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婷
陈学贤,1929年12月1日出生于镇江虹桥门,在姐弟5人中年纪最小,全家共7口人,以父亲陈文魁的行医收入勉强维持生活。1949年11月,正在私立镇江新华中学读高三的陈学贤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弃学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政治部文工团,1952年初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第73师文工队,同年9月随部队奔赴朝鲜。
陈学贤在朝鲜的照片
为了做好战地宣传工作,鼓舞浴血拼杀的将士,文工队员需要一专多能。陈学贤日夜钻研,努力学习,很快学会了快板、唱歌、大鼓、单弦等多种表演技能。在战场的恶劣环境下,他克服了“千里行军”“极度严寒”等诸多考验,跟随文艺小分队深入前沿阵地,爬雪山、卧冰川,拖柴火、吃炒面,在坑道中、山坡上、树林里演出和编写节目,再困难的条件也能搭建起舞台,再危险的地方也从不退缩,多次受到上级表扬。演出间隙,陈学贤和队员们还帮助战士们读家书、写家信、协助收集英模事迹、整理立功材料……这些战斗生活体验激发他不断创作出佳作,由他创作并表演的快板书《小油挑子自叹》因风格明了轻快、语言形象生动、表演惟妙惟肖,深受官兵们喜爱,成为文工队的保留节目。
1953年1月23日,伴随着朝鲜的凛冽寒风,陈学贤写下了给姐姐的一封信,笔下满是对祖国和人民殷切而热烈的爱。
陈学贤写给姐姐的信
“……战争是教育人最深刻最实际的东西,因而我们的同志们也就无时不在谈论着祖国,让祖国轰轰烈烈建设吧!让祖国更幸福更美丽吧!我们多吃点苦吧!这样就更加强了我们同志们斗争的意志,因为祖国是我们的,那里有我们的亲人、老年的父母和亲爱的兄弟姊妹,这些话在别人讲起来也许蹩(别)扭,而在志愿军讲来都是那样自然,因为我们确是在艰苦的磨炼中,这是生活实践的反映。看着那些被毁了的房子和那些四五人深的弹坑,看看那些受苦的朝鲜百姓和那些嗡嗡嗡响的敌人喷气飞机,连续不断大炮弹爆炸的杀光,就会使人连(联)想到我的祖国,我的家,如果在这样情况下如何办?”
陈学贤将满腔爱国情化为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困苦的实际行动和始终激昂澎湃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在战争中锻炼自己的品格,磨炼坚强意志,无论环境多险恶、无论敌人多凶残,都击不垮他的必胜信念。
“朝鲜前线的文艺工作者,是真做到了群众化与战斗化了,我们的演出队是今天夜里出发(因为白天有敌机),早晨在四十里外的地方演出,再爬几个山头再演,晚上演的位置又和中午不同了,然后再连夜赶到另一个地方……新年我们在严寒的行军中渡(度)过,说起来也好笑,我的几根小胡子上也结了冰块,连鼻孔里的鼻毛上也结了冰,呼吸困难,虽然这样我们也讲着笑话,转眼春节即将来临,我们迎接着春天的阳光,胜利前进。”
然而,入朝参战1年多后,那个在家书里期盼着迎接春光、迎接胜利的年轻英俊的文艺兵,终究没能再回到他为之奋战的祖国和家乡。
1953年4月23日,就在距离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只有90多天的时候,也是镇江解放4周年的当天,临近中午时分,在朝鲜平康前线安养里的部队驻地,陈学贤等文工队员和往常一样分散排练,准备下部队慰问的演出。突然,12架美军飞机呼啸而至,持续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空袭,投下百余枚摧毁弹、杀伤弹、燃烧弹以及定时炸弹。其间,正在山坡上准备演出曲目的陈学贤后脑被炸弹碎片击中,虽经后勤医疗队竭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24岁。而与陈学贤同为镇江籍的文工队员、21岁的郑迅普也在此次空袭中牺牲,牺牲时他的手中还紧握着排练用的乐谱。这个只有30人的文工队在这次轰炸中共被夺走了11条鲜活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女队员,刚满16岁。
信纸虽薄,情感却深重,写的是家书,诉说的却是烈士忠诚卫国的赤子之心。如今,这封写于抗美援朝最前线,穿过70年岁月的战地家书已成为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和烈士的其他遗物一起陈列在镇江烈士纪念馆的二楼展厅,向参观者静静讲述着70年前,曾有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了今日山河无恙,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和许许多多志愿军英烈一起,将最美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异国他乡。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