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求解!焦山“五月九日碑”有个新碑刻之谜……

2023-05-09 09:15

今日镇江讯  4月8日上午,跟着“我为瘗鹤铭写一句宣传语”活动步伐,我打卡有“江南第一碑林”美誉的书法山——焦山。因为有书法家现场临摹解读《瘗鹤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到了约一个小时。偶遇一支旅行团簇拥着导游,我也随之蹭团赏析了历代书法之美及其背后的故事。

“我为瘗鹤铭写一句宣传语”颁奖现场。韦一 摄

在焦山碑林除了《瘗鹤铭》,还有一方碑,仅书“五月九日”4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细看,左侧小字题有:“东海可枯,此耻不□,愿众诸生,勿忘斯日,立庭之呼,视是贞石。民国八年,谢遐龄。”导游将此碑称为镇江的“觉醒碑”。

五月九日碑。韦一摄

时间回溯到1915年。那年,日本秘密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取代德国的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日本用武力强夺我国生命财产灭亡中国的企图,狼子野心,举国哗然。当时,我国是在国家贫弱民力不足的情况下,委曲求全才答应日本要求的,国人惊悉无不深受耻辱。

袁世凯同意接受二十一条款后,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将每年五月九日定为“国耻纪念日”。江苏省教育会通电各县称:中日交涉虽然已经解决,但是我国人民应当永远都不要忘记这个国耻。

而此碑文中的五月九日,则是“民国八年”的1919年5月9日。当时的民国政府软弱无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宣告失败,于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几日后,时任镇江师范校长的谢遐龄(详见文末链接)获知消息,悲愤交加,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书写了“五月九日”4个大字,并刻在石碑上,教育莘莘学子,勿忘国耻。

花漾五月,“创意写作”进入第十季——我的旅行微游记。我草草写下以上文字,以《焦山有块“觉醒碑”》投稿。由于碑文中有几处缺损,其中落款“民国八年”是可以推断出来的,而“东海可枯,此耻不□”则无法判断,于是用“□”替代。

微游记在“创意写作”一群提交后,不到一个小时,文学功底深厚的“叶馨”老师(实名杜斌)就@我说:韦老师您好!那个“不”字后面的空框?根据上下文意思,我推断为“際”字,未知是否?此处应该是东海可以枯掉,但是耻辱(仇恨)永远没有边际。并附上他对“際”的词义研究予以佐证。

好友卢宏慧老师自谦不懂书法,他也从前后句意发表了观点,认为此句应为:“东海可枯,此耻不可”把“□”改为“可”叙情达意。对两位老师的严谨治学我深表敬意,我也立刻放大照片一探究竟,从痕迹上考证并赞同了“叶馨”老师“際”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字的左右结构和“小”字部清晰可辨。卢老师也表示赞同。

又过了一小时许,“叶馨”老师提供了新的研究结果。他说:韦老师您好!我是从两方面来释读的,第一韵部,庂声(或入声)韵,第二是您说的痕迹学,因为我见那字右下似有“示”字。“叶馨”老师再次确认了是“際”字,也增加了我们的笃定。

晚上9点多,“叶馨”老师又@我,阐述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说“際”字错误,更正一下此字当为“滌”字。理由:“滌”,入声十二锡;“日”,入声四质;“石”,入声十一陌。我不懂他的解释,但从下午帖子2点发出到晚上9点,可以想象“叶馨”老师一定是查阅了很多典籍资料的,他的才学、执着和谦逊让“一群”书友们和编辑老师由衷地敬佩。

此刻,是什么字已经不重要,留下探究的意蕴对游客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后来,我又联系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创意写作工作室”群主请教。群主立即查阅了《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历史报纸,发现此前的相关报道中,关于此“□”,还有一种表达,此缺字为“涤”,即此耻不涤。此处的“涤”就是“叶馨”老师推断的“滌”的简化字。

为慎重起见,群主又联系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有关人员求证,得到的解答是,此“□”处,从字形和文意推测,应为“除”字。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他们的有关记录中,在“除”字之外加了个“□”。碑刻博物馆也期待有识之士共同来探究,解开这个新的碑刻之谜。

游焦山,赏碑帖。如果说古炮台是镇江人民抵御外敌,浴血奋战的铁证,那么“五月九日碑”则记录下一段我们不该,也不能忘却的屈辱史。

今天,又是一个5月9日,站在百年后的今天,品读此碑此文,我们觉得它既是中华民族的“觉醒碑”,也是吾辈“励志碑”,当铭史承志,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相关链接:

据史料记载,谢遐龄(1882-1935),江苏六合人,晚清秀才,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科,学成归国后,从事教育工作。1918年,受江苏教育厅委任,在镇江创建省立第九师范并出任校长。

(韦一  朱婕)

编辑:黄昕彤

审核:杨佩佩

126

今日镇江讯  4月8日上午,跟着“我为瘗鹤铭写一句宣传语”活动步伐,我打卡有“江南第一碑林”美誉的书法山——焦山。因为有书法家现场临摹解读《瘗鹤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到了约一个小时。偶遇一支旅行团簇拥着导游,我也随之蹭团赏析了历代书法之美及其背后的故事。

“我为瘗鹤铭写一句宣传语”颁奖现场。韦一 摄

在焦山碑林除了《瘗鹤铭》,还有一方碑,仅书“五月九日”4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细看,左侧小字题有:“东海可枯,此耻不□,愿众诸生,勿忘斯日,立庭之呼,视是贞石。民国八年,谢遐龄。”导游将此碑称为镇江的“觉醒碑”。

五月九日碑。韦一摄

时间回溯到1915年。那年,日本秘密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取代德国的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日本用武力强夺我国生命财产灭亡中国的企图,狼子野心,举国哗然。当时,我国是在国家贫弱民力不足的情况下,委曲求全才答应日本要求的,国人惊悉无不深受耻辱。

袁世凯同意接受二十一条款后,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将每年五月九日定为“国耻纪念日”。江苏省教育会通电各县称:中日交涉虽然已经解决,但是我国人民应当永远都不要忘记这个国耻。

而此碑文中的五月九日,则是“民国八年”的1919年5月9日。当时的民国政府软弱无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宣告失败,于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几日后,时任镇江师范校长的谢遐龄(详见文末链接)获知消息,悲愤交加,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书写了“五月九日”4个大字,并刻在石碑上,教育莘莘学子,勿忘国耻。

花漾五月,“创意写作”进入第十季——我的旅行微游记。我草草写下以上文字,以《焦山有块“觉醒碑”》投稿。由于碑文中有几处缺损,其中落款“民国八年”是可以推断出来的,而“东海可枯,此耻不□”则无法判断,于是用“□”替代。

微游记在“创意写作”一群提交后,不到一个小时,文学功底深厚的“叶馨”老师(实名杜斌)就@我说:韦老师您好!那个“不”字后面的空框?根据上下文意思,我推断为“際”字,未知是否?此处应该是东海可以枯掉,但是耻辱(仇恨)永远没有边际。并附上他对“際”的词义研究予以佐证。

好友卢宏慧老师自谦不懂书法,他也从前后句意发表了观点,认为此句应为:“东海可枯,此耻不可”把“□”改为“可”叙情达意。对两位老师的严谨治学我深表敬意,我也立刻放大照片一探究竟,从痕迹上考证并赞同了“叶馨”老师“際”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字的左右结构和“小”字部清晰可辨。卢老师也表示赞同。

又过了一小时许,“叶馨”老师提供了新的研究结果。他说:韦老师您好!我是从两方面来释读的,第一韵部,庂声(或入声)韵,第二是您说的痕迹学,因为我见那字右下似有“示”字。“叶馨”老师再次确认了是“際”字,也增加了我们的笃定。

晚上9点多,“叶馨”老师又@我,阐述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说“際”字错误,更正一下此字当为“滌”字。理由:“滌”,入声十二锡;“日”,入声四质;“石”,入声十一陌。我不懂他的解释,但从下午帖子2点发出到晚上9点,可以想象“叶馨”老师一定是查阅了很多典籍资料的,他的才学、执着和谦逊让“一群”书友们和编辑老师由衷地敬佩。

此刻,是什么字已经不重要,留下探究的意蕴对游客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后来,我又联系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创意写作工作室”群主请教。群主立即查阅了《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历史报纸,发现此前的相关报道中,关于此“□”,还有一种表达,此缺字为“涤”,即此耻不涤。此处的“涤”就是“叶馨”老师推断的“滌”的简化字。

为慎重起见,群主又联系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有关人员求证,得到的解答是,此“□”处,从字形和文意推测,应为“除”字。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他们的有关记录中,在“除”字之外加了个“□”。碑刻博物馆也期待有识之士共同来探究,解开这个新的碑刻之谜。

游焦山,赏碑帖。如果说古炮台是镇江人民抵御外敌,浴血奋战的铁证,那么“五月九日碑”则记录下一段我们不该,也不能忘却的屈辱史。

今天,又是一个5月9日,站在百年后的今天,品读此碑此文,我们觉得它既是中华民族的“觉醒碑”,也是吾辈“励志碑”,当铭史承志,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相关链接:

据史料记载,谢遐龄(1882-1935),江苏六合人,晚清秀才,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科,学成归国后,从事教育工作。1918年,受江苏教育厅委任,在镇江创建省立第九师范并出任校长。

(韦一  朱婕)

编辑:黄昕彤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