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春光里,向着“必由之路”阔步前行|江苏强化产学研深融

2023-03-15 18:45 交汇点  

编者按:沐浴着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江苏这个春天显得格外温暖,令人振奋。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沐浴在春光里,江苏各级科研机构迅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

值此节点,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触摸科技创新脉搏,采写一线研发故事,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学研深融、发力新领域新赛道等方面,聆听江苏科技力量全力走好“必由之路”的坚定足音。

江南大学“益生菌”团队:让企业把研发“大脑”建到大学来

3月12日,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益生菌放入培养皿中培养。“益生菌很脆弱,每一个菌种都有自己的‘脾气’,对温度、氧气、营养物质等情况有着不同的要求。”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翟齐啸教授告诉《科技周刊》记者。

翟齐啸所在的江南大学“益生菌科学与技术”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领衔。二十多年来,这个科研团队发掘与整理益生菌资源,建立益生菌菌种库,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

陈卫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是我国最早一批益生菌研究者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肠道菌群结构不同于西方人,必须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肠道菌群结构的大数据来研发适合中国人的益生菌。”陈卫说,“加速开发中国人自己的益生菌”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如今,益生菌的健康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益生菌产业甚至被定义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的“增速引擎”。那么,一个益生菌从分离到被运用于食品工业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每一个功能益生菌的问世都非易事。”翟齐啸说,团队会定期前往新疆、四川、重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收集当地的发酵食品及健康人体肠道样本。之后,大家要从样本中分离出菌株,再围绕益生菌生理代谢及功能机制等开展研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种。“一个菌株的研究,从遗传背景到生理生化特性再到益生作用,时间短的2年,长的要4至8年。从体外实验到采用细胞模型、动物模型评价功能,再到临床试验验证在人体的益生功效,一个优良菌株的开发成本可能要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如今,江南大学益生菌菌种库中共保存了2.5万多株菌种,覆盖人体粪便、传统发酵食品、土壤、水等各种来源。其中拥有专利及申请专利的益生菌有200多株,种质资源覆盖了可用于食品菌种目录上的所有菌种。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益生菌菌种已经授权光明乳业、葵花药业、德国拜耳等乳品、功能食品、药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益生菌从发掘到产业化应用,是江南大学产学研深化合作的缩影。陈卫表示:“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一定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争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努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高校如何产出更多“值得转”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又如何让科技成果“好转化”?“我们让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大学里,加深实验室与企业的联系,既可以使企业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也让实验室掌握产业的最新动向。”陈卫表示。在江南大学2.2万平方米的协同创新大楼里,17家企业的创新实验室已经入驻。去年11月,首个亿元级专利转化项目也已经签署落地。“如此一来,我们将创新链、培养链与产业链、需求链对接,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坐落于物联网发展高地无锡,江南大学与这座江南城市彼此赋能,携手共进。陈卫表示,针对无锡市重点企业和科技需求,江南大学进一步强化校地共建合作的双向协同,构建了以学校大食品学科为引领,以纺织、设计等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以物联网、机械、化工等其他学科为补充的“1+2+N”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我们希望将这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和红利从无锡扩大到苏南、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

让山药“住单间”,“横”着长出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试验站深入田间地头,用心解决农民急难的科技难题,为苏北山药产业振兴注入“助推剂”。

山药是一味药食两用中药,广受消费者喜爱。3月9日,记者在江苏灌云县的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看到,在江苏省农科院科研人员指导下,农户用定向开槽机在田里挖出一米多长的沟槽,并放入塑料定向槽,然后把山药种放入槽中——山药就会随着模具形状生长。原本山药“竖”着长,现在“横”着长。

“这是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目前已经在江苏、江西、广西等地落地应用。”国家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李明军介绍,该技术相比传统山药栽培技术省工省时,采收方便,能有效解决农民收山药难的问题,广受广大农民好评。技术人员将栽培技术免费推广给灌云县当地农民,提高山药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目前推广种植达到100亩以上。

“山药浑身是宝。有些山药含脱氢表雄酮,也就是‘青春素’,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些山药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等。”李明军说,经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药团队的专家与国家山药创新联盟的科技工作人员研究比对,该技术产出的山药不仅高产高效,品质也有所提升。

为什么要“横”着种山药?“传统种植模式中,山药的块茎可到达地下一米多深,收获时费事、劳动强度大。”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培通解释,加之许多地方由于扩种水稻,地下水位升高,山药块茎很容易泡水。即便是地下水位达到两米深,夏天暴雨时土壤也会塌陷,就是农民常说的“塌沟”,一旦“塌沟”就造成山药绝收,许多人由于绝收而放弃种植。如果山药横着长,倾斜10°-15°,栽种的深度就只有30公分左右,既避免了水涝“塌沟”风险,机械操作也十分容易。

张培通说,江苏多地传统山药栽培存在此类问题,以灌云县受害最为典型。数据显示,原本2万多亩的“南岗山药”现在仅剩零星一点。“我们希望通过推广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使灌云县山药主产区恢复发展生产。”张培通说。

山药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种植,11月收获,一年生长一茬。“我们为当地农民提供‘品种-种苗-操作技术’一站式服务。”张培通介绍,山药从土壤中生长变为在地面上生长,需要适应温湿度变化大的问题,耐高温、耐涝的品种才能生存下去。由于山药在耕作层生长,线虫等病害滋长比较快,每隔两年就要换一次种。山药生长期间,还要定期做好田间灌排沟系疏通,防止雨涝积水。此外,山药也要具有一定的功效成分,否则和红薯没有区别。“省农科院培育的‘苏蓣10号’‘苏蓣12号’就满足了这些要求。”

“看到其他大队去年种的淮山药长势好、口感嫩,还卖了好价钱,今年我也种了6亩山药!”连云港市灌云县岗东村九组组长潘志安在山药田里干劲十足。“高产高效”是山药的优点。据统计,一亩山药的成本价为5000至6000元,每亩产量可达4000至5000斤,淮山药的市场价为3元/斤,一亩就可以净赚约六七千元。“山药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市场需求很大,如果能规模化发展,对打造新土特产产业十分有利!”张培通说。

“我们承担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试验站的任务内容,去年在全省的5个示范县10个示范点推广了山药新品种、新技术。”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站长殷剑美研究员表示,根据示范效果来看,山药的商品率超过了80%,优质薯率也超过了60%,示范效果非常出色。未来,试验站将继续推广新型山药栽培技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山药“横”着长出大产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叶真

来源:交汇点

编辑:毛蕴劼

审核:高新


229

编者按:沐浴着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江苏这个春天显得格外温暖,令人振奋。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沐浴在春光里,江苏各级科研机构迅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

值此节点,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触摸科技创新脉搏,采写一线研发故事,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学研深融、发力新领域新赛道等方面,聆听江苏科技力量全力走好“必由之路”的坚定足音。

江南大学“益生菌”团队:让企业把研发“大脑”建到大学来

3月12日,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益生菌放入培养皿中培养。“益生菌很脆弱,每一个菌种都有自己的‘脾气’,对温度、氧气、营养物质等情况有着不同的要求。”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翟齐啸教授告诉《科技周刊》记者。

翟齐啸所在的江南大学“益生菌科学与技术”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领衔。二十多年来,这个科研团队发掘与整理益生菌资源,建立益生菌菌种库,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

陈卫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是我国最早一批益生菌研究者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肠道菌群结构不同于西方人,必须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肠道菌群结构的大数据来研发适合中国人的益生菌。”陈卫说,“加速开发中国人自己的益生菌”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如今,益生菌的健康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益生菌产业甚至被定义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的“增速引擎”。那么,一个益生菌从分离到被运用于食品工业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每一个功能益生菌的问世都非易事。”翟齐啸说,团队会定期前往新疆、四川、重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收集当地的发酵食品及健康人体肠道样本。之后,大家要从样本中分离出菌株,再围绕益生菌生理代谢及功能机制等开展研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种。“一个菌株的研究,从遗传背景到生理生化特性再到益生作用,时间短的2年,长的要4至8年。从体外实验到采用细胞模型、动物模型评价功能,再到临床试验验证在人体的益生功效,一个优良菌株的开发成本可能要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如今,江南大学益生菌菌种库中共保存了2.5万多株菌种,覆盖人体粪便、传统发酵食品、土壤、水等各种来源。其中拥有专利及申请专利的益生菌有200多株,种质资源覆盖了可用于食品菌种目录上的所有菌种。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益生菌菌种已经授权光明乳业、葵花药业、德国拜耳等乳品、功能食品、药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益生菌从发掘到产业化应用,是江南大学产学研深化合作的缩影。陈卫表示:“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一定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争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努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高校如何产出更多“值得转”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又如何让科技成果“好转化”?“我们让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大学里,加深实验室与企业的联系,既可以使企业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也让实验室掌握产业的最新动向。”陈卫表示。在江南大学2.2万平方米的协同创新大楼里,17家企业的创新实验室已经入驻。去年11月,首个亿元级专利转化项目也已经签署落地。“如此一来,我们将创新链、培养链与产业链、需求链对接,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坐落于物联网发展高地无锡,江南大学与这座江南城市彼此赋能,携手共进。陈卫表示,针对无锡市重点企业和科技需求,江南大学进一步强化校地共建合作的双向协同,构建了以学校大食品学科为引领,以纺织、设计等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以物联网、机械、化工等其他学科为补充的“1+2+N”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我们希望将这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和红利从无锡扩大到苏南、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

让山药“住单间”,“横”着长出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试验站深入田间地头,用心解决农民急难的科技难题,为苏北山药产业振兴注入“助推剂”。

山药是一味药食两用中药,广受消费者喜爱。3月9日,记者在江苏灌云县的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看到,在江苏省农科院科研人员指导下,农户用定向开槽机在田里挖出一米多长的沟槽,并放入塑料定向槽,然后把山药种放入槽中——山药就会随着模具形状生长。原本山药“竖”着长,现在“横”着长。

“这是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目前已经在江苏、江西、广西等地落地应用。”国家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李明军介绍,该技术相比传统山药栽培技术省工省时,采收方便,能有效解决农民收山药难的问题,广受广大农民好评。技术人员将栽培技术免费推广给灌云县当地农民,提高山药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目前推广种植达到100亩以上。

“山药浑身是宝。有些山药含脱氢表雄酮,也就是‘青春素’,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些山药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等。”李明军说,经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药团队的专家与国家山药创新联盟的科技工作人员研究比对,该技术产出的山药不仅高产高效,品质也有所提升。

为什么要“横”着种山药?“传统种植模式中,山药的块茎可到达地下一米多深,收获时费事、劳动强度大。”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培通解释,加之许多地方由于扩种水稻,地下水位升高,山药块茎很容易泡水。即便是地下水位达到两米深,夏天暴雨时土壤也会塌陷,就是农民常说的“塌沟”,一旦“塌沟”就造成山药绝收,许多人由于绝收而放弃种植。如果山药横着长,倾斜10°-15°,栽种的深度就只有30公分左右,既避免了水涝“塌沟”风险,机械操作也十分容易。

张培通说,江苏多地传统山药栽培存在此类问题,以灌云县受害最为典型。数据显示,原本2万多亩的“南岗山药”现在仅剩零星一点。“我们希望通过推广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使灌云县山药主产区恢复发展生产。”张培通说。

山药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种植,11月收获,一年生长一茬。“我们为当地农民提供‘品种-种苗-操作技术’一站式服务。”张培通介绍,山药从土壤中生长变为在地面上生长,需要适应温湿度变化大的问题,耐高温、耐涝的品种才能生存下去。由于山药在耕作层生长,线虫等病害滋长比较快,每隔两年就要换一次种。山药生长期间,还要定期做好田间灌排沟系疏通,防止雨涝积水。此外,山药也要具有一定的功效成分,否则和红薯没有区别。“省农科院培育的‘苏蓣10号’‘苏蓣12号’就满足了这些要求。”

“看到其他大队去年种的淮山药长势好、口感嫩,还卖了好价钱,今年我也种了6亩山药!”连云港市灌云县岗东村九组组长潘志安在山药田里干劲十足。“高产高效”是山药的优点。据统计,一亩山药的成本价为5000至6000元,每亩产量可达4000至5000斤,淮山药的市场价为3元/斤,一亩就可以净赚约六七千元。“山药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市场需求很大,如果能规模化发展,对打造新土特产产业十分有利!”张培通说。

“我们承担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试验站的任务内容,去年在全省的5个示范县10个示范点推广了山药新品种、新技术。”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站长殷剑美研究员表示,根据示范效果来看,山药的商品率超过了80%,优质薯率也超过了60%,示范效果非常出色。未来,试验站将继续推广新型山药栽培技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山药“横”着长出大产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叶真

来源:交汇点

编辑:毛蕴劼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