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文化|刘宰与镇江

2023-06-09 23:19

□ 杨再年

2019年5月9日,台湾长庚大学教授黄宽重先生来镇江访问。黄先生长期致力于历史学及人文学之跨领域研究,尤专研究宋史,特偏重于南宋史,近年亦大力推动唐宋史学界跨朝代国际研究合作。先后发表百余篇论文,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南宋史研究论文,著有《南宋史研究集》等。

南宋刘宰研究是目前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那次黄教授专程访问镇江,就是为南宋刘宰研究寻找补充史料,寻找与刘宰相关的遗址、传说。应接待方润州区政府台办的邀请,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多名学者,在黄山南路粤海酒店会议室,参加了与黄教授的专题研讨。

名垂青史属先贤

刘宰(1166-1239),镇江府金坛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授建康府江宁县尉,历真州司法,迁泰兴知县。

刘宰像

江宁尉任上,面对地方鬼神之风盛行,一派乌烟瘴气,他严令整治,捣毁不在祀典范围滥建的淫祠84所。为了澄清民智,他还亲自撰文公告,批驳迷信,揭露巫术的欺骗行径,申明凡能改邪为正、崇德辨惑者则过往不咎。责令保伍相互纠察,有继续为巫或事鬼神者,一律严惩。那些从事巫术的人常常改行当了农民,很快江宁地界巫风匿迹,风气为之一新,可见刘宰具有过人的治理才干。

刘宰不畏权贵,有胆有识。他坚决反对将程朱道学作为“伪学”加以打击,不屈服于外戚韩侂冑制造的庆元党禁。庆元党禁是南宋政治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程朱道学是这次事件的主要打击对象。朝廷下旨,凡州均有以出身委用人的权力,声称不属于伪学,不读周敦颐、程颢等人所著之书的人才得考试。刘宰见旨叹着气说“平生所学是什么?头可断,这种事实不能上报”,他始终没有上报那些不符合诏旨的人。

无独有偶,一贯主张抗金北伐的刘宰,对权相韩侂冑为巩固自己地位,企图通过草草北伐博取“盖世功名”深表忧虑,竭力陈说在准备尚不周全的情况下,轻率北伐无疑是“轻挑兵端,为国深害”。不出所料,开禧年间发起的这次北伐终致失败,以献出韩侂冑首级、岁币三十万,另付三百万两战争赔款才达成和约,得以维持原来的宋金边界。开禧北伐失败后,默观其变的刘宰倍感仕途无望厌倦官场,于是在入浙东幕仓司干官任上不久便辞职退隐故里,由此结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刘宰归隐乡里不是意志消沉,虚度时日,而是乐意慈善,以修德为要务。“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婚嫁,皆汲汲经理,如已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资先倡而程其事。”“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刘宰隐居长达三十年,其间设置义仓、创立义役,功绩甚多,尤以三次施粥济饥最为著名。那是在嘉定二年(1209),金坛境内旱灾,引发饥荒,饥者啼于道。刘宰创办私人粥局,救济灾民。此后,在嘉定十七年(1224)和绍定元年(1228)又两次设立粥局,施粥给挨饿的灾民吃,从冬天到夏天,最多时,每天有一万多人吃他给的粥,得以度命。刘宰私人办粥局赈饥,这在中国慈善史上是一大创举,其救济灾民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国民政史上首创。

刘宰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传于世。《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别集类三·漫塘文集提要云:“宰秉性恬淡,平生无他嗜好,于书靡所不读”,“所为文章,淳古质直,不事藻饰而自然明达。”

嘉熙三年(1239),刘宰去世,乡人为之罢市临丧,“走送袂相属者五十里”,朝廷嘉其节,赐谥“文清”。南宋名臣、学者袁甫作墓志铭赞誉刘宰“德虑周密,才干精强,坐之庙堂,可以跻世三代。”《宋史》卷四百一·列传一百六十有《刘宰传》,士人视刘宰为名贤,奉祀于县学先贤祠。

修撰《京口耆旧传》

刘宰先祖守节,在五代末宋初,由沧州景城徙居润州丹阳,卒葬县郭草堰之东。高祖刘瞻曾仕将作监簿,娶丹徒刁约堂弟刁缟之女。曾祖刘蘋为太学内舍生,娶丹阳邵亢侄女。自曾祖及以上俱葬丹阳。祖父刘杞一支自丹阳始徙金坛。刘宰的父亲蒙庆与伯父嗣庆名气相当,手足情深,皆以文行在乡执教。兄弟俩在辞世前约定,兄刘嗣庆归葬丹阳,与祖父母墓相邻;弟刘蒙庆死葬金坛父母墓旁。刘宰先祖不论是先徙丹阳,还是又徙金坛,都在镇江府地域。刘宰及伯父刘嗣庆、父亲刘蒙庆的经历事迹,元《至顺镇江志》、明《隆庆丹阳县志》、清《乾隆丹阳县志》都有记录,以刘宰的内容更为详细。

刘宰与镇江的关联,得从修撰《京口耆旧传》说起。南宋宁宗嘉定年间,镇江府学教授卢宪奉知府史弥坚之命,准备重修镇江府志。卢宪是台州天台人,对镇江先贤知之不多,他便请博学多识、熟悉前贤的刘宰为修镇江府志备办供给人物资料。刘宰“以奉命为宠,黽勉期年,幸已就绪,名曰《京口耆旧传》”。刘宰受命只是为修镇江府志提供人物资料,所以他专为镇江府下辖丹阳、丹徒、金坛三县搜访已殁名贤事迹,各为立传,汇集成书,但他并不把它作为专业书籍,也没有将它单独发行的意思,在为书起名《京口耆旧传》后,就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

清代《京口耆旧传》

《京口耆旧传》,被视为专著而加以传抄和刊印,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馆臣将其析为9卷。数百年间,《京口耆旧传》一直不撰著人名氏。时至近代,是镇江籍史学家、教育改革家和国家图书馆事业创建者陈庆年认为《京口耆旧传》与镇江人文关系极大,经过对宋刘宰《漫堂集》卷八《劄子·回知镇江史侍郞弥坚(二)》等相关史料详加考查,认定《京口耆旧传》为刘宰所撰,成书于嘉定八年。这一结论后也被学界认同。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京口耆旧传》提要云,“其体例全仿正史,与小说、杂记不备端末者有殊,诸传事迹,于史文时有异同,亦足以备考证。”《京口耆旧传》是镇江乃至中国古籍文献库的宝贵资料,为镇江的文脉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福乡里功绩多

刘宰还撰写过一篇《韦昭本传》,记载着韦昭的生平事迹,述说韦昭得罪吴末帝孙皓,下狱遭诛事件的始末,淋漓尽致地介绍韦昭的才华和高尚品格,表达了对韦昭的崇敬之情。

据传刘宰写下的这篇传记关联着一桩讼案。说的是丹阳延陵的九女墩,是韦昭的归葬之地,后裔子孙也先后埋葬于此,这里是延陵韦氏的祖茔之地。嘉定年间,延陵有一王姓豪强欲夷平韦氏祖茔,霸占九女墩这片土地,由此引发诉讼,告之县衙。刘宰闻讯非常气愤,向县令表示自己愿意出面处理此事。于是写就《韦昭本传》,由县衙委派差役去延陵张贴于韦昭裔孙韦晰家大门旁墙壁上,一时轰动延陵,豪门王氏见而生畏,只得打消圈地平坟的企图。嘉定己卯(1219)夏日,韦氏后裔将这《韦昭本传》刻成石碑,竖立于延陵韦昭祠前,世称“昭公碑”。岁月沧桑,明万历年后,这通珍贵的昭公碑不知去向。所幸整篇碑记早已被韦氏族人抄录收存,后以“宋刘漫塘题刻延陵祠记”为目,题为“刘漫塘撰吴侍中高陵亭侯韦昭公传”辑入《延陵韦氏家乘》刊印。

刘宰善文,还先后撰写《陈修撰祠堂记》、《重修嘉贤庙十字碑亭记》、《丁桥太霄观记》,这三篇记文后入编《漫塘文集》,又见载于清《乾隆丹阳县志》得以传世,丰富了镇江丹阳的文史资料,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贤桥旧影

建桥利民是刘宰的又一功绩。元《至顺镇江志》记载,丹阳县南三十五里的珥陵桥,县南四十五里的黄埝桥和左墓港上的左港桥,三桥皆是漫塘刘文清公所建。《至顺镇江志》还根据宋代名臣王遂所记,记载宋嘉熙丁酉(1237),刘宰率众在丹阳县东漕渠上重建云阳桥。百姓感念刘宰的贤德,将旧名“清化”的云阳桥,改称“贤桥”。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贤桥横跨的“运艘连帆趁夜潮”的漕渠已成为丹阳主城区宽阔的城河路,桥虽不存,但贤桥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贤桥一带仍然是丹阳的繁华闹市。

刘宰,出身寒门,又不是高官显贵,却能有传垂名青史,这是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所致。他为官清廉,勤政为民,隐退济世,造福乡里,他是能臣干吏,方正刚直,是慈善家,仁厚慈悲,他能工善诗,著作传世。他的业绩丰富了一地的文化内涵,他是从古城镇江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

图片:杨再年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191

□ 杨再年

2019年5月9日,台湾长庚大学教授黄宽重先生来镇江访问。黄先生长期致力于历史学及人文学之跨领域研究,尤专研究宋史,特偏重于南宋史,近年亦大力推动唐宋史学界跨朝代国际研究合作。先后发表百余篇论文,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南宋史研究论文,著有《南宋史研究集》等。

南宋刘宰研究是目前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那次黄教授专程访问镇江,就是为南宋刘宰研究寻找补充史料,寻找与刘宰相关的遗址、传说。应接待方润州区政府台办的邀请,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多名学者,在黄山南路粤海酒店会议室,参加了与黄教授的专题研讨。

名垂青史属先贤

刘宰(1166-1239),镇江府金坛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授建康府江宁县尉,历真州司法,迁泰兴知县。

刘宰像

江宁尉任上,面对地方鬼神之风盛行,一派乌烟瘴气,他严令整治,捣毁不在祀典范围滥建的淫祠84所。为了澄清民智,他还亲自撰文公告,批驳迷信,揭露巫术的欺骗行径,申明凡能改邪为正、崇德辨惑者则过往不咎。责令保伍相互纠察,有继续为巫或事鬼神者,一律严惩。那些从事巫术的人常常改行当了农民,很快江宁地界巫风匿迹,风气为之一新,可见刘宰具有过人的治理才干。

刘宰不畏权贵,有胆有识。他坚决反对将程朱道学作为“伪学”加以打击,不屈服于外戚韩侂冑制造的庆元党禁。庆元党禁是南宋政治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程朱道学是这次事件的主要打击对象。朝廷下旨,凡州均有以出身委用人的权力,声称不属于伪学,不读周敦颐、程颢等人所著之书的人才得考试。刘宰见旨叹着气说“平生所学是什么?头可断,这种事实不能上报”,他始终没有上报那些不符合诏旨的人。

无独有偶,一贯主张抗金北伐的刘宰,对权相韩侂冑为巩固自己地位,企图通过草草北伐博取“盖世功名”深表忧虑,竭力陈说在准备尚不周全的情况下,轻率北伐无疑是“轻挑兵端,为国深害”。不出所料,开禧年间发起的这次北伐终致失败,以献出韩侂冑首级、岁币三十万,另付三百万两战争赔款才达成和约,得以维持原来的宋金边界。开禧北伐失败后,默观其变的刘宰倍感仕途无望厌倦官场,于是在入浙东幕仓司干官任上不久便辞职退隐故里,由此结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刘宰归隐乡里不是意志消沉,虚度时日,而是乐意慈善,以修德为要务。“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婚嫁,皆汲汲经理,如已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资先倡而程其事。”“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刘宰隐居长达三十年,其间设置义仓、创立义役,功绩甚多,尤以三次施粥济饥最为著名。那是在嘉定二年(1209),金坛境内旱灾,引发饥荒,饥者啼于道。刘宰创办私人粥局,救济灾民。此后,在嘉定十七年(1224)和绍定元年(1228)又两次设立粥局,施粥给挨饿的灾民吃,从冬天到夏天,最多时,每天有一万多人吃他给的粥,得以度命。刘宰私人办粥局赈饥,这在中国慈善史上是一大创举,其救济灾民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国民政史上首创。

刘宰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传于世。《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别集类三·漫塘文集提要云:“宰秉性恬淡,平生无他嗜好,于书靡所不读”,“所为文章,淳古质直,不事藻饰而自然明达。”

嘉熙三年(1239),刘宰去世,乡人为之罢市临丧,“走送袂相属者五十里”,朝廷嘉其节,赐谥“文清”。南宋名臣、学者袁甫作墓志铭赞誉刘宰“德虑周密,才干精强,坐之庙堂,可以跻世三代。”《宋史》卷四百一·列传一百六十有《刘宰传》,士人视刘宰为名贤,奉祀于县学先贤祠。

修撰《京口耆旧传》

刘宰先祖守节,在五代末宋初,由沧州景城徙居润州丹阳,卒葬县郭草堰之东。高祖刘瞻曾仕将作监簿,娶丹徒刁约堂弟刁缟之女。曾祖刘蘋为太学内舍生,娶丹阳邵亢侄女。自曾祖及以上俱葬丹阳。祖父刘杞一支自丹阳始徙金坛。刘宰的父亲蒙庆与伯父嗣庆名气相当,手足情深,皆以文行在乡执教。兄弟俩在辞世前约定,兄刘嗣庆归葬丹阳,与祖父母墓相邻;弟刘蒙庆死葬金坛父母墓旁。刘宰先祖不论是先徙丹阳,还是又徙金坛,都在镇江府地域。刘宰及伯父刘嗣庆、父亲刘蒙庆的经历事迹,元《至顺镇江志》、明《隆庆丹阳县志》、清《乾隆丹阳县志》都有记录,以刘宰的内容更为详细。

刘宰与镇江的关联,得从修撰《京口耆旧传》说起。南宋宁宗嘉定年间,镇江府学教授卢宪奉知府史弥坚之命,准备重修镇江府志。卢宪是台州天台人,对镇江先贤知之不多,他便请博学多识、熟悉前贤的刘宰为修镇江府志备办供给人物资料。刘宰“以奉命为宠,黽勉期年,幸已就绪,名曰《京口耆旧传》”。刘宰受命只是为修镇江府志提供人物资料,所以他专为镇江府下辖丹阳、丹徒、金坛三县搜访已殁名贤事迹,各为立传,汇集成书,但他并不把它作为专业书籍,也没有将它单独发行的意思,在为书起名《京口耆旧传》后,就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

清代《京口耆旧传》

《京口耆旧传》,被视为专著而加以传抄和刊印,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馆臣将其析为9卷。数百年间,《京口耆旧传》一直不撰著人名氏。时至近代,是镇江籍史学家、教育改革家和国家图书馆事业创建者陈庆年认为《京口耆旧传》与镇江人文关系极大,经过对宋刘宰《漫堂集》卷八《劄子·回知镇江史侍郞弥坚(二)》等相关史料详加考查,认定《京口耆旧传》为刘宰所撰,成书于嘉定八年。这一结论后也被学界认同。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京口耆旧传》提要云,“其体例全仿正史,与小说、杂记不备端末者有殊,诸传事迹,于史文时有异同,亦足以备考证。”《京口耆旧传》是镇江乃至中国古籍文献库的宝贵资料,为镇江的文脉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福乡里功绩多

刘宰还撰写过一篇《韦昭本传》,记载着韦昭的生平事迹,述说韦昭得罪吴末帝孙皓,下狱遭诛事件的始末,淋漓尽致地介绍韦昭的才华和高尚品格,表达了对韦昭的崇敬之情。

据传刘宰写下的这篇传记关联着一桩讼案。说的是丹阳延陵的九女墩,是韦昭的归葬之地,后裔子孙也先后埋葬于此,这里是延陵韦氏的祖茔之地。嘉定年间,延陵有一王姓豪强欲夷平韦氏祖茔,霸占九女墩这片土地,由此引发诉讼,告之县衙。刘宰闻讯非常气愤,向县令表示自己愿意出面处理此事。于是写就《韦昭本传》,由县衙委派差役去延陵张贴于韦昭裔孙韦晰家大门旁墙壁上,一时轰动延陵,豪门王氏见而生畏,只得打消圈地平坟的企图。嘉定己卯(1219)夏日,韦氏后裔将这《韦昭本传》刻成石碑,竖立于延陵韦昭祠前,世称“昭公碑”。岁月沧桑,明万历年后,这通珍贵的昭公碑不知去向。所幸整篇碑记早已被韦氏族人抄录收存,后以“宋刘漫塘题刻延陵祠记”为目,题为“刘漫塘撰吴侍中高陵亭侯韦昭公传”辑入《延陵韦氏家乘》刊印。

刘宰善文,还先后撰写《陈修撰祠堂记》、《重修嘉贤庙十字碑亭记》、《丁桥太霄观记》,这三篇记文后入编《漫塘文集》,又见载于清《乾隆丹阳县志》得以传世,丰富了镇江丹阳的文史资料,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贤桥旧影

建桥利民是刘宰的又一功绩。元《至顺镇江志》记载,丹阳县南三十五里的珥陵桥,县南四十五里的黄埝桥和左墓港上的左港桥,三桥皆是漫塘刘文清公所建。《至顺镇江志》还根据宋代名臣王遂所记,记载宋嘉熙丁酉(1237),刘宰率众在丹阳县东漕渠上重建云阳桥。百姓感念刘宰的贤德,将旧名“清化”的云阳桥,改称“贤桥”。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贤桥横跨的“运艘连帆趁夜潮”的漕渠已成为丹阳主城区宽阔的城河路,桥虽不存,但贤桥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贤桥一带仍然是丹阳的繁华闹市。

刘宰,出身寒门,又不是高官显贵,却能有传垂名青史,这是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所致。他为官清廉,勤政为民,隐退济世,造福乡里,他是能臣干吏,方正刚直,是慈善家,仁厚慈悲,他能工善诗,著作传世。他的业绩丰富了一地的文化内涵,他是从古城镇江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

图片:杨再年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