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臧璐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对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明确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亲临江苏,为我们擘画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宏伟蓝图,赋予我们“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江苏作为我国发展先行省份,肩负着向世界展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标志性窗口的时代重任。因此,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奋力续写江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江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必须整体布局、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找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着眼切入点,充分激发动力活力,持续释放增长潜力,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等多重目标的有机统一,努力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图景。
一、集聚科创要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推动创新,针对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产业,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从而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将江苏发展置于全国与全球大坐标中审视和推动,努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堵点,提高经济循环质量,持续为发展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牢牢抓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入手,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畅通和循环,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
二、提升发展韧性,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一头连着发展与进步,一头连着民生和稳定,是高质量发展始终不变的核心逻辑。江苏经济依靠实体经济起家,实体经济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实体经济中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任务,大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江苏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让实体经济“骨骼”更强健、“肌肉”更结实。
三、加强区域协同,推动省域一体化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江海河湖联动发展,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和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南北联动跨江融合,推动省内区域间的协同合作,着力提升城市群能级和竞争力,构建形成推进省域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区域实践,推动苏南地区利用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推进苏中地区更大力度南北融通、江海联动和陆海统筹,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推进苏北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四化同步步伐,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
四、完善分配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并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入党章。江苏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要紧紧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把“蛋糕切好分好”,在发展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防止两极分化。苏南、苏中、苏北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征,既要兼顾共性,也要突出特质,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不同路径,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作者系镇江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教师)
编辑:万嘉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