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苏教育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②|赓续初心,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2023-05-23 19:47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深刻指出了当下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年来,江苏教育科技工作者从总书记重要回信中持续汲取初心的力量,传承科学家精神,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用心用情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

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我听着程开甲、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故事长大,被许包野、施滉等雨花英烈在国家危难时毅然回国、为信仰献身的事迹深深打动。”5月18日,“心系国家事 肩扛国家责”主题活动暨江苏省“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归国青年学者代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任鑫坤在现场深情讲述。

用科学家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育,用科学家群体的爱国情怀感召学生,海外归国青年学者深感责任在肩。

去年回国后,在各方支持下,任鑫坤快速搭建了合成生物学研究平台,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型工程技术,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他的团队还与中石化胜利油田等联合开展高温高盐油田采油生物制剂的技术攻关。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和优秀前辈一样,海归学者发扬“甘坐冷板凳”的拼搏奋斗精神,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科学薪火。

去年,由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王承祥牵头的6G普适无线信道建模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本为本,本科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王承祥说,他回国后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还是本科生班班主任。针对本科学生,王承祥去年牵头申报无线通信技术方向的暑期国际学校,邀请国内外专家专题授课。“我们目标是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可以引领电子信息类未来发展的人才。”他表示,落实总书记回信要求,就是要将自己所学用于人才培养,不仅倾囊相授自己积累的知识,也要传承严谨专注的科学态度。

将国际视野融入课程教学

创新意识强、具备国际视野、承担前沿课题是大多数海归青年学者的特征。他们正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将自身优势资源注入育人各个环节。

今年3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川与程鑫共同开设《“科学之光”(青年学者系列)——走近太阳风暴》课程,讲述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背后的故事以及南大参与研发的其他空间计划。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施佳欢介绍,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校立项建设约50门“科学之光”青年学者系列课程,激励留学归国青年学者投身本科教育,基于他们主持或参与的重要科研成果或重大科研项目,聚焦科学前沿,对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陆颖健曾在国外求学十年,科研之余,他热衷于探索各种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喜欢用“中西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他办公室对面的一间录播教室里,可自由移动的座椅上配有可调节的小桌板,同学们会围绕课程中的重要议题在这里展开热烈讨论。去年下半年,陆颖健带领学生前往食品检测企业、加工企业和一线销售企业,全方位感受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提前规划未来的方向。他在院内还推广学术沙龙,并推动开设产、学、研三个不同类型的学术论坛。“我们对教学越投入,学生对学习才会越有热情。”陆颖健说。

5月19日下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博士工作站,吴士浩使用AI编写传播物理知识的动画。在加拿大求学十年,完成粒子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业后,吴士浩一年前入职这所中学,他也在学校找到不少海归同事。“跨学科项目学习充分融合技术、创新和协作,中学是态度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我们要以自己的所学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吴士浩说。

为国为民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江苏教育科技工作者结合国家所需和学生所想,将人才培育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之中。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籍晓云曾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留学工作11年,2016年回国任教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国内急需科研突破的领域,她开设本硕通选的结构病毒学课程,后在导师饶子和院士的建议下更名为分子病毒学概论。籍晓云在课程中融入大量的科研前沿进展,为国家病毒学方向的研究积蓄力量。

“在教学中,我也感受到学生的潜力。在一项关于病毒抗体的科研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积极参与并挑起大梁。”籍晓云说,年轻学子很有想法,也会面临各种抉择。作为“过来人”,她不会去“指点”,而是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感谢过去十多年海外留学经历带来的成长,但回国发展事业,我从未犹豫也从未后悔。”籍晓云欣慰地看到,很多年轻学子都围绕国家所需找到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我们深感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江苏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施伟东说,学院曾经面临很多研究生入校时存在科研信心不足、科研兴趣不浓、科研定位不准的问题。如今,化学化工学院每个刚入学的研究生会分别进入10多个课题组,由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组长,与他们交流和共事。“学以报国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学子成长成才、扛起担当,让学生围绕国家所需,锚定自己的目标,推动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努力报效国家。”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

编辑:万嘉

审核:曾海蓉

115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深刻指出了当下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年来,江苏教育科技工作者从总书记重要回信中持续汲取初心的力量,传承科学家精神,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用心用情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

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我听着程开甲、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故事长大,被许包野、施滉等雨花英烈在国家危难时毅然回国、为信仰献身的事迹深深打动。”5月18日,“心系国家事 肩扛国家责”主题活动暨江苏省“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归国青年学者代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任鑫坤在现场深情讲述。

用科学家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育,用科学家群体的爱国情怀感召学生,海外归国青年学者深感责任在肩。

去年回国后,在各方支持下,任鑫坤快速搭建了合成生物学研究平台,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型工程技术,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他的团队还与中石化胜利油田等联合开展高温高盐油田采油生物制剂的技术攻关。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和优秀前辈一样,海归学者发扬“甘坐冷板凳”的拼搏奋斗精神,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科学薪火。

去年,由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王承祥牵头的6G普适无线信道建模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本为本,本科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王承祥说,他回国后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还是本科生班班主任。针对本科学生,王承祥去年牵头申报无线通信技术方向的暑期国际学校,邀请国内外专家专题授课。“我们目标是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可以引领电子信息类未来发展的人才。”他表示,落实总书记回信要求,就是要将自己所学用于人才培养,不仅倾囊相授自己积累的知识,也要传承严谨专注的科学态度。

将国际视野融入课程教学

创新意识强、具备国际视野、承担前沿课题是大多数海归青年学者的特征。他们正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将自身优势资源注入育人各个环节。

今年3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川与程鑫共同开设《“科学之光”(青年学者系列)——走近太阳风暴》课程,讲述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背后的故事以及南大参与研发的其他空间计划。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施佳欢介绍,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校立项建设约50门“科学之光”青年学者系列课程,激励留学归国青年学者投身本科教育,基于他们主持或参与的重要科研成果或重大科研项目,聚焦科学前沿,对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陆颖健曾在国外求学十年,科研之余,他热衷于探索各种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喜欢用“中西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他办公室对面的一间录播教室里,可自由移动的座椅上配有可调节的小桌板,同学们会围绕课程中的重要议题在这里展开热烈讨论。去年下半年,陆颖健带领学生前往食品检测企业、加工企业和一线销售企业,全方位感受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提前规划未来的方向。他在院内还推广学术沙龙,并推动开设产、学、研三个不同类型的学术论坛。“我们对教学越投入,学生对学习才会越有热情。”陆颖健说。

5月19日下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博士工作站,吴士浩使用AI编写传播物理知识的动画。在加拿大求学十年,完成粒子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业后,吴士浩一年前入职这所中学,他也在学校找到不少海归同事。“跨学科项目学习充分融合技术、创新和协作,中学是态度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我们要以自己的所学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吴士浩说。

为国为民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江苏教育科技工作者结合国家所需和学生所想,将人才培育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之中。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籍晓云曾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留学工作11年,2016年回国任教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国内急需科研突破的领域,她开设本硕通选的结构病毒学课程,后在导师饶子和院士的建议下更名为分子病毒学概论。籍晓云在课程中融入大量的科研前沿进展,为国家病毒学方向的研究积蓄力量。

“在教学中,我也感受到学生的潜力。在一项关于病毒抗体的科研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积极参与并挑起大梁。”籍晓云说,年轻学子很有想法,也会面临各种抉择。作为“过来人”,她不会去“指点”,而是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感谢过去十多年海外留学经历带来的成长,但回国发展事业,我从未犹豫也从未后悔。”籍晓云欣慰地看到,很多年轻学子都围绕国家所需找到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我们深感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江苏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施伟东说,学院曾经面临很多研究生入校时存在科研信心不足、科研兴趣不浓、科研定位不准的问题。如今,化学化工学院每个刚入学的研究生会分别进入10多个课题组,由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组长,与他们交流和共事。“学以报国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学子成长成才、扛起担当,让学生围绕国家所需,锚定自己的目标,推动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努力报效国家。”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

编辑:万嘉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