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这一年来,您又读了哪些书?您还在坚持看报吗?您喜欢纸本阅读还是已习惯电子阅读?近年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为阅读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九季4月10日启动。说说您和阅读有关的微故事吧(投稿要求详见文末海报)。
67.想起《镇江周刊》200期编读恳谈会
□ 孙建平
《镇江周刊》是《镇江日报》的文化副刊。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每周,我都会与《镇江周刊》相约。以前是读它的纸质版,现在是读它的电子版。这么多年来,我都是自作主张地把《镇江周刊》当作我的师与友的。在《镇江周刊》身上,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也得到了朋友般的温暖。
2014年12月9日,《镇江周刊》在报社举行200期编读恳谈会。先前,我受主编滕建锋老师邀约,9日下午,我从上党坐车来镇江,参加这个恳谈会。很开心的是,在恳谈会上,见到了几位素未谋面的周刊编辑,有花蕾老师、笪伟老师、贺莺老师。恳谈会现场,有诸位编辑老师的耳提面命,时在寒冬,犹春风拂面,温暖至极。12月12日,《镇江周刊》出版纪念专刊,刊发相关纪念内容。周刊编辑老师笪伟在《开门办报,倾听读者的“心里话”——《镇江周刊》200期编读恳谈会侧记》的报道中引用了我的一段发言:《孙建平:乡情特点很浓郁》。
2016年,《镇江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报社举行报庆征文活动。感念多年来《镇江周刊》给予我的师与友般的教导与温暖,我写了《缘结“芙蓉楼”》一文参加征文活动,文章后发表于《镇江日报》。
感谢《镇江周刊》。
祝福《镇江周刊》。
每一天,都明媚。
想起《镇江周刊》200期编读恳谈会
68.泪读冰心《南归》,写就我的《南归》
□ 沈君芳
《南归》,是冰心1931年怀念亡母的一篇作品。初读《南归》,是在中国现代名家散文分类品汇《血浓于水》,正是我进大学不久的1996年。时隔27年,缘何还能记得这么清晰?那是因为读文后10天,我也经历了如冰心般痛失亲人的悲疼。
打小跟着祖母睡到11岁,我和祖母的感情十分深厚。1996年3月13日,祖母因脑溢血,从病倒到离世的几小时中没能留下只言片语。当年远在扬州的我得到噩耗,心疼似碎,迅即乘渡船、搭火车、坐汽车,一路辗转回家奔丧。丧事后返校,我的悲伤仍是无法节制,只能靠读书来慰藉自己。
1930年冰心自北平南归上海侍疾,并目睹慈母辞世,一年多后动笔写了《南归》这篇近两万字的长文。经历与祖母生离死别,再读冰心的文章,“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我情难自抑,在一次作文课上,模仿冰心悼母亲的《南归》,含泪写就了我悼祖母的《南归》。
不曾想,在下一堂作文课上,老师点评了我的《南归》,称字字情真意切,当堂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作文,让我再次潸然泪下,很多同学也黯然落泪。
如今,我的《南归》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冰心的《南归》一直保存着,每每读起仍会“一痛”,不过更多的是“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去想念祖母夏天的蒲扇、冬天的汤捂子。在时间的长河中啊,疼痛可以慢慢淡忘,但思念不会已,爱永世难忘。为此,才觉人间可爱。
泪读冰心《南归》,写就我的《南归》2
(图片由作者提供)
温馨提示:
请好友投稿时,尽量每篇提供一至二张相关图片,如图书封面,购书场所,阅读空间,书桌一瞥,书橱一角,包括一些个性元素(如,特别的书签,稿费单,读书笔记,手稿,剪报等等)和关联人物等,与当事人的投稿作品有内在关联。每篇稿件要有标题,尽量写故事,写和阅读有关的故事,可以带一些感言感悟,但不要写成书评。
整理:全媒体记者 笪伟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金凯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