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西安的石榴花正进入盛开期。
石榴花是西安的市花,石榴树原产于中亚。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和石榴的故事源远流长。
5月19日,中国—中亚峰会结束后,习近平主席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种下六棵石榴树。这既见证中国同中亚千年友好交往,也象征中国同中亚紧密团结合作,更寄托对中国—中亚关系美好未来的期待。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如今,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文化元素,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中亚五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寓意双方续写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
中国—中亚峰会的会标是一朵六色石榴花。六片花瓣呈螺旋上升式排列,中心为西安地标钟楼,寓意中国和中亚五国朋友齐聚西安共叙传统友谊,共谋未来发展。
峰会在灞河之滨的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会场外,矗立着一座张骞雕塑。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半开放式集体国宴的餐台上,有一组按比例精确3D打印的中国和中亚国家地标。
其中有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列吉斯坦广场,位于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的世界上最大封闭式摩天轮,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的国徽纪念柱,哈萨克斯坦巴伊杰列克观景塔,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甘肃玉门关、陕西西安大雁塔和鼓楼……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中国和中亚五国文化元素得到精心展现。
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中,中国艺术家表演的一曲秦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秦腔,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
佾舞是中国五大古礼之首,作为国礼流传千年至今。
古代乐舞的行列称为“佾”,佾舞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之分。“八佾”为规格最高,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
此次迎宾仪式现场跳起的“八佾舞”就是规格最高的礼仪舞蹈。中国人民用最高礼仪迎接中亚五国远道而来的友人。
西安峰会中的一个个精心细节,是古往今来不同民族间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释放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共识和心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心的纽带。
去年,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建立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今年,在中国—中亚峰会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也体现在众多中国和中亚文化元素中。
在与五国领导人会谈时,习近平主席都谈到了要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在峰会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给出加强文明对话的具体路径——中方邀请中亚国家参与“文化丝路”计划,将在中亚设立更多传统医学中心,加快互设文化中心,继续向中亚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支持中亚国家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办好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和中国—中亚媒体高端对话交流活动,推动开展“中国—中亚文化和旅游之都”评选活动、开行面向中亚的人文旅游专列。
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时,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将积极开展体育、考古、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
回望古丝绸之路,中国的造纸、冶铁技术及中医等经中亚传播至世界,中亚、西亚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也相继传入中国;唐代玄奘西行求法,明代陈诚五使西域……千百年来,不同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下润物无声的精神通融。
如今的“一带一路”上,从互派留学生到联合考古,从互译图书到合拍电影等,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文交流合作更加密切。
随着中国—中亚合作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展开,双方民心相通不断加强,必将书写下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篇章。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缪小兵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