划建设破题发力,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加快建设,城市能级和中心城区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

在抢抓机遇的同时,苏州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苏州提供全周期人才扶持政策,“拎包入住”式的创业载体,工作生活“一站式服务”,3年提供10万套人才公寓,全力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

自主创新助力产业集群建设

独墅湖畔,苏州“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氛围也愈加浓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之势动力澎湃。漫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几乎每隔三五分钟的路程,就能遇到资本市场看好的“明星企业”,信达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在信达生物展厅,一个外形酷似字母“Y”的抗体3D模型引人注意,信达生物创新研发的抗体药物正是通过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表面的抗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落户10多年来,信达生物坚持自主研发和与全球领先制药企业合作“两条腿”走路,目前已形成一条包括26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代谢、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

发动机叶片是飞机发动机中数量最多的核心零部件,耐高温、耐疲劳、耐磨损等性能缺一不可。华钛瑞翔历时10余年自主研发的钛铝合金发动机叶片,不仅能够在650摄氏度的高温下正常使用,还比一般叶片减重50%以上,使得整个发动机可以减重30至60公斤。华钛瑞翔所在的太仓航空新材料创新园自开园以来,积极搭建航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吸引全国高水平航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成集技术研发、人才聚集、产业优化为一体的高水平园区,构建了航空零部件产业发展新生态。

无论是生物医药产业还是航空航天产业,都是苏州大力推进产业创新集群的最新实践。今年初,苏州召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推出一揽子举措,持续把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抓出实效。

通过研究产业发展思路,苏州细分光子产业、集成电路等25个重点领域产业创新集群,并以“八个一”工作机制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包括明确一位市政府牵头领导、安排一个牵头单位、制定一项行动计划等。目前,各项任务均在有序推进中,细分领域行动计划已全部印发,细分领域行业协会均已挂牌成立。

加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获批国家级、省级各类研发机构225家;组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等13个创新联合体;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今,随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苏州创新发展释放出越来越强劲的动能。

城乡融合发展绘就美好图景

在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一块块方正的有机稻田披上了“绿衣裳”。鸭子在稻田里穿梭,自由采食田间杂草、浮游动植物和害虫。

水面上的“绿衣裳”其实是放养的绿萍,作为富含氮磷钾的有机绿肥,绿萍肥力高、没有污染,稻鸭萍共生能让水稻长得更好,今年该村共投放了1200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深有感触地说。从治水改土到工业发家,村民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从工业发家再到旅游旺家,蒋巷村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几十年的努力下,村里人也过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5万元,年末人均村级分红1万元。

蒋巷村的发展也成为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取景框。苏州始终致力于坚持建设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城市,持续增强城市发展竞争优势。在此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就是一个最有力的抓手。

城乡融合向深处走,离不开高质量公共服务。苏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加强三级医院和研究型医院建设。同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市域统筹的教育发展体系,并努力朝着“老有颐养、弱有强扶、病有良医、幼有优育、学有善教、劳有多得、住有宜居”的目标迈进,不断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

城乡融合也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探索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将深入实施保供提升、产业振兴、美村提质、乡村善治、数智乡村、共富乡村六大行动共25项具体任务。

随着一系列行动的布局推进,不久的将来,一个产业发展集群更加强劲、城市发展空间更加宽广、人们生活更加惬意富足的图景渐次铺展,新时代更加精彩的“姑苏繁华图”正挥笔绘就。

记者手记 >>>

敢争先,立潮头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5月20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在苏州辗转5个不同主题的采访点位,领略这座江南古城在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医药产业等多个方面的亮眼成绩,从不同剖面集中感受她的发展活力。

行走在苏州,最大的感受是脚下这片热土,正迸发出不竭的创新创业动能,涌现出令人惊叹的争先势头。采访中,“前列”“最好”等字眼不时出现在耳畔,并且这种“优秀”仿佛成了一种自然。更可贵的是,每个方面均有更宏大的发展目标、更细化严谨的落实措施,一幅更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在眼前铺开。吸引人才、集聚产业、集群式创新……敢于争先,勇立潮头,苏州正以巨大的干事创业热情书写新时代的“姑苏传奇”。(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俊杰 颜颖)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昕彤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