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解放思想 追赶超越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2018-06-10 21:02

惠建林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全市各层各级要深度对标苏南,勇于破除一切不适应新时代新思想、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思维理念和传统习惯,以改革创新、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回答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自去年5月25日全市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我们形成了加快发展的高度共识、树立了对标苏南的发展标杆、确立了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强化了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突出了实事求是的工作导向。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项目建设不断升温,制造业利用外资持续提高,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上存在的明显差距:与中央、省委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思维理念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与苏南相比,在发展水平上仍存在较大落差;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高质量发展具体落实到镇江,迫切需要我们在思想上深化认识,结合实际有效落实。我们要按照省委娄勤俭书记的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好标、定准向,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去找思路、找方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去创造、去突破。对镇江而言,推进高质量发展,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同步提升、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高质量不是不要“量”,而是既要有“质”的跨越,也要有“量”的提升;高质量也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有效益的速度、可持续的速度。

二是高质量发展,是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决心彻底整治化工企业污染、饮用水源地和重点片区环境问题、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低碳城市”名副其实。

三是高质量发展,是城乡建设协同并进、整体提升的发展。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来谋划和推进,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节约紧凑、精明增长、合理布局、美丽宜居”的新镇江。

四是高质量发展,是城市特色得到彰显、美誉度明显提升的发展。珍惜大自然对镇江的恩赐和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让山水城林、历史文化、宜居宜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质。

五是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共享的发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安心、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二、以思想大解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解放思想不仅是认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是知和行的统一,必须实实在在落到解决问题上,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一要加强规划统筹,实现集约集聚。强化规划引领,通过“多规合一”,加强市域空间资源的统筹。以县(市、区)为单位,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配置教育、医疗、商业设施等各类资源。明确城市的发展边界,不再搞无限扩张。加强对各类开发园区的整合和管控,科学合理地确定“四至”范围,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切实增加园区内部的集聚度,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布局,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一区多园”问题,不能再过多划小管理单位,搞“拼盘式”开发园区。

二要聚焦提质增效,推进产业强市。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扶持高质量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单打冠军”。紧扣“中国制造2025”,紧盯国际领先和行业前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镇江标志、处于领跑地位的产业标杆。把准供给侧改革方向,加快“腾笼换鸟”,让闲置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狠抓精准招商,提升招商精准度,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和“专精特新”的新兴产业,列出负面清单,严把项目准入关,确保招引高质量项目,更好地强链、补链、延链。创新招商方式,灵活开展资本招商、平台招商、科技招商、环境招商、基金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积极与国际通行的营商规则接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帮助企业“松绑减负”。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破除“官本位”思想,甘当企业发展“店小二”。着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稳定市场预期,努力形成政府与市场“双强引擎”。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三要强化创新引领,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整合者”作用,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增强企业投入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加强校地合作,支持江大、江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在镇高校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在镇高校科研成果更多就地转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植创新文化,源源不断地培育创新创业生力军。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在提升主导产业中壮大新动能。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品价值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品质量提升。在发展新经济中催生新动能。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点,以做大规模、集群发展为方向,壮大航空航天、智能电气、船舶海工、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破”“立”并重中激发新动能。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强化技术、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用地等指标约束,倒逼低端企业走上竞争差异化、生产绿色化的道路。创新思路招才引智。深入实施“金山英才”计划,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深度整合创新主体、政策、服务、文化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公共基础设施、高品质生活配套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改造提升创客空间,推进孵化器向加速器延伸,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磁场”,争取更多与产业需求匹配的实用人才落户镇江。着力推动开放创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企业“走出去”到一些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按照“一特三提升”的要求,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开发区转型,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抢抓南京科教资源外溢的机遇,集中力量建设沿312国道创新产业带,把镇江高新区、句容“江苏硅谷”打造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四要突出“内涵式提升”,高质量推动城乡建设。城乡建设的理念和措施,应当实现新的转变:一是从“规模”向“品质”转变。调整过去那种“摊大饼”、外延扩张、大量举债搞建设的思路,切实转向内涵式提升。注重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闲置浪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配套商业设施过剩等“症状”,实现紧凑建设、精明增长。二是从偏重“做景”向满足“人的需要”转变。把实现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第一标准,着力解决好“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急难愁”的生活配套问题。三是从“重城轻乡”向“城乡统筹”转变。重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学习借鉴周边城市“三集中”“三统一”的做法,加快补齐城乡短板。四是从“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变。“三分建、七分管”,建设以后能否发挥效益,管理至关重要。

五要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下决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把推进“减煤减化”、打击“非法采砂、非法采矿”、整治重点片区等工作抓到底。对中央环保督查交办事项中尚未销号的问题以及省环保专项督查通报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整改,限期治理到位。继续抓好“263”专项行动,系统推进水、气、土综合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扬尘污染、非法倾倒固废等突出问题整治。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既要在新动能培育上做“加法”,又要在传统动能改造上做“减法”,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尤其是加快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推进生态文明综合改革。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施策、标本兼治。以主体功能区战略、生态补偿、职能整合、分类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为重点,深化综合改革,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要突出以民为本,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切实抓好精准脱贫。深入开展电商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行动,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医疗补充保险,完善因病因灾致贫返贫救助等机制。着力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教育方面,要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就业方面,要着力促进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医疗方面,要重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社会保障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覆盖不全、兜底不够、不可持续等问题。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配置。继续抓好“文心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注重创新惠民手段。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为民服务领域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

三、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决防止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重点要强化系统思维,提高领导能力;强化创新思维,提高落实能力;强化法治思维,提高治理能力;强化底线思维,提高驾驭风险能力。

用机制撬动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鼓励基层探索创新,重视典型案例引领,强化考核“指挥棒”效应。

强化高质量发展考核督查,配套《镇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工作方案》,根据省定标准,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发挥督查“利剑”作用,创新督查方式方法,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要“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确保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本文根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惠建林同志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摘编)

47

惠建林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全市各层各级要深度对标苏南,勇于破除一切不适应新时代新思想、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思维理念和传统习惯,以改革创新、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回答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自去年5月25日全市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我们形成了加快发展的高度共识、树立了对标苏南的发展标杆、确立了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强化了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突出了实事求是的工作导向。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项目建设不断升温,制造业利用外资持续提高,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上存在的明显差距:与中央、省委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思维理念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与苏南相比,在发展水平上仍存在较大落差;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高质量发展具体落实到镇江,迫切需要我们在思想上深化认识,结合实际有效落实。我们要按照省委娄勤俭书记的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好标、定准向,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去找思路、找方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去创造、去突破。对镇江而言,推进高质量发展,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同步提升、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高质量不是不要“量”,而是既要有“质”的跨越,也要有“量”的提升;高质量也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有效益的速度、可持续的速度。

二是高质量发展,是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决心彻底整治化工企业污染、饮用水源地和重点片区环境问题、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低碳城市”名副其实。

三是高质量发展,是城乡建设协同并进、整体提升的发展。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来谋划和推进,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节约紧凑、精明增长、合理布局、美丽宜居”的新镇江。

四是高质量发展,是城市特色得到彰显、美誉度明显提升的发展。珍惜大自然对镇江的恩赐和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让山水城林、历史文化、宜居宜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质。

五是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共享的发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安心、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二、以思想大解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解放思想不仅是认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是知和行的统一,必须实实在在落到解决问题上,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一要加强规划统筹,实现集约集聚。强化规划引领,通过“多规合一”,加强市域空间资源的统筹。以县(市、区)为单位,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配置教育、医疗、商业设施等各类资源。明确城市的发展边界,不再搞无限扩张。加强对各类开发园区的整合和管控,科学合理地确定“四至”范围,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切实增加园区内部的集聚度,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布局,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一区多园”问题,不能再过多划小管理单位,搞“拼盘式”开发园区。

二要聚焦提质增效,推进产业强市。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扶持高质量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单打冠军”。紧扣“中国制造2025”,紧盯国际领先和行业前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镇江标志、处于领跑地位的产业标杆。把准供给侧改革方向,加快“腾笼换鸟”,让闲置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狠抓精准招商,提升招商精准度,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和“专精特新”的新兴产业,列出负面清单,严把项目准入关,确保招引高质量项目,更好地强链、补链、延链。创新招商方式,灵活开展资本招商、平台招商、科技招商、环境招商、基金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积极与国际通行的营商规则接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帮助企业“松绑减负”。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破除“官本位”思想,甘当企业发展“店小二”。着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稳定市场预期,努力形成政府与市场“双强引擎”。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三要强化创新引领,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整合者”作用,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增强企业投入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加强校地合作,支持江大、江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在镇高校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在镇高校科研成果更多就地转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植创新文化,源源不断地培育创新创业生力军。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在提升主导产业中壮大新动能。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品价值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品质量提升。在发展新经济中催生新动能。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点,以做大规模、集群发展为方向,壮大航空航天、智能电气、船舶海工、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破”“立”并重中激发新动能。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强化技术、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用地等指标约束,倒逼低端企业走上竞争差异化、生产绿色化的道路。创新思路招才引智。深入实施“金山英才”计划,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深度整合创新主体、政策、服务、文化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公共基础设施、高品质生活配套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改造提升创客空间,推进孵化器向加速器延伸,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磁场”,争取更多与产业需求匹配的实用人才落户镇江。着力推动开放创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企业“走出去”到一些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按照“一特三提升”的要求,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开发区转型,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抢抓南京科教资源外溢的机遇,集中力量建设沿312国道创新产业带,把镇江高新区、句容“江苏硅谷”打造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四要突出“内涵式提升”,高质量推动城乡建设。城乡建设的理念和措施,应当实现新的转变:一是从“规模”向“品质”转变。调整过去那种“摊大饼”、外延扩张、大量举债搞建设的思路,切实转向内涵式提升。注重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闲置浪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配套商业设施过剩等“症状”,实现紧凑建设、精明增长。二是从偏重“做景”向满足“人的需要”转变。把实现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第一标准,着力解决好“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急难愁”的生活配套问题。三是从“重城轻乡”向“城乡统筹”转变。重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学习借鉴周边城市“三集中”“三统一”的做法,加快补齐城乡短板。四是从“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变。“三分建、七分管”,建设以后能否发挥效益,管理至关重要。

五要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下决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把推进“减煤减化”、打击“非法采砂、非法采矿”、整治重点片区等工作抓到底。对中央环保督查交办事项中尚未销号的问题以及省环保专项督查通报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整改,限期治理到位。继续抓好“263”专项行动,系统推进水、气、土综合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扬尘污染、非法倾倒固废等突出问题整治。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既要在新动能培育上做“加法”,又要在传统动能改造上做“减法”,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尤其是加快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推进生态文明综合改革。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施策、标本兼治。以主体功能区战略、生态补偿、职能整合、分类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为重点,深化综合改革,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要突出以民为本,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切实抓好精准脱贫。深入开展电商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行动,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医疗补充保险,完善因病因灾致贫返贫救助等机制。着力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教育方面,要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就业方面,要着力促进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医疗方面,要重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社会保障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覆盖不全、兜底不够、不可持续等问题。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配置。继续抓好“文心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注重创新惠民手段。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为民服务领域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

三、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决防止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重点要强化系统思维,提高领导能力;强化创新思维,提高落实能力;强化法治思维,提高治理能力;强化底线思维,提高驾驭风险能力。

用机制撬动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鼓励基层探索创新,重视典型案例引领,强化考核“指挥棒”效应。

强化高质量发展考核督查,配套《镇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工作方案》,根据省定标准,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发挥督查“利剑”作用,创新督查方式方法,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要“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确保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本文根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惠建林同志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摘编)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