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飞
“二月八,吃了馄饨病不发”,农历二月初八吃馄饨(饺子)是镇江的地方风俗。这一古老的民俗流传至今,也是镇江地区纪念祠山大帝张渤保留的古老风俗之一。
根据《吴中岁时杂记》中载:“二月初八日,为祠山张大帝诞。相传大帝有风山女、雪山女,归省前后数日必有风雪,号‘请客风,送客雨’,虽天气甚温,又必骤寒。”这一天天气的变化叫作“张王报”。从季节而言,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已到了初春时节,天气逐渐转暖,然而北方冷空气还会时常侵袭江南地区,常会带来骤寒天气,“出门常带三九衣”,“瘦人瘦马,难过二月八”就是指的这个时节。因此要食温热的食物抵御寒冷,刘绳菴《重修庙记》:“每春阴多寒,折俎用冻脯。”因此二月初八吃馄饨的习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祠山大帝张渤的诞辰,也是千百年来饮食和时令的总结。近些年,镇江主城部分地区饮食受到移民的影响,将馄饨变化为饺子,因此到了二月八这一天,镇江市区吃饺子,而丹阳、丹徒、常州等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吃馄饨的习俗。
祠山信仰是江南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仰,祠山大帝即为张渤,民间称为“张王”或者“张大帝”。根据《留青日札》及《祠山志》载,大禹治水的助手是张渤父子两人,张渤之父名张秉,尊龙阳君,因张渤治水有功,“以水德王其地,后称祠山神”。然而也存在另一种说法:根据《说郛》中《三柳轩杂识》《祠山神事要》等记载或传说:“广德军祠山广德王,名渤,姓张,二月八日生,本前汉吴兴郡乌程人,役阴兵导通流,欲抵广德县,故东自长兴、荆溪,疏凿河流,欲达广、郎、南漪湖,开河贯通形成内河水网,以抗洪防暑,行船通商,造福人民。化身猪形,驱役阴兵,为夫人觇破猪形,变形未及,因生羞愧而耻之,不再见夫人,其工遂辍,河渎之功遂息。”不过不论何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张渤是因为治水有功,造福一方百姓,所以被后人纪念,逐渐演变成江南的民间信仰。无锡太湖有个著名的岛屿叫作渤公岛,就是纪念张渤而得名,同样在我们镇江古运河上有一个猪婆滩,名字也是为了纪念张渤治水的事迹。
镇江的祠山信仰历史悠久,各地有多座张王庙,翻看史料,镇江地区第一座祠山大帝的行祠应该是位于丹阳东北的七里湾。《至顺镇江志》里就讲述了唐末初创丹阳七里庙的故事,宋元时期,由于祠山信仰在镇江地区不断传播,镇江地区又修建了多座祠山神庙。南宋的杨万里路过镇江,写下了《过张王庙》:“地迥人烟寂,山盘水势回。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丹徒谁道远,一眺正悠哉。”
目前镇江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张王庙是位于丹阳九曲河上的祠山行宫,俗称“华甸庙”。这座张王庙传承了唐代七里庙的香火,经过历代的修整,并延续到今天。庙前宋代的石桥、明代的石狮和石板路,光绪年间修建五开间大殿,新建的红门和主殿,书写着一千多年来不变的信仰。同时司徒镇张寺村的张王庙庙会,每逢二月初八这一天就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杜泽张祠山福善堂画像
句容关于祠山大帝的传说故事很多,至今乡间盛传一首古老的民谣:“句容蛮,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阳间皇帝朱洪武,阴间皇帝张祠山。”陈果夫编著的《江苏省政述要》上记载:句容城南10里张庙,俗称祠山大帝庙。祀汉太守张渤,因渤祖秉,曾佐大禹治水有功,渤父世其业,开赤山湖“殁,葬于此;地方人立祠祀之”。至今句容郭庄杜泽村还有一座祠堂专门供奉祠山大帝,俗称“张大帝福善堂”,总两进,类似四合院,砖墙下为平砌,上为明清建筑的开斗式。后进彩绘张大帝像,左右楹联为“众心尊敬福寿长千秋,班列瑶池英名流万世”。
镇江新区华山村的张王庙是镇江东乡最大香火最盛的道观。据传张王庙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门口的南朝古银杏已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现为苏南地区最大最古老的银杏树。每逢二月初八的香会也是吸引不少香客前来朝拜。同时华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泥叫叫”也是为了纪念张大帝,传说张大帝带众将到华山村扎营治水,恰逢久旱无雨,便令人挖凿了禹王井,井成当日,狂风四作,这时候井中冲出一只蛟龙,张大帝便化身猪婆龙与之搏斗,虽然最后蛟龙逃回了东海,但张大帝被蛟龙咬了一口,中了毒,从那以后张大帝的脸就一直为黑色。当地百姓们为了纪念这段故事,便用当地的黏土,做出了祈祷太平的“泥叫叫”。“泥叫叫”全身乌黑犹如张大帝的黑脸,吹起来声音响亮清越,以招张王之魂,从而祈求太平,太平泥叫叫名称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在镇江,每逢二月初八,大家用一碗碗馄饨(水饺)纪念治水英雄张渤。家里的老人更会对出门的人叮嘱一句“张王的风雨报来了,记得要多穿点衣服”。历史上的祠山大帝通过治水带给人民平安幸福,如今千家万户更是将一份份问候与温情,给人带来春寒料峭之时的温暖。
图片:句容发布
编辑:毛蕴劼
审核: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