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科技小院是农业院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模式。通过把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记者获悉,在“鱼米之乡”江苏,共有27个科技小院的建设得到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支持。这些科技小院有何作用?农业学子如何在学习中助力乡村振兴?新江苏记者对此进行了了解。
扎根乡野,架起农民与农技的桥梁
水稻科技小院、白茶科技小院、萝卜科技小院……2010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依托学校科研基地、实验室等平台,共计建立了10家科技小院,涉及水稻、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业新品种和智慧农业等新技术。
南农大建设的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是江苏第一个科技小院,2010年正式运行。据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负责人、南农大资环学院教授郭世伟介绍,这里每年常驻研究生5名,每年在站时间超过200天,2010年至今已累计培养31位研究生。
2022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的研究生叶薛铠去年五月份未入学时就来到如皋农业科技小院进行工作体验。“我从未系统接触过农产农活,直到来到科技小院才真正了解现实的农业生产。”眼下叶薛铠每日和团队老师、同学一起穿梭试验田,测量、记录试验区小麦叶长叶宽、株高、籽粒生长情况。
5月3日下午,叶薛铠和老师、同学们一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精神,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令他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农业学子就应聆听土地的声音,用实际行动回应农民们的期待。”
郭世伟带领学生在洱海稻田调研
科技小院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基地,也是农技推广平台。“我们会联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定期给农民培训,指导他们科学栽培、施肥。”郭世伟介绍,团队已先后组织田间观摩培训12余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100余人次,直接服务200多位农户,累计培训3000余人。2022年,团队成功研发出提高水稻秧苗质量的育秧基质。“现在这个基质已经在云南大理洱海进行大面积试验,希望能以科研成果助农增产,保障农民利益。”
寓教于行,把实验室搬进农牧场
每天九点半,饲喂不同剂量添加剂;每周采奶一次,并记录产奶量;每两周记一次采食量,并做好饲料准备……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研一学生周晓洁的计划表上清晰地记着各项任务。这个学期,她和四位本科生扎根江苏高邮奶牛科技小院,以一个牛舍、几座牛棚、几间小平房开启“三点一线”的乡村生活。
科技小院的“院长”、扬大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赵国琦介绍,这座占地5000平米左右的小院是学生们的“实验室”。“目前小院拥有乳牛百余头,到今年年底将达到二百头左右。小院隔壁就是扬大实验农牧场,研究生在这里方便做实验,把生产实践的课程都补上了。”
周晓洁主要在小院研究添加剂对乳牛采食量、产奶量、血液中或乳中一些成分的影响。通过两个月的学习,让她读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的实验期共84天,研究对象就是83头乳牛。”在实践中做实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测量乳牛采食量,如果一头牛去抢另一头牛的食物又该怎么办?书本上不会说具体怎么操作。”面对这些细碎的小问题,周晓洁和小组成员一起,与牧场农户在饭桌上“切磋”研究,她感慨道:“这就是学农的独特魅力。”
目前,科技小院共有2名长期工作学习的专硕研究生、4名短期科研实践的专硕和学硕研究生和2名本科毕业实习生。“希望在大家努力下,用两年时间选种选配,把现有的60头A2奶牛,培育成A2牛群,提供A2鲜牛奶。”赵国琦表示,一定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精神,“继续带着学生们扎根基层,抱着‘自找苦吃’的精神,不断创新、不断挑战,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产研融合,用先进技术助农增收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菅攀阳已经在江苏相城大闸蟹科技小院实践两年了。工作主要是探究罗氏沼虾和大闸蟹养殖中的病害防护,帮助养殖户提高产量。在和养殖户打交道的日子里,令菅攀阳最难忘的要数大闸蟹与罗氏沼虾收获时的场景。“看到大家脸上的喜悦我特别开心,我们为养殖户提供了专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他们长期的实战经验也给了我许多启发。”
据了解,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利用苏州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罗氏沼虾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和苏州市毛氏阳澄湖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的优质罗氏沼虾苗种,创下养殖效益每亩净增5000元的成绩。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后,菅攀阳感到十分温暖。她说:“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更加坚信,科技的力量能让我们建成农业强国。在科技小院,我一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潜心钻研探索,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奉献力量。”
苏州大学建设的另一个科技小院——江苏吴江蚕桑科技小院,也通过产学研融合发展,澎湃更多“大能量”。
瞄准一根蚕丝里的科技能量,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应用生物学系教授、江苏吴江蚕桑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司马杨虎常年带领苏吴江蚕桑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在桑树栽培、桑品种资源保护、蚕新品种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科技小院全方位支持。“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也为畜牧学蚕桑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从种桑养蚕、多元化发展以及蚕桑文化等全方位体验和实践。”司马杨虎表示,为更好的发挥科技小院的作用,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把蚕桑科技小院作为培养蚕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二课堂,为我国“大蚕桑”产业发展培养出有理想、懂理论、有技术、能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编辑:毛蕴劼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