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水源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枕山臂江,东、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画,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称,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镇江更以“天下第一江山”、“天下第一泉”、“天下江山第一楼”名扬四方。
天下第一江山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豪放的词作解释是:“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长江,三面悬崖,峭壁如削,地势险峻,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是风景最佳之处。
相传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山景,只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刘备不禁赞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北固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北固山的甘露寺,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年),故名甘露寺。又因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后峰的顶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说。据史料记载:“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间。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
北固山甘露寺向西,有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建安十四年(209年),孙权“进妹固好”,远嫁孙尚香为刘备夫人。夷陵之战,刘备兵败,孙夫人听到讹传,称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登上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顶巅,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名祭江亭。多景楼之东的凌云亭和摩云亭,是因为此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
据《梁书·武帝本纪》记载:“梁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梁武帝萧衍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萧衍有《登北顾楼》诗叙写了此游情况,赞美北固形胜,并兴致勃勃地挥毫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到了南宋,润州刺史、著名书法家吴琚重新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把它嵌在北固山主峰廊壁上。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的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天下第一泉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了自己的恩师曾几(南宋诗人、礼部侍郎),曾至京口,亲汲中泠泉,留下了一首著名诗作《将至京口》:“城角危楼晴霭碧,林间双塔夕阳红。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中泠泉,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于镇江金山公园西南处,早在唐代就已天下闻名。据清《金山志》记载:“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弹山下,当波涛最险处。”唐宋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原在扬子江心,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后来,由于长江河道变迁,泉口处变为陆地。据史料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中泠泉又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冷泉”。
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因长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据传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中后,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据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载:“后唐名士刘伯刍曾考察天下名泉,按照水质和煮茶后的味道,把它们列为七等,其中中泠泉名列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宝祐六年(1258年),南宋名将文天祥赴京赶考,途经镇江畅饮中泠泉后,豪情奔放,赋诗一首:“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诗,闲品茶经拜祠仙。”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用中泠泉沏茶,不仅清香甘洌,而且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中泠泉真迹》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三月,江水浅涸,过客皆于此停舟,汲泉煮茗,始知泉上护栏、曲槛布置绝佳,乃日夜被江水冲啮,而不损坏,盖数百年前之工程,其坚致实不可及;而中泠泉之真迹,殆阅数十百年,而始见也”。清咸同年间,由于江沙堆积,金山与南岸陆地相连,泉眼也随金山登陆,后于同治八年(1869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通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春写记立碑建亭。
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现镌刻在方池南面石栏上的“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前壁左右两侧,嵌有沈秉成、薛书党所书“中泠泉”和“中泠泉辩”石刻。
天下江山第一楼
多景楼,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甘露寺内,故基是唐代的临江亭,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名北固楼,亦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它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据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记载:“镇江府甘露寺,在北固山上,江山之胜,烟云显晦,萃于目前。旧有多景楼,尤为登览之最,盖取李赞皇《题临江亭》诗,有‘多景悬窗牖’之句,以是命名。楼即临江故基也。”多景楼始建于唐代,元祐末年(1093年),甘露寺遭遇火灾,多景楼荡然无存。其后虽经再建,“然非旧址,三隅暗甚”,失去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风貌。
孝宗初(1162年),寺僧重修多景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主僧化昭重建于新址,才再现多景楼“得江山之胜”的风貌。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知府耿秉重修多景楼,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北宋润州府官裴煜有诗云:“登临每忆卫公诗,多景唯于此处宜。自经兵火,楼今废,近虽稍复营缮,而楼基半已侵削,殊可惜也。”多景楼又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
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最佳之地,宋元以来经常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科学家沈括,书画家米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陈亮、陆游、刘过,元明清无数文人雅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南宋爱国词人陈亮面对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朝迁偏安,激愤地写下了《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隆兴二年(1164年),陆游任镇江府通判时,与府官方滋同登多景楼,写下了《水调歌头·多景楼》词篇:“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这首词中的“危楼”,特指北固山多景楼。元末诗人周权也写过和米芾题诗异曲同工的诗句:“北固峰高翠色浮,断崖千尺障东流。谁言宇宙无多景,今见江山第一楼。”
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乃有凌空飞翔之感。朝东眺望,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立在万顷碧波之中;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湖光、山色、倒影,金山湖畔,水天一色,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编辑:毛蕴劼
审核: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