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被误认为“野生中华鲟”的杂交鲟被放生长江。
交汇点讯 6月6日是 “全国放鱼日”,苏州电视台播发的一则新闻“太湖惊现野生中华鲟”引发广泛关注。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生物,自恐龙时代(白垩纪)以来,中华鲟就已经在地球上生活,目前,中华鲟野生繁殖资源量可能不足百尾,濒临灭绝。如果太湖出现了野生中华鲟,那就是令人关注的重大新闻。
然而,《新华日报》此前也曾报道过《泰兴渔民捕到“水中大熊猫”?专家:是杂交鲟应处死》,专家鉴定,泰兴渔民捕到的鲟鱼并非中华鲟,而是从湖北清江逃逸的杂交鲟。为核实太湖发现的这条鲟鱼是否野生中华鲟,记者立即与与农业部权威专家取得联系,专家鉴定太湖这条中华鲟也是杂交鲟。
2016年7月,湖北清江万吨鲟鱼逃逸长江,长江办发出了对杂交鲟的紧急“通缉令”,长江原有的“土著”鲟鱼有白鲟、中华鲟和达氏鲟3种,而逃逸的外来鲟鱼包括匙吻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达乌尔鳇以及杂交鲟(大杂、西杂)等。其中“大杂”指的是达乌尔鳇与史氏鲟的杂交种,“西杂”指的是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种。江苏镇江、扬州等地都发现了逃逸的杂交鲟鱼,2016年9月27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外来鲟鱼会不会酿成生态灾难》的报道。江苏省海洋与渔业部门要求沿江各地发现外来杂交鲟鱼必须立即处死,发现保护动物野生中华鲟鉴定后应立即放生。
经与省渔政部门联系,记者获悉,这条杂交鲟是苏州光福镇的袁小娣5月30日在太湖一艘渔船上发现的。当时渔民说是中华鲟,袁小娣花1000元买下了这条鱼,这条怪鱼背部有一道道的突起、嘴巴扁平,在鱼池里特别显眼。
作为活化石的珍稀物种,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于是,袁小娣联系了吴中区渔政部门,渔政部门对中华鲟进行鉴定后确认这是条野生中华鲟,联系了常熟的苏州市中华鲟救护中心,并找来专用装载车辆,驱车赶往常熟浒浦外水域。经常熟相关人员的识别,也确认这是一条野生中华鲟。完成中华鲟体表伤口的处理后,渔政人员和袁小娣一起,把中华鲟放入了长江。
记者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危起伟取得联系,请教能否确定这条鲟鱼是中华鲟。看到记者微信发送的这条太湖发现的鲟鱼的照片后,危起伟回复“不是中华鲟,是养殖的外来杂交鲟”。
应立即处死的杂交鲟又被误认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生物野生中华鲟,并被放回长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员认为,此次太湖发现鲟鱼后民众立即联系渔业水产部门,不管是野生还是非野生,体现了人们保护爱护水生野生动物意识在增强,水生野生动物得到了社会关注,也体现了整个社会重视水域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理念,得到社会和广大民众关注,此外,尽管渔政执法人员不是这方面专家,但也说明基层执法人员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意识、保护意识;但杂交鲟被误为中华鲟,并被放入长江,说明相关主管部门对基层一线水产人员应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今后要加强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鉴别、认定,科研机构要加大科普,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更加科学有效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提升其专业素质,相关人员应加强科普和专业学习,加强与科技研究部门的联系协作,以作出权威科学的判断。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中华鲟数量很少,根据鲟鱼大小判断,重量几克、几十克的,或者100公斤乃至150公斤以上的,有可能是中华鲟,重量介于两者之间的,基本可以排除了。湖北清江外来鲟鱼两年前“入侵”长江,对土著鱼群形成竞争和杂交,濒临灭绝的中华鲟也面临威胁。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两年前发出鲟鱼鉴定紧急通知,各级相关部门立即向沿江各类渔业组织及个人下发鉴定手册,加强对长江干流、湖泊等捕捞监管,对已发现的鲟鱼及时鉴定,并逐条登记造册、逐级上报,防止回捕的逃逸鲟鱼重新回到长江或其他自然水体。而太湖发现的杂交鲟放入长江,更让危起伟担心。
危起伟告诉记者,这条杂交鲟应当是2016年7月湖北洪水清江逃出来的,这批鲟鱼太多了,长江还没有捕捞干净。长江与太湖中间有闸,平时不通,不排除鲟鱼在调水时跑到太湖。但是不用太担心,比较好的是太湖有捕捞,鲟鱼很快会被渔民捕捞掉;在太湖鲟鱼不能繁殖,为什么呢?鲟鱼繁殖要有条件,水流流速要达到每秒一米,地形要求特殊,河床要有卵石,才能满足产卵条件,而且雌雄鲟鱼必须同时存在,水温还要合适,也要在每年的春季才能繁殖。现在,野生中华鲟在长江已基本濒临灭绝, 2017年野生中华鲟就没有繁殖产卵,在太湖一般不会有野生中华鲟。
当听说这条杂交鲟鱼已经被放长江了,危起伟呼吁,2016年,农业部已经向各省渔政部门发布了公告、鉴定手册,抓到鲟鱼,请渔政部门专业鉴定,不要马上放到长江,等渔政部门确认以后再放,放入长江要慎重,如果不是中华鲟,确定为杂交鲟就可以直接杀了吃掉。
来源:交汇点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