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文化丨苏氏宗族的镇江情结

2023-04-13 23:31

□ 徐苏

唐宋时,历史上有名的苏氏宗族分成闽派、蜀派(铜山派、新安江派)和眉山派三大派系,他们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从其三大派的迁徙过程中,发现这三大派的不少名人都和镇江有深厚的情结,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迁居于此,或多次往还。

闽派

唐光州刺史苏奕之子孙苏义等从河南固始县,经湖北、江西迁入福建,俗称闽派。他们一般居住在同安、南安、晋江、永春、福安、德化、漳州、永定等地。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苏绅、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宰相)苏颂是这支闽派的后裔。

苏绅(999 -1046) ,字仪父,原名庆民,泉州府同安县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宋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历任宜、安、复三州推官、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史馆修撰、翰林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知扬州、集贤修撰,知河阳。未上任去世,葬在镇江。苏绅博学多智,喜言事,锐于进取。著有《文集》。

苏绅是北宋著名科学家苏颂的父亲。苏绅去世后,苏颂从泉州的同安县迁至镇江安家落户。苏颂(1020 -1101),字子容,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先在地方上为官,后到京城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宋哲宗登位后,出任刑部尚书,又任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虽然官居极品,苏颂仍保持读书人的风范,好学不止,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以及图纬、天文、数学、医药等方面无所不通,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名人。元祐三年(1088年),在苏颂的倡议和领导下,在京城开封创造了一座水运仪象台,这是十一世纪中国杰出的天文计时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钟,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创造水运仪象台的同时,苏颂又在总结中国汉唐以来天文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推敲,编撰成《新仪象法要》。《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详尽的天文仪象专著,也是一部代表11世纪我国天文学和机械制作水平的重要文献。因其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故而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著有《苏魏公集》72卷。

镇江五州山下的苏颂祠苏颂的族人在镇江也多名人。如《苏轼诗集》卷三二《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诗题下施注:苏伯固,名坚,博学能诗。东坡自翰林守杭,道吴兴,伯固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自杭来会,作《后六客词》,伯固与焉。方经理开西湖,伯固建议,谓当参酌古今用中策。湖成,其力为多。后一岁,又相从于广陵,有《和苏伯韵送李孝博》诗。坡归自海南,伯固在南华相待,有诗。黄鲁直谪死宜州,伯固在岭外,护其丧归葬双井。其风义如此。

苏坚的儿子苏庠在镇江也有文名。据《京口耆旧传》卷四“苏颂”条附录载:庠,字养直,丹阳人。其先泉人,丞相颂之族。庠父坚,字伯固,有诗名。文忠公苏轼过九江,坚时为县主簿,多所唱和。……晚为建昌军通判,致仕,卒。庠……尝作《清江引》云:“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蘋满棹归来晚,秋着芦花一岸霜。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苏轼见诗称奇,手书此诗云:“使载在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是者?乃吾家养直所作。”自此苏庠写诗的名气就更大了。

蜀派

唐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苏瓘一支迁到四川盐泉,俗称蜀派。苏振一支迁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又称铜山派,宋初参知政事苏易简(宰相)是其后裔。与苏舜钦、苏舜元并称“铜山三苏。”

苏舜元(1006-1054),北宋大臣, 字才翁,汴京(今河南省开封)人。参知政事苏易简孙。宋仁宗赐进士出身,知开封咸平县。历任殿中丞、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官终三司度支判官等职。《宋史》中说他:为人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豪健,尤善草书,其弟苏舜钦不能及。还称赞他为官刚正,关心民生。在开封府扶沟县任主簿时有赈灾之举,遇饥荒“君即出粟以活饥者”。在福建路提刑任上,兢兢业业,除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外,还担负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重大责任。在福州,他看到坊间百姓生活用水不便,为方便城内百姓就近取水,遂组织人力择地挖掘十二口水井, 后人称之为"苏公井"。宋人蔡襄《苏才翁墓志铭》称:苏舜元“以弟舜钦谪死湖州,求江吴一郡,得扬州,未至。改两浙”。又据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苏舜元“改两浙”指其为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当时浙西路(杭、润等州)刑狱公事的治所在润州。苏舜元在润州任浙西刑狱公事的时间是在皇祐元年(1049)至皇祐二年。欧阳修曾作《陶夫人墓铭》,说到苏舜元和陶夫人生前居住过润州,所以苏舜元死后被葬在润州。

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记载:苏舜钦也和兄一样,葬于润州丹徒的檀山里石门村。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北宋中期以欧阳修为领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作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梅尧臣并称“苏梅”。景祐元年,他考中进士,历任蒙山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以文章知名,不受浮艳文风的束缚,与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诗歌创作,在诗文革新方面有突出贡献。后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劾奏,被削职为民,闲居苏州。庆历八年(1048),复出授湖州长史,未及赴任病逝。

苏舜钦来过润州,游览过金山、花山和南山等名胜,有《金山行》《题花山寺壁》《游招隐道中》三首诗,说明他在润州。其中《金山寺》铺写了“气象特清壮,所览辄快适”的观感,叹息道:“予心本高洒,误为尘土隔。不知人间世,有此物外迹。落日将登舟,低回空自惜。”诗人在离开金山泛舟京江上的同时,叹息自己遭遇政治打击后的悲愤。他还为镇江焦山建宝墨亭做过贡献。宋庆历年间,润州知州钱彦远(字子高)建焦山宝墨亭,特地请苏舜钦写诗记其事。苏舜钦因而作《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及梁唐诸贤四石刻共作一亭以宝墨名之集贤伯镇为之作记远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诗云“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今存瘗鹤铭。潇洒谪仙来作记,风流太守为开亭。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藓尚青。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沈冥”。对后人探讨《瘗鹤铭》颇具价值。这首诗题目较长,如同内容提要,含意丰富。“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丹阳,即丹阳郡,北宋润州别称。子高,钱彦远,字子高,为五代吴越国嗣吴越王钱综之孙。庆历六年(1046)八月任润州知州(太守)。逸少,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号。《瘗鹤铭》,是镌于焦山崖壁的石刻,后断裂坠入江中,在钱彦远主持下将瘗鹤铭两块残石打捞出水。诗人苏舜钦并认定《瘗鹤铭》为王羲之书。“及梁唐诸贤四石刻共作一亭,以宝墨名之,集贤伯镇为之作记”:除两块瘗鹤铭残石外,还有南朝梁代及唐朝的四种石刻一起移置新建亭内,故名“宝墨亭”。钱太守为庆祝开亭,邀请名流学士、各方长官来作客、贺文,共襄盛事。“远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苏舜钦收到钱彦远来信求诗,因作长句寄赠。

眉山派

唐赵郡苏氏子孙有一支迁到四川眉山。俗称眉山派,苏洵、苏轼、苏辙是其后裔,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苏辙与镇江的关系密切,两人多次来过镇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嘉祐六年(1061),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研究学者喻世华考证,苏轼曾15次到过润州(镇江古称),描写润州的诗词有上百首,沿江的三山、津渡、城中的南山,都在苏轼的笔下生辉。他还有购屋隐居镇江云台山读书的想法,并传有在南山建过苏公竹院。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著有《栾城集》等。苏轼兄弟情感深厚,苏轼曾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则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两人曾携手镇江,以诗唱和,浏览名胜。苏辙写过《和子瞻金山》《和子瞻焦山》等多首与镇江山水有关的诗文。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


127

□ 徐苏

唐宋时,历史上有名的苏氏宗族分成闽派、蜀派(铜山派、新安江派)和眉山派三大派系,他们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从其三大派的迁徙过程中,发现这三大派的不少名人都和镇江有深厚的情结,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迁居于此,或多次往还。

闽派

唐光州刺史苏奕之子孙苏义等从河南固始县,经湖北、江西迁入福建,俗称闽派。他们一般居住在同安、南安、晋江、永春、福安、德化、漳州、永定等地。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苏绅、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宰相)苏颂是这支闽派的后裔。

苏绅(999 -1046) ,字仪父,原名庆民,泉州府同安县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宋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历任宜、安、复三州推官、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史馆修撰、翰林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知扬州、集贤修撰,知河阳。未上任去世,葬在镇江。苏绅博学多智,喜言事,锐于进取。著有《文集》。

苏绅是北宋著名科学家苏颂的父亲。苏绅去世后,苏颂从泉州的同安县迁至镇江安家落户。苏颂(1020 -1101),字子容,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先在地方上为官,后到京城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宋哲宗登位后,出任刑部尚书,又任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虽然官居极品,苏颂仍保持读书人的风范,好学不止,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以及图纬、天文、数学、医药等方面无所不通,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名人。元祐三年(1088年),在苏颂的倡议和领导下,在京城开封创造了一座水运仪象台,这是十一世纪中国杰出的天文计时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钟,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创造水运仪象台的同时,苏颂又在总结中国汉唐以来天文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推敲,编撰成《新仪象法要》。《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详尽的天文仪象专著,也是一部代表11世纪我国天文学和机械制作水平的重要文献。因其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故而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著有《苏魏公集》72卷。

镇江五州山下的苏颂祠苏颂的族人在镇江也多名人。如《苏轼诗集》卷三二《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诗题下施注:苏伯固,名坚,博学能诗。东坡自翰林守杭,道吴兴,伯固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自杭来会,作《后六客词》,伯固与焉。方经理开西湖,伯固建议,谓当参酌古今用中策。湖成,其力为多。后一岁,又相从于广陵,有《和苏伯韵送李孝博》诗。坡归自海南,伯固在南华相待,有诗。黄鲁直谪死宜州,伯固在岭外,护其丧归葬双井。其风义如此。

苏坚的儿子苏庠在镇江也有文名。据《京口耆旧传》卷四“苏颂”条附录载:庠,字养直,丹阳人。其先泉人,丞相颂之族。庠父坚,字伯固,有诗名。文忠公苏轼过九江,坚时为县主簿,多所唱和。……晚为建昌军通判,致仕,卒。庠……尝作《清江引》云:“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蘋满棹归来晚,秋着芦花一岸霜。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苏轼见诗称奇,手书此诗云:“使载在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是者?乃吾家养直所作。”自此苏庠写诗的名气就更大了。

蜀派

唐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苏瓘一支迁到四川盐泉,俗称蜀派。苏振一支迁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又称铜山派,宋初参知政事苏易简(宰相)是其后裔。与苏舜钦、苏舜元并称“铜山三苏。”

苏舜元(1006-1054),北宋大臣, 字才翁,汴京(今河南省开封)人。参知政事苏易简孙。宋仁宗赐进士出身,知开封咸平县。历任殿中丞、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官终三司度支判官等职。《宋史》中说他:为人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豪健,尤善草书,其弟苏舜钦不能及。还称赞他为官刚正,关心民生。在开封府扶沟县任主簿时有赈灾之举,遇饥荒“君即出粟以活饥者”。在福建路提刑任上,兢兢业业,除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外,还担负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重大责任。在福州,他看到坊间百姓生活用水不便,为方便城内百姓就近取水,遂组织人力择地挖掘十二口水井, 后人称之为"苏公井"。宋人蔡襄《苏才翁墓志铭》称:苏舜元“以弟舜钦谪死湖州,求江吴一郡,得扬州,未至。改两浙”。又据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苏舜元“改两浙”指其为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当时浙西路(杭、润等州)刑狱公事的治所在润州。苏舜元在润州任浙西刑狱公事的时间是在皇祐元年(1049)至皇祐二年。欧阳修曾作《陶夫人墓铭》,说到苏舜元和陶夫人生前居住过润州,所以苏舜元死后被葬在润州。

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记载:苏舜钦也和兄一样,葬于润州丹徒的檀山里石门村。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北宋中期以欧阳修为领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作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梅尧臣并称“苏梅”。景祐元年,他考中进士,历任蒙山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以文章知名,不受浮艳文风的束缚,与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诗歌创作,在诗文革新方面有突出贡献。后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劾奏,被削职为民,闲居苏州。庆历八年(1048),复出授湖州长史,未及赴任病逝。

苏舜钦来过润州,游览过金山、花山和南山等名胜,有《金山行》《题花山寺壁》《游招隐道中》三首诗,说明他在润州。其中《金山寺》铺写了“气象特清壮,所览辄快适”的观感,叹息道:“予心本高洒,误为尘土隔。不知人间世,有此物外迹。落日将登舟,低回空自惜。”诗人在离开金山泛舟京江上的同时,叹息自己遭遇政治打击后的悲愤。他还为镇江焦山建宝墨亭做过贡献。宋庆历年间,润州知州钱彦远(字子高)建焦山宝墨亭,特地请苏舜钦写诗记其事。苏舜钦因而作《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及梁唐诸贤四石刻共作一亭以宝墨名之集贤伯镇为之作记远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诗云“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今存瘗鹤铭。潇洒谪仙来作记,风流太守为开亭。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藓尚青。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沈冥”。对后人探讨《瘗鹤铭》颇具价值。这首诗题目较长,如同内容提要,含意丰富。“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丹阳,即丹阳郡,北宋润州别称。子高,钱彦远,字子高,为五代吴越国嗣吴越王钱综之孙。庆历六年(1046)八月任润州知州(太守)。逸少,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号。《瘗鹤铭》,是镌于焦山崖壁的石刻,后断裂坠入江中,在钱彦远主持下将瘗鹤铭两块残石打捞出水。诗人苏舜钦并认定《瘗鹤铭》为王羲之书。“及梁唐诸贤四石刻共作一亭,以宝墨名之,集贤伯镇为之作记”:除两块瘗鹤铭残石外,还有南朝梁代及唐朝的四种石刻一起移置新建亭内,故名“宝墨亭”。钱太守为庆祝开亭,邀请名流学士、各方长官来作客、贺文,共襄盛事。“远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苏舜钦收到钱彦远来信求诗,因作长句寄赠。

眉山派

唐赵郡苏氏子孙有一支迁到四川眉山。俗称眉山派,苏洵、苏轼、苏辙是其后裔,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苏辙与镇江的关系密切,两人多次来过镇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嘉祐六年(1061),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研究学者喻世华考证,苏轼曾15次到过润州(镇江古称),描写润州的诗词有上百首,沿江的三山、津渡、城中的南山,都在苏轼的笔下生辉。他还有购屋隐居镇江云台山读书的想法,并传有在南山建过苏公竹院。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著有《栾城集》等。苏轼兄弟情感深厚,苏轼曾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则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两人曾携手镇江,以诗唱和,浏览名胜。苏辙写过《和子瞻金山》《和子瞻焦山》等多首与镇江山水有关的诗文。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