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文化 | 南朝文学家江淹、鲍照与镇江

2023-06-03 00:46 今日镇江  

文/朱昌勤 

江鲍,不是一个人,而是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和鲍照的并称,两人才华横溢,雄踞文坛,代表了南朝文学的最高成就。江淹、鲍照成长成才于镇江,因而他们都是镇江历史上不可小觑的重要人物。

江鲍并称源何时

江鲍并称始于南朝梁代文学评论家钟嵘,他在《诗品》中评价郭泰机、顾恺之等人的诗歌时,将其与鲍照、江淹相比较,曰:“吾许其进,则鲍照、江淹未足逮止。”同时,鲍照、江淹同被列入中品,可见,钟嵘率先将鲍照、江淹相提并论。

到了隋唐时期,文坛上更是常以江鲍同时提起。隋末王通《文中子·事君篇》曰:“鲍照、江淹,古之猬者,其文急以怨。”唐初卢照邻《南阳公集序》曰:“邺中所体,共许音韵天成;江左诸人,咸好瑰姿艳发,精博夹丽,颜延之急病于江鲍之间,疏散风流;谢宣城缓步于向、刘之上,北方重浊。”。杨炯《王勃集序》中曰:“继之于颜谢,申之以江鲍。”李白诗中有:“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赠毕四曜》云:“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

镇江起步入仕途

江淹画像

江淹(444—505年),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其祖辈东晋时期就已在江左一带做官,其祖父江耽,做过丹阳令,父亲江康之,做过南沙(今常熟)令。江淹出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江淹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江氏家族有着“儒学骨干,忠孝廉义,诗书文章,薪火相传”的门风。受良好家风的熏陶,江淹少时孤贫好学,他在《自序传》中说:“幼传家业,六岁能属诗,十三而孤,邈过庭之训,长遂博览群书,不事章句之学,而爱奇尚异,深沉有远识。”他从小聪明好学,6岁就会作诗,少年时未因父亲去世而丧失心志,常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不屑于从事经学训诂,而倾心于诗赋文章。早年其才华不断显现,被江左高平名士檀超赏识,常请他坐上席,厚加礼遇。

20岁左右,江淹在镇江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先被人举荐,去教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此后转任新安王南徐州(今镇江)从事,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刘宋建平王刘景素镇守京口,因刘景素喜欢有才学的人,所以江淹转入刘景素在南兖州的幕府。跟随刘景素后,江淹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泰始四年(468年)春,江淹被举荐为南徐州秀才。同年秋,因所奏对策好而被评为优秀,并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

不过因为南朝时期门阀严森,江淹这样无靠山、却恃才傲物的年轻人,初入仕便一路坎坷。《南史·江淹传》有记载: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江淹任镇军参军事、南东海郡丞。后来广陵县令郭彦文有罪,江淹受到牵连被关进监狱。江淹在监狱中上书申说自己冤枉,终得刘景素的庇护。刘宋明帝刘彧在位时朝政昏乱,刘景素掌握大权,有人劝他起兵反对朝廷。江淹知道灾祸将要发生,写了十五首诗劝谏刘景素,此举不仅未能说服刘景素却遭来贬谪之祸,从此江淹贬为建安郡吴兴县令长达三年。早年的多重挫折,让江淹总带着饮恨吞声的危机感和恐惧感。

鲍照(414-466年),祖籍上党(今属山西),出生早于江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的东晋末年,家世同样贫贱,年少时曾从事农耕,自称“孤门贱身”。鲍照青少年时代是在京口度过的,布衣出身的鲍照一直胸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饱读古人经典诗赋,学有所成后,他竭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南朝刘宋门阀政治严重,鲍照这样一个“才秀人微”的文人想出人头地非常难。

鲍照诗《瓜步山楬文》中写道:“瓜步山者,亦江中眇小山也,徒以因迥为高,据绝作雄,而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鲍照从一座小山因地势占优而显“雄、秀”,认识到有才不如乘势。鲍照26岁时曾毛遂自荐,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刘义庆世居京口,为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对文学情有独钟,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因而鲍照终以“辞章之美”而得刘义庆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元嘉十六年又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棱令。元嘉二十一年刘义庆英年早逝,鲍照随之失职,后来虽一度重新入仕,但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为此,胸中郁结着愤愤不平之气。

辞赋诗歌树一帜

同样的寒门背景、超凡才学,一样的仕途不顺,让江淹与鲍照有着相同的文学创作风格,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们的辞赋、诗歌方面。江淹现传的赋作就有28篇。其中写于江淹被贬期间的《恨赋》《别赋》最为著名,他将内心的愁苦抑郁诉诸文笔,以此消解愁闷。鲍照流传至今的赋作有10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芜城赋·登广陵城作》。鲍照面对衰败的古城广陵,不由百感交集,追念往日的繁华,叹伤今天的荒芜,挥笔写下了这篇抒情名赋。与江淹一样,鲍照这篇文章满篇的愁绪皆是由他自身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文中鲍照叹“人生有命,成事在天”,一切尽可随风而去。

《江淹文集》明代版本

“江鲍体”诗歌更是一扫当时文坛上流行的矫揉造作、言之无物的靡靡之音,成为南朝诗歌中的精华。江淹现存诗有131首,“善于摹拟”是江淹诗歌主要特点,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如《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诗中描写了一位闺妇思念远方的亲人,情感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

《鲍照集》

鲍照流传至今诗歌多达200首。在内容上大多为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如《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读后令人为作者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人生处境深深叹息。

晚年境遇大不同

江淹墓在河南商丘市

江淹曾在南朝的宋、齐、梁三朝做官,他前半生仕途坎坷,后半生官场顺畅,在梁武帝萧衍时代,还被封为侯爵。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到浦城吴兴县担任县令时,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给了他一支五彩神笔。郭璞告诉江淹,只要他拿着这支笔,就可以文思如泉涌,后来,江淹果然如郭璞所言“梦笔生花”。到了晚年,江淹“文通残锦”诗赋创作再无佳篇,于是形成了“江郎才尽”的成语。究其真正原因,是晚年的江淹身处于朝廷要职,因为繁忙的公务,他既没有时间去写文章,也没有那种感悟人间冷暖的切身体会了。

鲍照墓位于湖北省黄梅县

鲍照一生短暂,因而他并未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晚年。鲍照的创作之路一直才思不减,《拟行路难》18首中有多首是后期之作,而《芜城赋·登广陵城作》也是他中年时创作的。鲍照时运不济死于非命,刘宋政权一直争斗不息,在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鲍照任前军参军。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杀,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五十一岁。鲍照在文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江淹,尤其鲍照的诗歌,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刘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编辑:金凯

审核:滕建锋

200

文/朱昌勤 

江鲍,不是一个人,而是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和鲍照的并称,两人才华横溢,雄踞文坛,代表了南朝文学的最高成就。江淹、鲍照成长成才于镇江,因而他们都是镇江历史上不可小觑的重要人物。

江鲍并称源何时

江鲍并称始于南朝梁代文学评论家钟嵘,他在《诗品》中评价郭泰机、顾恺之等人的诗歌时,将其与鲍照、江淹相比较,曰:“吾许其进,则鲍照、江淹未足逮止。”同时,鲍照、江淹同被列入中品,可见,钟嵘率先将鲍照、江淹相提并论。

到了隋唐时期,文坛上更是常以江鲍同时提起。隋末王通《文中子·事君篇》曰:“鲍照、江淹,古之猬者,其文急以怨。”唐初卢照邻《南阳公集序》曰:“邺中所体,共许音韵天成;江左诸人,咸好瑰姿艳发,精博夹丽,颜延之急病于江鲍之间,疏散风流;谢宣城缓步于向、刘之上,北方重浊。”。杨炯《王勃集序》中曰:“继之于颜谢,申之以江鲍。”李白诗中有:“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赠毕四曜》云:“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

镇江起步入仕途

江淹画像

江淹(444—505年),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其祖辈东晋时期就已在江左一带做官,其祖父江耽,做过丹阳令,父亲江康之,做过南沙(今常熟)令。江淹出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江淹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江氏家族有着“儒学骨干,忠孝廉义,诗书文章,薪火相传”的门风。受良好家风的熏陶,江淹少时孤贫好学,他在《自序传》中说:“幼传家业,六岁能属诗,十三而孤,邈过庭之训,长遂博览群书,不事章句之学,而爱奇尚异,深沉有远识。”他从小聪明好学,6岁就会作诗,少年时未因父亲去世而丧失心志,常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不屑于从事经学训诂,而倾心于诗赋文章。早年其才华不断显现,被江左高平名士檀超赏识,常请他坐上席,厚加礼遇。

20岁左右,江淹在镇江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先被人举荐,去教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此后转任新安王南徐州(今镇江)从事,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刘宋建平王刘景素镇守京口,因刘景素喜欢有才学的人,所以江淹转入刘景素在南兖州的幕府。跟随刘景素后,江淹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泰始四年(468年)春,江淹被举荐为南徐州秀才。同年秋,因所奏对策好而被评为优秀,并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

不过因为南朝时期门阀严森,江淹这样无靠山、却恃才傲物的年轻人,初入仕便一路坎坷。《南史·江淹传》有记载: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江淹任镇军参军事、南东海郡丞。后来广陵县令郭彦文有罪,江淹受到牵连被关进监狱。江淹在监狱中上书申说自己冤枉,终得刘景素的庇护。刘宋明帝刘彧在位时朝政昏乱,刘景素掌握大权,有人劝他起兵反对朝廷。江淹知道灾祸将要发生,写了十五首诗劝谏刘景素,此举不仅未能说服刘景素却遭来贬谪之祸,从此江淹贬为建安郡吴兴县令长达三年。早年的多重挫折,让江淹总带着饮恨吞声的危机感和恐惧感。

鲍照(414-466年),祖籍上党(今属山西),出生早于江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的东晋末年,家世同样贫贱,年少时曾从事农耕,自称“孤门贱身”。鲍照青少年时代是在京口度过的,布衣出身的鲍照一直胸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饱读古人经典诗赋,学有所成后,他竭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南朝刘宋门阀政治严重,鲍照这样一个“才秀人微”的文人想出人头地非常难。

鲍照诗《瓜步山楬文》中写道:“瓜步山者,亦江中眇小山也,徒以因迥为高,据绝作雄,而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鲍照从一座小山因地势占优而显“雄、秀”,认识到有才不如乘势。鲍照26岁时曾毛遂自荐,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刘义庆世居京口,为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对文学情有独钟,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因而鲍照终以“辞章之美”而得刘义庆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元嘉十六年又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棱令。元嘉二十一年刘义庆英年早逝,鲍照随之失职,后来虽一度重新入仕,但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为此,胸中郁结着愤愤不平之气。

辞赋诗歌树一帜

同样的寒门背景、超凡才学,一样的仕途不顺,让江淹与鲍照有着相同的文学创作风格,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们的辞赋、诗歌方面。江淹现传的赋作就有28篇。其中写于江淹被贬期间的《恨赋》《别赋》最为著名,他将内心的愁苦抑郁诉诸文笔,以此消解愁闷。鲍照流传至今的赋作有10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芜城赋·登广陵城作》。鲍照面对衰败的古城广陵,不由百感交集,追念往日的繁华,叹伤今天的荒芜,挥笔写下了这篇抒情名赋。与江淹一样,鲍照这篇文章满篇的愁绪皆是由他自身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文中鲍照叹“人生有命,成事在天”,一切尽可随风而去。

《江淹文集》明代版本

“江鲍体”诗歌更是一扫当时文坛上流行的矫揉造作、言之无物的靡靡之音,成为南朝诗歌中的精华。江淹现存诗有131首,“善于摹拟”是江淹诗歌主要特点,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如《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诗中描写了一位闺妇思念远方的亲人,情感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

《鲍照集》

鲍照流传至今诗歌多达200首。在内容上大多为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如《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读后令人为作者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人生处境深深叹息。

晚年境遇大不同

江淹墓在河南商丘市

江淹曾在南朝的宋、齐、梁三朝做官,他前半生仕途坎坷,后半生官场顺畅,在梁武帝萧衍时代,还被封为侯爵。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到浦城吴兴县担任县令时,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给了他一支五彩神笔。郭璞告诉江淹,只要他拿着这支笔,就可以文思如泉涌,后来,江淹果然如郭璞所言“梦笔生花”。到了晚年,江淹“文通残锦”诗赋创作再无佳篇,于是形成了“江郎才尽”的成语。究其真正原因,是晚年的江淹身处于朝廷要职,因为繁忙的公务,他既没有时间去写文章,也没有那种感悟人间冷暖的切身体会了。

鲍照墓位于湖北省黄梅县

鲍照一生短暂,因而他并未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晚年。鲍照的创作之路一直才思不减,《拟行路难》18首中有多首是后期之作,而《芜城赋·登广陵城作》也是他中年时创作的。鲍照时运不济死于非命,刘宋政权一直争斗不息,在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鲍照任前军参军。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杀,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五十一岁。鲍照在文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江淹,尤其鲍照的诗歌,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刘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编辑:金凯

审核:滕建锋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