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道路如砥——“千万工程”二十年记(下)

2023-06-02 09:35 农民日报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兰生 江娜 施维 孟德才 朱海洋

历史的改变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

当余村下决心关停“全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时,当金星村老百姓头一回听说“空气也能卖钱”时,当雪水港村的村民第一次在村里和省委书记交流新农村建设时,他们没有想到,这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产生绵延不绝的涟漪,无数村庄因此被照亮,无数农民由此过上整洁而有尊严的日子。一场从生产到生活、生态的根本性嬗变在浙江乡村迤逦展开。

他们更不曾想到,这种变革的力量在若干年间,从之江大地开始不断生发、激荡、延伸、拓展……不仅重塑了中国的万千乡村,更开启了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新的时代,成为当代中国“三农”史上的神来之笔。

时至今日,已经不会有人再把“千万工程”视为一项简单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他是发展观的重大革命,是城乡关系的重要调整,是乡村价值的涅槃觉醒,是乡土社会的文明跃迁。

“千万”也已不仅是一个具体数字的度量,更成为一个万千世界、海纳百川的抽象符号。以乡土大地为底,泼墨作画,绘就万千繁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道道风景,都蕴含在这“千万”的万千变化之中。

在这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的乡村试验田上,“千万工程”用二十年的试验摸索、二十年的久久为功,不仅生动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也深刻诠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要建成什么样的乡村这一历史课题。而他最终指向的,还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5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根本性命题。

一、“千万工程”是基础工程、龙头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还是一个伟大的乡村“探月”工程、民族筑梦工程、时代共富工程;更是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探索如何处理与农民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工程。他把我们党和农民、乡村的关系带入新的境界

乡村是什么?在中国,他是一个地域概念,千百年来,人们在此繁衍生息、耕读渔猎;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同时,更是一个梦想标尺,衡量着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和厚度。

“千万工程”是什么?他是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还是一个伟大的乡村“探月”工程、民族筑梦工程、时代共富工程;更是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探索如何处理与农民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工程。

——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二十年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

——“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二十年来,在“千万工程”的迭代发展中,在美丽乡村的华丽变身中,在乡村振兴的浩浩征途中,是党和农民携手实现乡村变革的伟大创举。

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乡村是根、是魂、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在百年乡建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不仅指导了“三农”这一航船破浪前行,也为整个中国全局的建设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千万工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民开展百年乡建的经验集成,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飞跃。

他催生了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新战略,孵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探索了城乡融合科学聚变的新路径,启迪了中国之治“和美”之道的新内涵,创造了乡村文化自信的新高地。“千万工程”把我们党和农民、乡村的关系带入新的境界。

正如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所言: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

与历史上那些特殊的时刻相比,“千万工程”或许谈不上轰轰烈烈、翻天覆地,但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更能深入到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细胞里、肌体中,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与一些重大的改革相比,他也没有那种势如破竹、短时间席卷全国的气势。但正是这样一步步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内至外的自我更迭、自我发展,更能带来厚积薄发的力量,催动着“千万工程”不断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千万工程”不是用砖瓦建设出来的,他是党心和民心的铸就,他是历史的选择。

二、“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催发产业变革,激发文化和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革命,堪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先声

如果说“乡村”是我们探寻回答中国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钥匙,那为什么打开“乡村”的正确方式是“千万工程”,而不是别的?为什么是从人居环境整治切入,而不是那些更宏大的主题?二十年间,不断有人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中,试图去找寻历史发展的某种偶然性和必然性。

从结果的角度往前回望,逻辑其实异常清晰,答案也一目了然。但是只有真正站到历史的起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和诸多的改革难题,我们才能明白这一落子的构思精妙、气象万千。

在2003年1月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

三个“最”字,尽显发展任务之重、统筹兼顾之难。

直观来看,彼时的浙江,经济多年高歌猛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带来了不少发展的后遗症,尤其是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之一,亟需改变——这也正是“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初衷。

但若换个角度审视,生态环境问题当然重要,但农民增收也是一个永恒的民生课题。尽管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在全国位居前列,可依然面临着迫切的发展诉求。两权相较之下,孰轻孰重、如何平衡?

“千万工程”不做选择题,他要的是必答题,他更是一招破题。

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催发产业变革,激发文化和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革命。

二十年来,“千万工程”不断升级拓展,他就像是一个伟大的生命体,开启了自我的更迭生长。这得益于时代阳光雨露的滋养,但其实,在播下种子的那一刻,思想的领航、理论的创新已经为其培植了丰厚的土壤,为我们解答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打开了总开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都蕴含在最简单、最质朴的话语中。

这不仅在于其坚持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最崇高的初心和使命,更有现实针对意义的是,他从发展观上回答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共赢的问题,从世界观上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重需要,从方法论上找到了一条破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两难、多难的有效路径,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实践样本和思想之源。

“以前卖橘子要自己拉进城里去,价格只能卖一两元一斤。现在连摘都不需要,游客喜欢亲手采摘,价钱也给得高。”嘉兴嘉善县江家港庄打造村庄“IP”江小橘,建起了亲子乐园,改造了民宿产品“村民宿集”,吸引大批游客,农民也过上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受益的何止是乡村,何止是浙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北岸林场,人们围绕“林”字做文章,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实现了“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在山西右玉,经过多年发展,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生态牧场、特色旅游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在贵州、在四川、在江西,受益于一片小小的白茶,3省5县的农民分享了“安吉白茶”的品牌效益,“一片叶子再富四方百姓”的故事成为佳话。

又何止是中国!“‘千万工程’表明,在农村大幅改善环境同时实现快速经济发展是可行的。”英国爱丁堡大学基础设施与环境研究所负责人阿利斯泰尔·博思威克教授说,“我相信‘千万工程’的经验将能传授给其他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千万工程”是我们党生态文明理论最大众的传播者,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最生动的实践者。他用这片土地上千万农民真诚的笑脸,给世界讲述了一个美丽中国的故事,再次为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三、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千万工程”的魂,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千万工程”的骨。没有城市的支持,没有城乡统筹的力度,“千万工程”无法达到如今的高度,乡村也难以独自美丽

二十年前,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将彼时的情形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

农村的“脏乱差”,既是村庄规划问题、环境治理问题,又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农民生活消费习惯等一系列问题。究其背后的实质,还是长期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所形成的“病灶”。

“千万工程”盛开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并非偶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到2002年,浙江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优势。但同时,浙江的城市化水平质量不高,功能不全,亟待提升。这是一个现实逻辑。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农业支撑工业化进程,农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牺牲之后,工农城乡关系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统筹城乡,从哪儿统,怎么统?需要有地区率先垂范、作出探索。

经济发展的必要,生态保护的必须,城乡统筹的必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交汇点。这个点就是“千万工程”。

“新土改”“新金改”“新户改”“新社保”,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出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现代文明,不断向乡村延伸、覆盖、辐射;人才下乡、技术下乡、资金下乡,各种要素向乡村不断流动……乡村之变,更是城乡之变。

走进温州永嘉县源头村,清流淙淙的溪边停靠着一艘艘两头尖尖、造型优美的小船,相传这就是李清照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舴艋舟”。只不过岁易时移,舴艋舟的功能已从载人、运货转变为观光、拍照。

舴艋舟功能的转变,实质是村庄生存发展道路的转变。几年前在外经商的陈小静放弃上海生意,回乡担任了村委会主任,短短几年时间,村庄就走出一条“旅游+电商”的发展道路。

如今的源头村已经成为AAA级景区,以“源头陈小静”为商标的各种农副产品更是在网上热卖。

纵观“千万工程”二十年的发展之路,实际上也正是浙江对于城乡统筹的认识不断加深、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升、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种统筹,不是简单的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覆盖,也不是单向的以城带乡、以城统乡,他更强调的是体制机制壁垒的打破,把城市和乡村真正当做一个整体来一并设计、一并规划、一并推进。

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千万工程”的魂,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千万工程”的骨。没有城市的支持,没有城乡统筹的力度,“千万工程”无法达到如今的高度,乡村也难以独自美丽。

这其中蕴含的不正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所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而反过来看,“千万工程”的实施,乡村的快速发展,与城市日渐深度的融合,也为城市日新月异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

这种促进,不是简单地给城市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多少土地,给市民的休闲提供了多少清新的空气、给游子承载了多少乡愁的寄托;而是从发展战略层面认识升华,乡村越来越成为一些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战略后院,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

在采访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浙江的干部无论来自城或乡哪个部门,无论是谋划城市的发展还是乡村的建设,都习惯用城乡统筹的思维来开展工作、调配要素、统筹资源、规划空间、设计制度……城与乡有形的边界在模糊,无形的藩篱也在拆除,从而于整体上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千万工程”,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更让这些可能成为现实。

四、没有乡村自信,就不会有中国人真正的文化自信。“千万工程”所唤醒的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石所在、底蕴所在、精神所在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2010年4月的上海世博会,浙江宁波滕头村的“乡村案例馆”在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展会上,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大声喊出了这一句话。

隔着13年的时空,我们依然能看得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骄傲,以及这句话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和思考。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还是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乡村的价值,这也导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农”“被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不仅村庄在物理层面面临着衰败与凋敝的风险,而且农民在精神层面也呈现一定程度的迷茫、压抑和不自信。

现在我们看到全国各地都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厕所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热词,但在二十年前,这无异于打破了人们的习惯认知和路径依赖。某中部省份一位乡镇书记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城市都没有做好垃圾分类,农村怎么做得成?”

这也许是当时的现实,也是一种无奈。在目睹了“千万工程”带来的美丽嬗变之后,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那个发轫于农家房前屋后、村头门头的环境整治,已在二十年前伏下了草蛇灰线,点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传奇,也就像卤水点豆腐一样,把乡村的一切点化为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样子。“千万工程”对于这块土地最根本的重塑,不只是环境的改变、颜值的提升、经济的带动……而是来自于全社会对于新时代中国乡村价值的再认识,以及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们对于乡村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自信,和对于农民这一身份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

浙江的干部说,浙江不和人家比GDP,浙江要和人家比乡村,比谁的乡村更漂亮、更富裕、更文明;浙江的农民说,以前大家都努力往城市跑,现在周末城里人都非要到乡村来;来到浙江的外地人都说,浙江农民真有福气……这是福气,也是底气,更是勇气和志气。

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庸,也不只是城市的“背面”,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命体,在重大历史的变革时期,中国乡村还会肩负起引领时代的使命;

农民更不是“愚昧无知”的群像,他们可以是乡村的艺术家,生活的哲学家,理性的经济学家……只要一点阳光,就能从大地深处开出美丽的花。

当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的千年之变势不可挡。中国有几十万个村庄,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建成美丽乡村,有些村庄还将不可避免地逐渐消亡。即便是在浙江,也面临着乡村人口流失的现实。但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乡村生活、就业、休闲、康养,有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在这里萌生,有越来越多的村庄焕发了新的生机。

城镇越发展、越繁荣,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就越发重要。

从历史更深层面来看,乡村是我们迈向民族复兴的大后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没有乡村自信,就不会有中国人真正的文化自信。

从这个角度说,“千万工程”就是一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革命,以此为契机,乡村产业实现升级,乡村治理走向善治,乡村文化开始自信,乡村社会更加祥和,乡村生态日益友好,更重要的是,他让曾经“灰头土脸”的农民扬眉吐气,让曾经是落后代名词的乡村翻转了命运,他清扫的不仅是乡村环境的“脏乱差”,也把中国乡村文化的不自信一起扔进了垃圾箱。

“千万工程”所唤醒的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石所在、底蕴所在、精神所在。

五、说到底,“千万工程”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还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质,是这片之江大地上千百年来孕育出的生生不息的奋斗之志、创新之力、实干之气

近年来,大家都在学习浙江经验,但有人也不乏“疑虑”。

安吉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从全国各地来此参观考察的团队,大家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安吉每个村庄都建设得这么好,花了多少钱?

有些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干部则自己下了结论:“我们学不了安吉,我们没有那么多钱。”

在很多人看来,浙江“千万工程”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因为他们经济发达,所以有钱投入。

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三重逻辑。

首先,这不仅是有没有钱投的问题,更是愿不愿意投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对“三农”是不是真重视的问题;

其次,有钱投、愿意投,还要把钱用出效率、花出成效,这就是经验、能力问题;

最重要的是,有钱的地方有有钱的干法,没钱的地方有没钱的干法,这就是因地制宜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以安吉为例,2008年它也是刚脱掉贫困县帽子不久,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从当年不到6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1亿元,步步为计、量力而行,以最小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当然,经济基础只是一个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同的地理区位、风土人情、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都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担忧。

但经验不是刻板教条,学习也不是生搬硬套。浙江造就千万美丽村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强调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美中国、各有其美,不能不顾体型、一个尺码裁衣。只有立足各地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2018年12月,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报告,报告总结归纳出七个方面的经验。纵观这些经验: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其实每一条都是很基本、很质朴的道理,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门槛,哪里都能学得来、学得好。

再仔细想想,这些经验又何止于“千万工程”呢?对于做好全局性的“三农”工作,都是应该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任何地区,都应该学、必须学。

说到底,“千万工程”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还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质,是每个地方从上到下的主政者乃至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历史节点的关键抉择,于波浪汹涌中的政治定力,遇困顿挫折时的敢闯敢试,在舒适圈里的居安思危……是这片之江大地上千百年来孕育出的生生不息的奋斗之志、创新之力、实干之气。

而这,不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气质吗?所以,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战胜一次又一次挑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六、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真理的力量往往在时间的流逝中更见清晰。“千万工程”的历程,更加印证了这五个“务必”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了人民,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亿万农民,曾经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理所应当、天经地义、于情于理都应该过上干干净净、舒舒服服、和和美美的生活。

怎么才能让亿万农民过上这样的美好生活呢?时代在出卷,农民在出卷。

路径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条还是要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里找线索,从我们出发的源头找答案。

2005年5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农民日报》专访《习近平的“新‘三农’”说》中,深刻论述了他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即: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

真理的力量往往在时间的流逝中更见清晰。“千万工程”的历程,更加印证了这五个“务必”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

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就是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看待“三农”的重要意义,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不能模糊,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对扶持“三农”的各项工作力度不能减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时,亲自抓“千万工程”的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每年召开全省现场会作现场指导。连续好几年,习近平同志新年调研的首站都是农村,新年度省委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重要会议就是农村工作会议……这样的“为”、如此的“重”,体现在施政方针、政策举措,也体现在细节上。

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就是要把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路线贯穿于“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始终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千万工程”为什么能二十年久久为功,取得巨大的成绩?我们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100多年步履铿锵走到今天?一切的密码都大不过这四个字:“以人为本”。既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还要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不要怀疑农民生活的智慧,更不用担忧他们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有真正走进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我们才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乡村当然是独立的存在,不是城市的附庸。但是,如果离开了城市的支持,它也难以获得充足的现代化资源和要素保障,没有城市的参照、城市的需求,乡村的存在就没有那么珍贵。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城乡之间亦是如此。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就是要把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增收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规划、安排,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如此,“三农”才有出路,城市也才能继续“让生活更美好”。

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从历史的角度,这个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哪个群体像中国农民一样,对“改革”这两个字如此感同身受,他们也是最具有改革精神和改革基因的。从未来的发展,无论是重中之重战略的持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还是城乡统筹机制的不断完善,其背后都必然是一连串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在起作用。没有改革,不会有“千万工程”的成就,也不会有“三农”的未来。事实上,“千万工程”就是改革精神、改革动力、改革举措推动的一场大改革。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就是要始终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为“三农”发展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发展不停步,改革不止步。

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农业农村工作,直接面向的是广大农民群众,涉及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来不得半点虚假。农民最讲究实际,是盖一座漂亮的牌楼好,还是为农民修建100个卫生厕所好,他们心中自有计较。但是这种工作成绩,往往是“潜绩”而不是“显绩”,因此抓“三农”工作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既要求得“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规律、尊重民意,从实际出发做决策、想问题、办事情;更要务得“实”,一旦确立了目标,必须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走下去,既要保持历史耐心,一任接着一任干,也要努力创新突破、与时俱进,积小胜为大胜,带领农民群众不断奔赴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在浙江金华花园村,坐落着一座“千万工程”展示馆,这里记录了“千万工程”的思想轨迹、发展脉络、实践成效。那也是包括花园村在内的无数乡村的感恩和情怀所系。正是受益于“千万工程”的乡村革命,万千乡村变得更加和美、更有活力,他们也在这场革命中蓄积了通向未来的强劲动力。

风已起,未来已来。今天,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路口。一个人类历史上人口体量巨大的国家正在迈向他的现代化之路,这也是一个最古老的民族、一片最古老的土地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他们的未来也将迎来更为巨大的改写。诚然,这必定是一个艰难而又痛苦的过程,但中国乡村的希望正在这里,乡村振兴的契机正在这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正孕育在这里。

“千万工程”源自浙江,“千万工程”属于中国,“千万工程”的智慧也一定属于一切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

初心如磐,

使命如山;

道路如砥,

行者无疆。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175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兰生 江娜 施维 孟德才 朱海洋

历史的改变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

当余村下决心关停“全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时,当金星村老百姓头一回听说“空气也能卖钱”时,当雪水港村的村民第一次在村里和省委书记交流新农村建设时,他们没有想到,这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产生绵延不绝的涟漪,无数村庄因此被照亮,无数农民由此过上整洁而有尊严的日子。一场从生产到生活、生态的根本性嬗变在浙江乡村迤逦展开。

他们更不曾想到,这种变革的力量在若干年间,从之江大地开始不断生发、激荡、延伸、拓展……不仅重塑了中国的万千乡村,更开启了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新的时代,成为当代中国“三农”史上的神来之笔。

时至今日,已经不会有人再把“千万工程”视为一项简单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他是发展观的重大革命,是城乡关系的重要调整,是乡村价值的涅槃觉醒,是乡土社会的文明跃迁。

“千万”也已不仅是一个具体数字的度量,更成为一个万千世界、海纳百川的抽象符号。以乡土大地为底,泼墨作画,绘就万千繁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道道风景,都蕴含在这“千万”的万千变化之中。

在这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的乡村试验田上,“千万工程”用二十年的试验摸索、二十年的久久为功,不仅生动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也深刻诠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要建成什么样的乡村这一历史课题。而他最终指向的,还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5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根本性命题。

一、“千万工程”是基础工程、龙头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还是一个伟大的乡村“探月”工程、民族筑梦工程、时代共富工程;更是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探索如何处理与农民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工程。他把我们党和农民、乡村的关系带入新的境界

乡村是什么?在中国,他是一个地域概念,千百年来,人们在此繁衍生息、耕读渔猎;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同时,更是一个梦想标尺,衡量着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和厚度。

“千万工程”是什么?他是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还是一个伟大的乡村“探月”工程、民族筑梦工程、时代共富工程;更是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探索如何处理与农民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工程。

——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二十年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

——“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二十年来,在“千万工程”的迭代发展中,在美丽乡村的华丽变身中,在乡村振兴的浩浩征途中,是党和农民携手实现乡村变革的伟大创举。

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乡村是根、是魂、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在百年乡建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不仅指导了“三农”这一航船破浪前行,也为整个中国全局的建设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千万工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民开展百年乡建的经验集成,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飞跃。

他催生了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新战略,孵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探索了城乡融合科学聚变的新路径,启迪了中国之治“和美”之道的新内涵,创造了乡村文化自信的新高地。“千万工程”把我们党和农民、乡村的关系带入新的境界。

正如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所言: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

与历史上那些特殊的时刻相比,“千万工程”或许谈不上轰轰烈烈、翻天覆地,但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更能深入到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细胞里、肌体中,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与一些重大的改革相比,他也没有那种势如破竹、短时间席卷全国的气势。但正是这样一步步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内至外的自我更迭、自我发展,更能带来厚积薄发的力量,催动着“千万工程”不断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千万工程”不是用砖瓦建设出来的,他是党心和民心的铸就,他是历史的选择。

二、“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催发产业变革,激发文化和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革命,堪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先声

如果说“乡村”是我们探寻回答中国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钥匙,那为什么打开“乡村”的正确方式是“千万工程”,而不是别的?为什么是从人居环境整治切入,而不是那些更宏大的主题?二十年间,不断有人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中,试图去找寻历史发展的某种偶然性和必然性。

从结果的角度往前回望,逻辑其实异常清晰,答案也一目了然。但是只有真正站到历史的起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和诸多的改革难题,我们才能明白这一落子的构思精妙、气象万千。

在2003年1月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

三个“最”字,尽显发展任务之重、统筹兼顾之难。

直观来看,彼时的浙江,经济多年高歌猛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带来了不少发展的后遗症,尤其是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之一,亟需改变——这也正是“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初衷。

但若换个角度审视,生态环境问题当然重要,但农民增收也是一个永恒的民生课题。尽管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在全国位居前列,可依然面临着迫切的发展诉求。两权相较之下,孰轻孰重、如何平衡?

“千万工程”不做选择题,他要的是必答题,他更是一招破题。

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催发产业变革,激发文化和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革命。

二十年来,“千万工程”不断升级拓展,他就像是一个伟大的生命体,开启了自我的更迭生长。这得益于时代阳光雨露的滋养,但其实,在播下种子的那一刻,思想的领航、理论的创新已经为其培植了丰厚的土壤,为我们解答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打开了总开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都蕴含在最简单、最质朴的话语中。

这不仅在于其坚持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最崇高的初心和使命,更有现实针对意义的是,他从发展观上回答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共赢的问题,从世界观上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重需要,从方法论上找到了一条破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两难、多难的有效路径,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实践样本和思想之源。

“以前卖橘子要自己拉进城里去,价格只能卖一两元一斤。现在连摘都不需要,游客喜欢亲手采摘,价钱也给得高。”嘉兴嘉善县江家港庄打造村庄“IP”江小橘,建起了亲子乐园,改造了民宿产品“村民宿集”,吸引大批游客,农民也过上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受益的何止是乡村,何止是浙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北岸林场,人们围绕“林”字做文章,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实现了“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在山西右玉,经过多年发展,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生态牧场、特色旅游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在贵州、在四川、在江西,受益于一片小小的白茶,3省5县的农民分享了“安吉白茶”的品牌效益,“一片叶子再富四方百姓”的故事成为佳话。

又何止是中国!“‘千万工程’表明,在农村大幅改善环境同时实现快速经济发展是可行的。”英国爱丁堡大学基础设施与环境研究所负责人阿利斯泰尔·博思威克教授说,“我相信‘千万工程’的经验将能传授给其他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千万工程”是我们党生态文明理论最大众的传播者,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最生动的实践者。他用这片土地上千万农民真诚的笑脸,给世界讲述了一个美丽中国的故事,再次为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三、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千万工程”的魂,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千万工程”的骨。没有城市的支持,没有城乡统筹的力度,“千万工程”无法达到如今的高度,乡村也难以独自美丽

二十年前,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将彼时的情形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

农村的“脏乱差”,既是村庄规划问题、环境治理问题,又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农民生活消费习惯等一系列问题。究其背后的实质,还是长期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所形成的“病灶”。

“千万工程”盛开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并非偶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到2002年,浙江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优势。但同时,浙江的城市化水平质量不高,功能不全,亟待提升。这是一个现实逻辑。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农业支撑工业化进程,农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牺牲之后,工农城乡关系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统筹城乡,从哪儿统,怎么统?需要有地区率先垂范、作出探索。

经济发展的必要,生态保护的必须,城乡统筹的必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交汇点。这个点就是“千万工程”。

“新土改”“新金改”“新户改”“新社保”,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出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现代文明,不断向乡村延伸、覆盖、辐射;人才下乡、技术下乡、资金下乡,各种要素向乡村不断流动……乡村之变,更是城乡之变。

走进温州永嘉县源头村,清流淙淙的溪边停靠着一艘艘两头尖尖、造型优美的小船,相传这就是李清照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舴艋舟”。只不过岁易时移,舴艋舟的功能已从载人、运货转变为观光、拍照。

舴艋舟功能的转变,实质是村庄生存发展道路的转变。几年前在外经商的陈小静放弃上海生意,回乡担任了村委会主任,短短几年时间,村庄就走出一条“旅游+电商”的发展道路。

如今的源头村已经成为AAA级景区,以“源头陈小静”为商标的各种农副产品更是在网上热卖。

纵观“千万工程”二十年的发展之路,实际上也正是浙江对于城乡统筹的认识不断加深、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升、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种统筹,不是简单的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覆盖,也不是单向的以城带乡、以城统乡,他更强调的是体制机制壁垒的打破,把城市和乡村真正当做一个整体来一并设计、一并规划、一并推进。

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千万工程”的魂,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千万工程”的骨。没有城市的支持,没有城乡统筹的力度,“千万工程”无法达到如今的高度,乡村也难以独自美丽。

这其中蕴含的不正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所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而反过来看,“千万工程”的实施,乡村的快速发展,与城市日渐深度的融合,也为城市日新月异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

这种促进,不是简单地给城市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多少土地,给市民的休闲提供了多少清新的空气、给游子承载了多少乡愁的寄托;而是从发展战略层面认识升华,乡村越来越成为一些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战略后院,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

在采访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浙江的干部无论来自城或乡哪个部门,无论是谋划城市的发展还是乡村的建设,都习惯用城乡统筹的思维来开展工作、调配要素、统筹资源、规划空间、设计制度……城与乡有形的边界在模糊,无形的藩篱也在拆除,从而于整体上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千万工程”,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更让这些可能成为现实。

四、没有乡村自信,就不会有中国人真正的文化自信。“千万工程”所唤醒的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石所在、底蕴所在、精神所在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2010年4月的上海世博会,浙江宁波滕头村的“乡村案例馆”在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展会上,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大声喊出了这一句话。

隔着13年的时空,我们依然能看得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骄傲,以及这句话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和思考。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还是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乡村的价值,这也导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农”“被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不仅村庄在物理层面面临着衰败与凋敝的风险,而且农民在精神层面也呈现一定程度的迷茫、压抑和不自信。

现在我们看到全国各地都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厕所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热词,但在二十年前,这无异于打破了人们的习惯认知和路径依赖。某中部省份一位乡镇书记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城市都没有做好垃圾分类,农村怎么做得成?”

这也许是当时的现实,也是一种无奈。在目睹了“千万工程”带来的美丽嬗变之后,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那个发轫于农家房前屋后、村头门头的环境整治,已在二十年前伏下了草蛇灰线,点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传奇,也就像卤水点豆腐一样,把乡村的一切点化为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样子。“千万工程”对于这块土地最根本的重塑,不只是环境的改变、颜值的提升、经济的带动……而是来自于全社会对于新时代中国乡村价值的再认识,以及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们对于乡村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自信,和对于农民这一身份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

浙江的干部说,浙江不和人家比GDP,浙江要和人家比乡村,比谁的乡村更漂亮、更富裕、更文明;浙江的农民说,以前大家都努力往城市跑,现在周末城里人都非要到乡村来;来到浙江的外地人都说,浙江农民真有福气……这是福气,也是底气,更是勇气和志气。

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庸,也不只是城市的“背面”,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命体,在重大历史的变革时期,中国乡村还会肩负起引领时代的使命;

农民更不是“愚昧无知”的群像,他们可以是乡村的艺术家,生活的哲学家,理性的经济学家……只要一点阳光,就能从大地深处开出美丽的花。

当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的千年之变势不可挡。中国有几十万个村庄,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建成美丽乡村,有些村庄还将不可避免地逐渐消亡。即便是在浙江,也面临着乡村人口流失的现实。但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乡村生活、就业、休闲、康养,有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在这里萌生,有越来越多的村庄焕发了新的生机。

城镇越发展、越繁荣,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就越发重要。

从历史更深层面来看,乡村是我们迈向民族复兴的大后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没有乡村自信,就不会有中国人真正的文化自信。

从这个角度说,“千万工程”就是一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革命,以此为契机,乡村产业实现升级,乡村治理走向善治,乡村文化开始自信,乡村社会更加祥和,乡村生态日益友好,更重要的是,他让曾经“灰头土脸”的农民扬眉吐气,让曾经是落后代名词的乡村翻转了命运,他清扫的不仅是乡村环境的“脏乱差”,也把中国乡村文化的不自信一起扔进了垃圾箱。

“千万工程”所唤醒的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石所在、底蕴所在、精神所在。

五、说到底,“千万工程”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还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质,是这片之江大地上千百年来孕育出的生生不息的奋斗之志、创新之力、实干之气

近年来,大家都在学习浙江经验,但有人也不乏“疑虑”。

安吉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从全国各地来此参观考察的团队,大家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安吉每个村庄都建设得这么好,花了多少钱?

有些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干部则自己下了结论:“我们学不了安吉,我们没有那么多钱。”

在很多人看来,浙江“千万工程”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因为他们经济发达,所以有钱投入。

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三重逻辑。

首先,这不仅是有没有钱投的问题,更是愿不愿意投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对“三农”是不是真重视的问题;

其次,有钱投、愿意投,还要把钱用出效率、花出成效,这就是经验、能力问题;

最重要的是,有钱的地方有有钱的干法,没钱的地方有没钱的干法,这就是因地制宜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以安吉为例,2008年它也是刚脱掉贫困县帽子不久,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从当年不到6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1亿元,步步为计、量力而行,以最小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当然,经济基础只是一个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同的地理区位、风土人情、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都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担忧。

但经验不是刻板教条,学习也不是生搬硬套。浙江造就千万美丽村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强调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美中国、各有其美,不能不顾体型、一个尺码裁衣。只有立足各地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2018年12月,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报告,报告总结归纳出七个方面的经验。纵观这些经验: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其实每一条都是很基本、很质朴的道理,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门槛,哪里都能学得来、学得好。

再仔细想想,这些经验又何止于“千万工程”呢?对于做好全局性的“三农”工作,都是应该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任何地区,都应该学、必须学。

说到底,“千万工程”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还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质,是每个地方从上到下的主政者乃至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历史节点的关键抉择,于波浪汹涌中的政治定力,遇困顿挫折时的敢闯敢试,在舒适圈里的居安思危……是这片之江大地上千百年来孕育出的生生不息的奋斗之志、创新之力、实干之气。

而这,不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气质吗?所以,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战胜一次又一次挑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六、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真理的力量往往在时间的流逝中更见清晰。“千万工程”的历程,更加印证了这五个“务必”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了人民,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亿万农民,曾经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理所应当、天经地义、于情于理都应该过上干干净净、舒舒服服、和和美美的生活。

怎么才能让亿万农民过上这样的美好生活呢?时代在出卷,农民在出卷。

路径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条还是要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里找线索,从我们出发的源头找答案。

2005年5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农民日报》专访《习近平的“新‘三农’”说》中,深刻论述了他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即: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

真理的力量往往在时间的流逝中更见清晰。“千万工程”的历程,更加印证了这五个“务必”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

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就是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看待“三农”的重要意义,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不能模糊,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对扶持“三农”的各项工作力度不能减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时,亲自抓“千万工程”的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每年召开全省现场会作现场指导。连续好几年,习近平同志新年调研的首站都是农村,新年度省委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重要会议就是农村工作会议……这样的“为”、如此的“重”,体现在施政方针、政策举措,也体现在细节上。

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就是要把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路线贯穿于“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始终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千万工程”为什么能二十年久久为功,取得巨大的成绩?我们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100多年步履铿锵走到今天?一切的密码都大不过这四个字:“以人为本”。既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还要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不要怀疑农民生活的智慧,更不用担忧他们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有真正走进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我们才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乡村当然是独立的存在,不是城市的附庸。但是,如果离开了城市的支持,它也难以获得充足的现代化资源和要素保障,没有城市的参照、城市的需求,乡村的存在就没有那么珍贵。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城乡之间亦是如此。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就是要把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增收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规划、安排,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如此,“三农”才有出路,城市也才能继续“让生活更美好”。

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从历史的角度,这个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哪个群体像中国农民一样,对“改革”这两个字如此感同身受,他们也是最具有改革精神和改革基因的。从未来的发展,无论是重中之重战略的持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还是城乡统筹机制的不断完善,其背后都必然是一连串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在起作用。没有改革,不会有“千万工程”的成就,也不会有“三农”的未来。事实上,“千万工程”就是改革精神、改革动力、改革举措推动的一场大改革。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就是要始终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为“三农”发展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发展不停步,改革不止步。

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农业农村工作,直接面向的是广大农民群众,涉及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来不得半点虚假。农民最讲究实际,是盖一座漂亮的牌楼好,还是为农民修建100个卫生厕所好,他们心中自有计较。但是这种工作成绩,往往是“潜绩”而不是“显绩”,因此抓“三农”工作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既要求得“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规律、尊重民意,从实际出发做决策、想问题、办事情;更要务得“实”,一旦确立了目标,必须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走下去,既要保持历史耐心,一任接着一任干,也要努力创新突破、与时俱进,积小胜为大胜,带领农民群众不断奔赴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在浙江金华花园村,坐落着一座“千万工程”展示馆,这里记录了“千万工程”的思想轨迹、发展脉络、实践成效。那也是包括花园村在内的无数乡村的感恩和情怀所系。正是受益于“千万工程”的乡村革命,万千乡村变得更加和美、更有活力,他们也在这场革命中蓄积了通向未来的强劲动力。

风已起,未来已来。今天,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路口。一个人类历史上人口体量巨大的国家正在迈向他的现代化之路,这也是一个最古老的民族、一片最古老的土地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他们的未来也将迎来更为巨大的改写。诚然,这必定是一个艰难而又痛苦的过程,但中国乡村的希望正在这里,乡村振兴的契机正在这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正孕育在这里。

“千万工程”源自浙江,“千万工程”属于中国,“千万工程”的智慧也一定属于一切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

初心如磐,

使命如山;

道路如砥,

行者无疆。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