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电影《满江红》火了,75岁的许金龙用镇江话朗诵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也收获了不少点赞。作为“中国语言保护工程”镇江方言老年男子发音人,他的朗诵声情并茂,气势不凡。
这番不凡功力,却并非一朝一夕得来。时间回溯到1987年,当时许金龙39岁,正在东南大学全日制大专班学习。这是省建委组织的建筑工程管理干部专修科,许金龙通过成人高考考入,学习很正规,前后花了三年时间。这个班有44名同学,来自江苏各地,有的人讲话许金龙完全听不懂,但他说的话,大部分人都懂。
许金龙讲解镇江方言
此事让许金龙萌生了收集镇江方言的念头,他头脑一热找来一本崭新的64开“工作日记”,将大家平时挂在嘴边的口语记录下来。显然这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完全出于对语言的偏好。工科出身的他,一出手便有着文科生少有的严谨和务实——努力从个体的语言环境和亲情脉络中寻找合适的样本。时至今日,许金龙仍找不出这一行为的思想源头在哪,如果实在要追寻源头的话,同样是在1987年,许金龙开始编写一本体例更为庞大的“中国汉语谐音词集”。
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个名称吓倒,谐音很简单,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本字,产生另一种特殊效果。比如过年的年年有余(鱼)、大吉(橘)大利!好像谐音梗成了当下的时尚,脱口秀节目中比比皆是,甚至包括镇江街面上的不少店招。我们这辈子可能从未想过,能凭一己之力编写辞书,但许金龙两本同时开工。不过,当时他编“谐音词集”只是为了杜绝错别字,这一情结来自于他的老师周鸿。1960年,许金龙上初中,周老师是从部队文工团转业的,既教语文,也教音乐,还写得一笔好字。许金龙酷爱语文,又是语文课代表,而周老师最痛恨的就是作文中的错别字。许金龙认为如果能把谐音词搞清楚,将大大减少错误。
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且其对编写汉语谐音词集的工作量严重估计不足,等到2001年收集整理了100多万字后,许金龙发现距离竣工遥遥无期。这可能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当你收集整理的速度赶不上词汇产生的速度时,人会有一种推背感——不由自主地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于是,许金龙选择另一种接近语言的方式——只要收集整理的速度赶上消亡的速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过去的语言氛围和周遭语态,这便是现在很多人熟悉的《镇江方言大全》。
当然,此书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许金龙自身条件的成熟,2010年镇江电视台民生频道有个栏目叫“南南嚼趣”,许金龙与主持人一唱一和,做了十几档节目,颇受好评,一时信心大增。而且,他把当时整理的“镇江方言”也带了过去,没想到引起不小反响。大家都认为该出一本书,以此留住故土的乡愁,这成为他最终完成书的一大动力。该书2014年底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距离1987年初编已过去了整整27年……
准确地说,镇江方言就是许金龙的名片,不是每位镇江人都有这份殊荣。作为地方方言的收集者和发音人,他一人身兼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这是大多数地方方言的发音人难以具备的。前者需要马拉松般的耐性和毅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心壮志;后者则是拜遗传基因所赐,加上后天努力养成。或许文化的神奇魅力就在这里,即便是整体消亡了,只要有一颗种子,也能再次满血复活,反哺现实。其实,这些年许金龙一刻也没有停止镇江方言的收集,他手上又新增了数百个条目,我们期待着《镇江方言大全》第二版的出炉。(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