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封面 竺捷 摄
今日镇江讯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市民许先生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一张民国镇江小学编印的文学刊物,立刻就收获了不少点赞。记者随即进行了采访,发现原来镇江民国小学编印的刊物不仅如此“高大上”,而且正能量满满的。
1
32开高级订制本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32开本,与普通书本一样,米黄色的封面上,印着一些几何图案的花纹,上面印着“镇江私小季刊(高级)”和“二五年冬”的字样。装订形式比较特别,采取的是中间一个长条形的订书钉,几乎占到了这本书的三分之一长度,因为年代的久远,这枚钉书钉已经完全锈蚀。
△刊物封底 竺捷 摄
翻开第一和第二页,上面就是这个季刊的目录,总共62页的册子,竟然收录了73篇文章,全部是繁体字竖行印刷。记者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每篇文章都有小作者姓名和学校班级。而这些不同的学校呢?记者在书的最后一页也能找到,这些撰稿的小学生们分别来自于大照学校、志真学校、忠肃学校、孤儿院、南华学校、敏成学校、航业学校、达仁学校、敦本学校、穆源学校。
除了这些撰稿学校之外,记者在最后一页还发现了不少信息:主编者是镇江私立大照学校,发行者是镇江私小研究会理事会,出版时期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承印者是镇江新苏印书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本小学刊物,竟然标注着价格,“每册定价五分”,这就意味着他是一件可以当街售卖的、由正规印刷厂承印的正规出版物。
△目录 竺捷 摄
2
基本以“爱国”为主线
民国25年,也就是1936年,正是中国水深火热的一段时期:4月底,中国共产党提议建立抗日民主阵线,第一次将国民党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而12月12日,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些历史层面的因素,在这本小学刊物上都有所反映。
以目录上的73篇文章为例,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题目涉及“张学良将军”的有4篇,题目涉及“慰劳或为绥远抗日将士募捐”的文章有15篇之多,还有一些如《一个爱国的士兵》、《劝告匪伪军从速反正书》、《听,血钟在响》等爱国主题的文章,基本上以爱国为主题的文章占到了一半之多,而这些都是出自各所学校的小学生之手,这本小刊物的政治态度可谓是鲜明至极。
△达仁学校六年级俞庆涛的新诗 竺捷 摄
再从写法上来看,记者读了几篇,发现这些文章的行文都不太长,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散文诗,一事一议,情景交融,再加上当年半文半白的文风,读来也是饶有兴致。这其中,不光有散文,还有分行印刷的新诗。记者特地抄录了一首《听,血钟在响》:
听,血钟在响∥勇毅之中华壮士们呵∥前进吧,努力前进∥倭奴强占我土地,蹂躏我同胞∥大刀已架在我们的颈头上∥还在踟蹰吗∥快!用你锋利之刀枪——瞄准你的敌人∥前进!前进∥杀向那扶桑岛上去放歌∥杀向那倭奴国内去狂饮∥听,血钟在响——胜利在望!
读来铿锵有力,可谓满腔热血,此文署名是:达仁学校六年级俞庆涛,可见当年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之地道。
△穆源学校五年级周文礼的政论文 竺捷 摄
3
很多散文可当政论文读
记者又细读了一些题目貌似散文的文章,才读第一段,才发现很多其实都是政论文章,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如穆源学校五年级周文礼同学的《一天晚上》,开头一段,竟然是这样写的:国难严重,国势垂危,救国抗敌的呼声,甚嚣尘上,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各国都准备二次未来的大战,而独有中国强邻环列,虎视耽耽,都想吃中国这一块肥肉,不肯轻轻放过……
换句话说,记者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水深火热”或者“火烧眉毛”这些词,当年的小学生们无论贫苦与否,都是一腔爱国热血。
当然,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些是我们惯常所见写景状物的小散文,如《水灾》、《早晨的中华路》、《北风里的哀声》等,但也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这其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些自强不息的“心灵鸡汤”文章,如敏成学校五年级谭守荣的《努力前程莫蹉跎》、南华学校五年级黄允森的《男儿们应到处为家》等等。
△书中至今夹着一枚当年的树叶书签 竺捷 摄
4
投稿学校是当年私小的“中坚”
这样一本刊物的发行方是镇江私小研究会理事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对此,许先生咨询了我市不少资深的老教育工作者,也没有问出一个所以然。最后,他在一本民国印刷的刊物上找到一个组织——镇江小学教育研究会。据记载,其附设于城内万寿宫县教育会内,以研究小学教授、管理、训练、卫生等问题为主,其每年开常会一次,每月开职员会议一次,职员包括正副会长、评议员等人,各会员可分别开展议题研究,最终研究成果汇编杂志公布。许先生认为,镇江私小研究会也应该是类似于这样一个民间组织。
而此书中提及的9所学校,许先生也是尽量寻找出处:大照学校应该跟大照电灯公司有关联,从其作为主编者的头衔来看,应该是“不差钱”的一所私校;穆源学校至今还在,而解放路小学的前身就是敏成学校,中华路小学的前身是达仁学校;南华学校位于当年城内竹竿巷,敦本学校位于当年雁儿河;但志真学校、忠肃学校、航业学校的出处却没有查到。
那么,民国时期镇江小学教育是个什么状况呢?许先生也查到一些资料:民国时镇江城乡学校共有百余所,各县区约设有80余所,多为国民小学,而在城区约有50余所,且高初中小学一应俱全,相对来说城区的教育更为发达,其经费除省立学校由省发放外,私立学校多由私人捐募设立,两者互为补充。许先生认为,这本小书中提及的9所学校,应该都属于当年镇江私立小学中的“中坚力量”,最能代表镇江私小的实际水平。(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