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之上,风吹麦浪。5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耕地、粮食、种子,总书记念兹在兹、牵挂于心。从走进麦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到向正在田里劳作的种植户、农技专家询问旱碱麦产量、价格、品质、收益等,就如何写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殷殷嘱托,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对每一寸土地都需做到“地尽其用”。我国耕地总量少,盐碱地多,后备资源不足,“人多地少”是我国“农田版图”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既有耕地的基础上,盐碱地是看得见的耕地潜在增量。数据显示,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如果能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将显著提升我国耕地资源,扩容强农兴农的“家底”。因此,开发利用好盐碱地,不仅能让一个地方增加一片片耕地,让农民多种一垄垄田,蕴含其中的示范意义、推广价值更具长远价值,好经验、好做法一经大范围推广开来,将带来我国总体耕地面积的显著增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写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创新是根本出路。盐碱地虽然贫瘠,但只要注入智慧的“活水”,就会盘活一片片“沉睡”的土地,育出长势喜人、籽粒饱满的现代化农业图景来,让农田增产、农民增收。科学种植,是粮食增收的必行之路。以河北的后仙庄村为例,当地通过技术改良、创新种植旱碱麦,实现了小麦亩产由过去150公斤左右向250公斤以上跃升的转变,老百姓收益高了,心里也更有底了。在山东,当地积极改造提升盐碱地功能,挖掘潜力增加耕地,引导科研工作者把良种良技送到田间地头,在盐碱地上建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一亩亩丰产田……这说明,只要深耕创新,因地制宜,盐碱地也能催开“希望花”、结出“丰收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写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特”字尤其要浓墨重彩。盐碱地特殊存在,代表着希望的“一粒种子”,也当写好“特”文章。种子作为“农业芯”,是决定粮食品质的关键要素。“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这些农谚无不说明种子之于农业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农技人员、科研工作者是科技兴农的关键力量,各地当进一步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种业芯”研发和创新,把创新耕于田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播撒科技兴农的种子,同亿万农民一道写好强农兴农的“特”字篇章。(古风)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编辑:万嘉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