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勤
我说的杨家门不仅仅是一条巷,而是一个老街巷的社区,这里历史悠久、老巷纵横,曾是文化荟萃、人才辈出的地方。
九如巷、薛家巷、平安巷、梅花巷……这些熟悉而又古老的巷都在杨家门社区范围内。一条东西走向的宝塔路横街几乎贯通整个社区,由此而入仿佛置身历史长廊,满目的青砖灰墙、斑驳木门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古朴自然,幽深宁静,或许正是这样的环境,会让人心无旁骛,矢志不渝,成就一番事业。
曾住九如巷里的严惠宇,就是一位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实业家。据载,九如巷的巷名取自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正是这九如的寓意,让巷子成了福地。严惠宇起初只不过是个普通的银行职员,后来却成为镇江商界的实力人物,同冷御秋、陆小波被尊誉为商界“三老”。他投资办厂、兴办学校、创建医院,成就了实业报国的理想。
离九如巷不远的杨家门,处于这个片区的中心,是一条形成于清代的老巷,不仅历史悠久,且文化积淀深厚。据说,早年有个杨氏大户人家在巷口砌有拱形圆门,门额上有石刻“杨家门”,久而久之便成了巷名。追溯杨家门的文化历史,就得说起曾经的穆源小学,现在的杨家门23号。这所小学在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回族著名实业家金恒仁、杨白山等出资,利用杨家门金家祖上遗产地创办起来,原名穆源学堂,是国内最早的新式回民学堂,也是我市最早成立的私立小学。如今穆源小学搬迁到宝盖路节约巷隔壁,而杨家门23号已成了润州区文化馆,走进馆内,那些古树老房依然有着厚重的历史感。这里还曾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活动基地,据史料载,1935年11月至1937年11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要员转移到镇江,曾在穆源小学开演讲会。
大巷是这个片区已经消失的一条古巷,但巷子的故事却没有失传。大巷在清代地方志就有记载,巷子不长,在山巷隔壁,与清真寺巷连通,巷子里住的都是富裕人家,有官员,也有商人和文化人。相传,清朝时期这里住过一个大人物叫程炳,是一个告老还乡的京官,曾经官做到“光禄大夫”。程炳老人回乡后,与巷子里老百姓和睦相处,慈善待人,巷子里的晚辈们都亲切地叫程炳为程大大,因为程炳的名气,这巷子就有了名称,叫程大大巷,简称“大巷”。程炳的一个后人叫程堃,为镇江知名商贾,建了一个公馆在清真寺街内,就是现存的程锦华公馆。程堃热心公益事业,曾与陆小波等人集资创办薛家巷润商小学。历经百年,润商小学更名为宝塔路小学,依然在杨家门社区薛家巷内,由此而过,总能听到书声琅琅、弦歌阵阵。
处于杨家门北端的平安巷,虽然在宝塔路拓宽改造后,民居已所剩无几,但有一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小楼保存完好,这正是民国时期镇江知名商人丁志莹的故居,楼前立“丁子盈公馆”石碑,实为丁志莹公馆。丁志莹的孙子,就是镇江人常常津津乐道的名人丁石孙。丁石孙曾在爷爷住所生活了10年才到了上海,后来他成了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原校长,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家乡人提到丁石孙都会引以为傲。
社区中还有一条僻静的巷子叫同鑫里,据说,清末有商人李、张、于三姓在此建房,为表示生意兴隆,取名同鑫里。正是这个吉祥之地,当代走出了一位令人钦佩的人民教育家于漪。有资料记载:于漪,女,1929年出生于镇江,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古老的杨家门社区,优良文脉世代相传,历史名人璀璨耀眼。时至今日,身临其境,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编辑:万嘉
审核: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