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文化 | 漂洋过海的伊斯兰玻璃

2023-04-30 19:07 今日镇江  

□ 张剑 马彦如

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西游记》里,沙和尚失手打碎一个七宝琉璃盏,惹得玉帝不仅罚他在流沙河修行,还让飞剑每七日穿胸三百次,玻璃之珍贵可见一斑。

在中国历史上,玻璃被称为“璧流离”,又称“琉璃”。从出土器物来看,中国原始玻璃(费昂斯)最早出现于西周,而真正成熟的玻璃产品,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才开始出现。

(资料图)

“琉璃”“玻璃”这两个词的使用通常以它们的透明度而定,透明度较差的为琉璃,透明度强与现代玻璃质感相似的称为玻璃。在早期中国,琉璃统称玻璃,宋代后玻璃一词逐渐取代琉璃,元代后琉璃则专指低温烧制的釉陶砖瓦,而明清时期玻璃器又被称做料器。

唐代,润州是两浙乃至诸道漕粮集结北运中心和各类物资北运集散地,也是中国与海外诸国开展海上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门户,来此进行海商贸易的外国商人很多,江南运河镇江段“一入冬月,津送使客”“高丽入贡,使者所至”,对外交通频繁。

我国考古发现的唐代玻璃器,数量较少,以国产的玻璃器占多数。1992年,南门大街华都商城工地的唐代地层,曾出土三件玻璃柄具,器型相近,均扁平,长条状,中有窄长形镂空,上端委角,下端折收,稍薄,有插接痕迹。其中两件透明如水晶,其一长12.5厘米、头宽2.2厘米、厚0.5厘米,两侧面正反皆镌刻蔓草纹带;其二长11.6厘米,上宽1.7厘米,厚0.25 厘米,素面无纹。另一件,不透明,附着白色风化层。三件玻璃器的造型均极特殊,在唐代玻璃器中尚属首见。

中国生产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生产的钠钙玻璃为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古代国产玻璃器皿以铅钡玻璃为主要体系,自汉至宋,连续不断。铅钡玻璃的特点是呈半透明状,“色泽光鲜”“质则轻脆”,化学稳定性较差,不耐腐蚀,所以出土的琉璃器皿大多已失去当年的美丽风采,变得暗淡无光,并常常附着厚厚的黄白色风化层。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口到我国的玻璃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伊朗高原,多为钠钙玻璃,即普通硅酸盐玻璃,与现代玻璃无太大差异。玻璃的质量一般较好,特点是无色透明,稍泛黄绿或蓝色,化学性能较稳定,“最耐寒暑,宿水不坏”。伊朗高原,早期为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统治,又称为萨珊玻璃。伊斯兰阿拉伯在七世纪兴起,很快占领地中海东岸和伊朗高原两个玻璃中心,故又称伊斯兰玻璃。

镇江出土的3件唐代玻璃柄具,据其特征分析,一件附着白色风化层的应为国产铅钡玻璃制造,两件无色透明者为进口钠钙玻璃制造。由于此批玻璃出土于中、晚唐地层,时代为八至九世纪,两件钠钙玻璃柄具外表光洁如新,无风化变色痕迹,透明如水晶,因此应属早期伊斯兰玻璃,产地为伊朗高原。

那么,镇江出土的伊斯兰玻璃是如何从西亚伊朗高原抵运润州的呢?专家认为,主要走的是海上“玻璃之路”,这从后人的记载中可以推测。宋代,我国主要进口伊斯兰玻璃,《宋会要辑稿》的历代朝贡中,多次记载了玻璃的进口,仅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初六三佛齐国一次就进贡了189件玻璃器。三佛齐国位于苏门答腊岛,它进贡的玻璃器应是由海路输入的伊斯兰玻璃。出土宋代进口玻璃的三个地点中,浙江瑞安滨海,安徽无为靠江。而唐代出土伊斯兰玻璃的镇江以及与之有关的扬州都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海港,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玻璃应以海路输入为主。

玻璃透明洁净,颜色多样,持久不腐,吸引人类不断探索其应用性和艺术性。通过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方进口的玻璃器一直是中国上层社会竞相追逐的时尚奢侈品,隋唐时期的玻璃制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类别上不仅有传统器皿造型中的杯、碗、盘,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器型,到晚唐时期则以配有玻璃装饰品的发饰较为流行,但是当时玻璃器在社会中仍有非常高的地位,多为皇室贵族与重臣拥有,镇江唐代玻璃柄具的出土表明镇江在当时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佐证了唐代镇江的繁华。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78

□ 张剑 马彦如

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西游记》里,沙和尚失手打碎一个七宝琉璃盏,惹得玉帝不仅罚他在流沙河修行,还让飞剑每七日穿胸三百次,玻璃之珍贵可见一斑。

在中国历史上,玻璃被称为“璧流离”,又称“琉璃”。从出土器物来看,中国原始玻璃(费昂斯)最早出现于西周,而真正成熟的玻璃产品,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才开始出现。

(资料图)

“琉璃”“玻璃”这两个词的使用通常以它们的透明度而定,透明度较差的为琉璃,透明度强与现代玻璃质感相似的称为玻璃。在早期中国,琉璃统称玻璃,宋代后玻璃一词逐渐取代琉璃,元代后琉璃则专指低温烧制的釉陶砖瓦,而明清时期玻璃器又被称做料器。

唐代,润州是两浙乃至诸道漕粮集结北运中心和各类物资北运集散地,也是中国与海外诸国开展海上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门户,来此进行海商贸易的外国商人很多,江南运河镇江段“一入冬月,津送使客”“高丽入贡,使者所至”,对外交通频繁。

我国考古发现的唐代玻璃器,数量较少,以国产的玻璃器占多数。1992年,南门大街华都商城工地的唐代地层,曾出土三件玻璃柄具,器型相近,均扁平,长条状,中有窄长形镂空,上端委角,下端折收,稍薄,有插接痕迹。其中两件透明如水晶,其一长12.5厘米、头宽2.2厘米、厚0.5厘米,两侧面正反皆镌刻蔓草纹带;其二长11.6厘米,上宽1.7厘米,厚0.25 厘米,素面无纹。另一件,不透明,附着白色风化层。三件玻璃器的造型均极特殊,在唐代玻璃器中尚属首见。

中国生产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生产的钠钙玻璃为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古代国产玻璃器皿以铅钡玻璃为主要体系,自汉至宋,连续不断。铅钡玻璃的特点是呈半透明状,“色泽光鲜”“质则轻脆”,化学稳定性较差,不耐腐蚀,所以出土的琉璃器皿大多已失去当年的美丽风采,变得暗淡无光,并常常附着厚厚的黄白色风化层。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口到我国的玻璃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伊朗高原,多为钠钙玻璃,即普通硅酸盐玻璃,与现代玻璃无太大差异。玻璃的质量一般较好,特点是无色透明,稍泛黄绿或蓝色,化学性能较稳定,“最耐寒暑,宿水不坏”。伊朗高原,早期为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统治,又称为萨珊玻璃。伊斯兰阿拉伯在七世纪兴起,很快占领地中海东岸和伊朗高原两个玻璃中心,故又称伊斯兰玻璃。

镇江出土的3件唐代玻璃柄具,据其特征分析,一件附着白色风化层的应为国产铅钡玻璃制造,两件无色透明者为进口钠钙玻璃制造。由于此批玻璃出土于中、晚唐地层,时代为八至九世纪,两件钠钙玻璃柄具外表光洁如新,无风化变色痕迹,透明如水晶,因此应属早期伊斯兰玻璃,产地为伊朗高原。

那么,镇江出土的伊斯兰玻璃是如何从西亚伊朗高原抵运润州的呢?专家认为,主要走的是海上“玻璃之路”,这从后人的记载中可以推测。宋代,我国主要进口伊斯兰玻璃,《宋会要辑稿》的历代朝贡中,多次记载了玻璃的进口,仅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初六三佛齐国一次就进贡了189件玻璃器。三佛齐国位于苏门答腊岛,它进贡的玻璃器应是由海路输入的伊斯兰玻璃。出土宋代进口玻璃的三个地点中,浙江瑞安滨海,安徽无为靠江。而唐代出土伊斯兰玻璃的镇江以及与之有关的扬州都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海港,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玻璃应以海路输入为主。

玻璃透明洁净,颜色多样,持久不腐,吸引人类不断探索其应用性和艺术性。通过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方进口的玻璃器一直是中国上层社会竞相追逐的时尚奢侈品,隋唐时期的玻璃制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类别上不仅有传统器皿造型中的杯、碗、盘,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器型,到晚唐时期则以配有玻璃装饰品的发饰较为流行,但是当时玻璃器在社会中仍有非常高的地位,多为皇室贵族与重臣拥有,镇江唐代玻璃柄具的出土表明镇江在当时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佐证了唐代镇江的繁华。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