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文化 | 顾况在镇江四十年

2023-06-16 23:34

□ 沈伯素

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书法家、画家。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他先后三度在镇江工作和生活,共40年。

茅山读书十年

顾况早知茅山自古以来便有“读书之山”一称,历朝历代有文字记载的很多文人学士在茅山读书:秦时,李明真人在古炼丹院(今乾元观)修炼;西汉茅氏三兄弟在茅山主峰读书修炼成仙;晋代句容人葛洪炼丹抱朴峰,“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茅山也有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记载。入茅山读书和著述尤其有名的,更有南朝梁代陶弘景,他成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创始人,被誉为“山中宰相”。

茅山佳境元阳观

顾况家距茅山不远,他熟稔茅山历史,唐玄宗天宝五年(747年),二十岁的他也来到茅山,寓居元阳观。元代刘大彬在《茅山志》中记载了顾况在茅山写的一首诗《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诗读。”他在茅山潜心读书十年(747-757年)。不仅写出大量诗作,还结交了一批文友。

已经30岁了,顾况才想到科举大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他离开茅山,进京赶考。茅山寒窗苦读十年,果然令他十分长进,顺利通过了策试和殿试,进士及第,任著作佐郎,官级六品。他任朝官伊始,就做了一件闻名遐迩的事:当年比他年轻许多的白居易,持自己的诗作去拜见他,他一见“白居易”这三个字就说:“长安米价很贵,居住不易啊。”但当他看到第一首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随即改口赞叹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只有你白居易了。”于是,他不断推荐和宣扬白居易,使白名声大振。

居官润州八载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韩滉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顾况受命到润州,入韩滉幕府任节度判官,负责督运钱粮。顾况是一位勤奋的人,任上能够尽责尽力,不辱使命。韩滉是一位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皇帝的大唐名将,润州节度使任上先后居镇江长逾七年之久。其时,韩滉依托润州,致力国政。北方发生朱泚和李希烈叛乱,他积极参与平叛斗争。当德宗皇帝迫于时势,车驾自京都播迁(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时,因“关中仓廪竭”,连禁军也因缺粮而生乱。正当德宗忧甚,朝廷十分危难的时刻,因润州钱粮督运绩效显著,韩滉向京都运送了江淮大米三万斛,支持国家解困,大唐朝廷有救,使润州成为大唐国家支柱。因钱粮属顾况督运,显然,润州之功与他密不可分!

当年,李泌是德宗心腹高官,先任礼部尚书,贞元三年(785年)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顾况在润州任上忠于职守,名声很好,后世的《嘉定镇江志》也说“况从滉为判官骤成其磊落大绩”。因他居官绩效显著,加之其才华横溢,受到宰相李泌的赏识,经李泌引荐,贞元三年(788年),顾况再次入朝。也就是说,顾况是在润州居官八载(781-788)之后,才离开润州的。

为官多受排挤

华阳真逸顾况像

顾况再次入朝,按其故有的文学特长,仍被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一职。宰相李泌主政的时间虽短,但勤修国政,充裕军政费用;外结回纥、大食,达成“贞元之盟”;还曾进言德宗不杀功臣,被德宗接受。李泌在左右助手尽力供职共同保障下,贞元年间局势和平且稳定。可惜的是,好景不长,贞元五年三月二日,李泌68岁时病逝。

顾况踏进官场,本是一心想为朝廷作些贡献,但是官场同僚多为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之徒,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他仗义执言,不仅未给上司面子,同僚也多不与他相善,因而他的仕途十分坎坷,官级一直为从六品上。虽然官职依旧,但他视功名富贵如敝屣,并不计较,仍尽力效忠大唐朝廷。

须知当年,朝中追官逐职之徒,狗苟蝇营,勾心斗角,一些人因顾况为李泌所引荐,便将他列入李泌私党加以排挤,对他恶言相加。因此,他也反唇相讥,朝廷不少官员都曾受过他的戏侮,因此对他憎恶。李泌三月去世后,顾况于四月间即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官级不升反降,变成了七品。

顾况烦透了官场一帮人的嘴脸,早就想寻一处清净之地。因李泌一生崇尚老庄之道,早在唐肃宗和代宗两朝,就曾因无趣于官场,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曾于衡山隐居。许是李泌言行影响了顾况,贞元十年,不堪忍受官场污浊的顾况,终于离开饶州,回到家乡海盐横山,转而归隐道教名山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茅山隐居生活

茅山读书房

茅山林泉秀美,环境清幽,是修身养性的福地。顾况携妻来到茅山安居,在元阳观建了读书房。他纵情山水,吟诗作画。其间,他还潜心修道,向道士学习“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他对大道倾心,可见于《夜中望仙观》:“日暮衔花飞鸟还,月明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既写月下仙观环境之清幽脱俗,又写自己急于追求成仙的境界。

其实,顾况并不信炼丹进补之说,正如他自己所说,是“野人爱向山中宿”而已。他早年曾寓居元阳观读书多年,此次隐居茅山,再住元阳观,旧情加新意,诗兴油然,作《山居即事》诗曰:“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杨君闲上法,司命驻流年。崦合桃花水,窗分柳谷烟。抱孙看种树,倚杖问耘田。世事休相扰,浮名任一边。由来谢安石,不解饮灵泉。”

他一边静心养生,一边读书作诗,留有《顾况诗集》。皇甫湜为他的诗集作序。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他与诗人韦夏卿、綦毋诚以诗酬答,其中《送顾况归茅山》各一首,均收入《全唐诗》。可想而知,这位大学问家隐居茅山绝不是吃饭睡觉,他很好地利用了茅山佳境,在读书房过了20多年好日子。

顾况隐居茅山不久时,曾发生一件令他十分悲痛的事:贞元十三年,他70岁时,17岁的儿子顾从真突然夭折,悲伤之至中,他写了一首声泪俱下的哀诗《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谷鸟犹呼儿,山人夕沾襟。怀哉隔生死,怅矣徒登临……”但是,当年稍后,他却又得一子,取名顾非熊。后来,此子也成了唐代小有名气的诗人。顾况是一位长寿老人,他隐居茅山,一直活到唐宪宗元和九年(815年),活到近90岁高龄。

留下不少故事

顾况熟识茅山,茅山人也熟悉他,喜爱他;他的故事多多,传说多多,其中传播最广的事当数“红叶传情”。

故事发生在他初次于京城洛阳任职时。那时他进士及第,任著作佐郎。一个秋天,他无意间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的一片红叶,发现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当时,年轻诗人顾况立即萌动了爱意,随即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天下真有这等奇事:他的诗竟然真的又传到了那位哀怨宫女的手里!而且,你有情,我有意,两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心声,互诉衷肠,且都存有设法取得联系的想法。但是宫禁如铁筒,也只能诗情往来。但是,唐朝于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对朝廷来说是灾难,对顾况来说却是好运。他趁战乱找到那位宫女,双双携手出了上阳宫,结为连理。顾况为此作诗:“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此,红叶传情的故事像长了翅膀,飞到各地,也传到了茅山。他们夫妻二人在茅山一起隐居,抚育后代,白首偕老。

编辑:朱超

审核:滕建锋

191

□ 沈伯素

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书法家、画家。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他先后三度在镇江工作和生活,共40年。

茅山读书十年

顾况早知茅山自古以来便有“读书之山”一称,历朝历代有文字记载的很多文人学士在茅山读书:秦时,李明真人在古炼丹院(今乾元观)修炼;西汉茅氏三兄弟在茅山主峰读书修炼成仙;晋代句容人葛洪炼丹抱朴峰,“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茅山也有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记载。入茅山读书和著述尤其有名的,更有南朝梁代陶弘景,他成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创始人,被誉为“山中宰相”。

茅山佳境元阳观

顾况家距茅山不远,他熟稔茅山历史,唐玄宗天宝五年(747年),二十岁的他也来到茅山,寓居元阳观。元代刘大彬在《茅山志》中记载了顾况在茅山写的一首诗《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诗读。”他在茅山潜心读书十年(747-757年)。不仅写出大量诗作,还结交了一批文友。

已经30岁了,顾况才想到科举大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他离开茅山,进京赶考。茅山寒窗苦读十年,果然令他十分长进,顺利通过了策试和殿试,进士及第,任著作佐郎,官级六品。他任朝官伊始,就做了一件闻名遐迩的事:当年比他年轻许多的白居易,持自己的诗作去拜见他,他一见“白居易”这三个字就说:“长安米价很贵,居住不易啊。”但当他看到第一首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随即改口赞叹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只有你白居易了。”于是,他不断推荐和宣扬白居易,使白名声大振。

居官润州八载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韩滉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顾况受命到润州,入韩滉幕府任节度判官,负责督运钱粮。顾况是一位勤奋的人,任上能够尽责尽力,不辱使命。韩滉是一位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皇帝的大唐名将,润州节度使任上先后居镇江长逾七年之久。其时,韩滉依托润州,致力国政。北方发生朱泚和李希烈叛乱,他积极参与平叛斗争。当德宗皇帝迫于时势,车驾自京都播迁(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时,因“关中仓廪竭”,连禁军也因缺粮而生乱。正当德宗忧甚,朝廷十分危难的时刻,因润州钱粮督运绩效显著,韩滉向京都运送了江淮大米三万斛,支持国家解困,大唐朝廷有救,使润州成为大唐国家支柱。因钱粮属顾况督运,显然,润州之功与他密不可分!

当年,李泌是德宗心腹高官,先任礼部尚书,贞元三年(785年)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顾况在润州任上忠于职守,名声很好,后世的《嘉定镇江志》也说“况从滉为判官骤成其磊落大绩”。因他居官绩效显著,加之其才华横溢,受到宰相李泌的赏识,经李泌引荐,贞元三年(788年),顾况再次入朝。也就是说,顾况是在润州居官八载(781-788)之后,才离开润州的。

为官多受排挤

华阳真逸顾况像

顾况再次入朝,按其故有的文学特长,仍被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一职。宰相李泌主政的时间虽短,但勤修国政,充裕军政费用;外结回纥、大食,达成“贞元之盟”;还曾进言德宗不杀功臣,被德宗接受。李泌在左右助手尽力供职共同保障下,贞元年间局势和平且稳定。可惜的是,好景不长,贞元五年三月二日,李泌68岁时病逝。

顾况踏进官场,本是一心想为朝廷作些贡献,但是官场同僚多为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之徒,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他仗义执言,不仅未给上司面子,同僚也多不与他相善,因而他的仕途十分坎坷,官级一直为从六品上。虽然官职依旧,但他视功名富贵如敝屣,并不计较,仍尽力效忠大唐朝廷。

须知当年,朝中追官逐职之徒,狗苟蝇营,勾心斗角,一些人因顾况为李泌所引荐,便将他列入李泌私党加以排挤,对他恶言相加。因此,他也反唇相讥,朝廷不少官员都曾受过他的戏侮,因此对他憎恶。李泌三月去世后,顾况于四月间即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官级不升反降,变成了七品。

顾况烦透了官场一帮人的嘴脸,早就想寻一处清净之地。因李泌一生崇尚老庄之道,早在唐肃宗和代宗两朝,就曾因无趣于官场,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曾于衡山隐居。许是李泌言行影响了顾况,贞元十年,不堪忍受官场污浊的顾况,终于离开饶州,回到家乡海盐横山,转而归隐道教名山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茅山隐居生活

茅山读书房

茅山林泉秀美,环境清幽,是修身养性的福地。顾况携妻来到茅山安居,在元阳观建了读书房。他纵情山水,吟诗作画。其间,他还潜心修道,向道士学习“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他对大道倾心,可见于《夜中望仙观》:“日暮衔花飞鸟还,月明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既写月下仙观环境之清幽脱俗,又写自己急于追求成仙的境界。

其实,顾况并不信炼丹进补之说,正如他自己所说,是“野人爱向山中宿”而已。他早年曾寓居元阳观读书多年,此次隐居茅山,再住元阳观,旧情加新意,诗兴油然,作《山居即事》诗曰:“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杨君闲上法,司命驻流年。崦合桃花水,窗分柳谷烟。抱孙看种树,倚杖问耘田。世事休相扰,浮名任一边。由来谢安石,不解饮灵泉。”

他一边静心养生,一边读书作诗,留有《顾况诗集》。皇甫湜为他的诗集作序。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他与诗人韦夏卿、綦毋诚以诗酬答,其中《送顾况归茅山》各一首,均收入《全唐诗》。可想而知,这位大学问家隐居茅山绝不是吃饭睡觉,他很好地利用了茅山佳境,在读书房过了20多年好日子。

顾况隐居茅山不久时,曾发生一件令他十分悲痛的事:贞元十三年,他70岁时,17岁的儿子顾从真突然夭折,悲伤之至中,他写了一首声泪俱下的哀诗《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谷鸟犹呼儿,山人夕沾襟。怀哉隔生死,怅矣徒登临……”但是,当年稍后,他却又得一子,取名顾非熊。后来,此子也成了唐代小有名气的诗人。顾况是一位长寿老人,他隐居茅山,一直活到唐宪宗元和九年(815年),活到近90岁高龄。

留下不少故事

顾况熟识茅山,茅山人也熟悉他,喜爱他;他的故事多多,传说多多,其中传播最广的事当数“红叶传情”。

故事发生在他初次于京城洛阳任职时。那时他进士及第,任著作佐郎。一个秋天,他无意间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的一片红叶,发现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当时,年轻诗人顾况立即萌动了爱意,随即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天下真有这等奇事:他的诗竟然真的又传到了那位哀怨宫女的手里!而且,你有情,我有意,两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心声,互诉衷肠,且都存有设法取得联系的想法。但是宫禁如铁筒,也只能诗情往来。但是,唐朝于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对朝廷来说是灾难,对顾况来说却是好运。他趁战乱找到那位宫女,双双携手出了上阳宫,结为连理。顾况为此作诗:“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此,红叶传情的故事像长了翅膀,飞到各地,也传到了茅山。他们夫妻二人在茅山一起隐居,抚育后代,白首偕老。

编辑:朱超

审核:滕建锋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