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中国是茶的故乡。隋唐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茶道盛行,饮茶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随着饮茶的兴盛和饮茶方式的变革,茶具从食具、酒具逐渐分离,形成专属性器具,为饮茶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品味的生活方式。
唐人陆羽堪称茶文化的权威,并首次专论"茶经",把吃茶一事推向艺术层面。据说"茶"字唐以前为"荼"字,自陆羽始减一划为"茶"。唐代以煮茶为主要的饮茶方式,陆羽《茶经》中详列了风炉、鍑、碾、鹾簋、碗等25种茶具。
盛唐时的茶具以金银器皿为主,这与唐代贵族喜用金银器凸显自己身份的尊贵性和特殊性有关。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迅速,日趋纯熟,大量吸收西亚和中亚金银器发达地区在工艺、造型及纹饰方面的长处,将一些新型的造型或者装饰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不仅为人们在饮茶之时增添了不少乐趣,也反映出当时茶具制作工艺之高超。
镇江博物馆珍藏的丁卯桥出土的唐代银质茶具,包括银质五曲花口银碗、鎏金鹦鹉纹银碗、银筯、银匕、银勺、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盒等,制作精美、瑰丽华美,堪称唐代南方金银器制作水平的巅峰之作。其中荷叶形银盖形制非常特别,银盖呈卷边荷叶状,顶饰柿蒂饰及曲状钮,盖面錾刻双曲线以表现细密的叶脉,边口悬鱼四尾,内边刻"力士"二字。该器器形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錾刻工艺十分精细,荷叶的蒂、茎、叶脉都一一表现无遗,线条流畅细密。
这件银盖是什么茶具的盖子?据专家推断,这件精美的银盖应是贮盐器的盖子。唐人的饮茶习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有在茶中加盐的习惯,唐人认为盐有益发茶香的作用,加上唐代制茶工艺不甚成熟,茶汤中苦涩度较高,这样一来,盐就成了茶事不可或缺的伴侣。烹茶时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盐调味,促使唐代茶具中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器皿——贮盐器。
唐时所饮用的茶叶,以饼茶为主。饼茶,也称模茶,将茶叶捋回蒸青后装入铁模具中压作茶饼,再经焙制而成。唐代的饼茶上往往压上该茶的名字和产地,薛能《谢列相公寄天柱茶》诗有"两串青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句,即说这种圆形的茶饼上压印有天柱茶标志。而饼茶在饮用前要碾成粉末,人们称之为绿粉茶。碾茶的用具有茶碾子或擂钵,在镇江市区的唐代遗址中,累有出现。
瓷茶碾,在中山路拓宽工程及华联商厦工地等处,都曾有出土。瓷碾由碾槽和碾轮相配套,胎质粒粗,耐磨,坚硬。碾槽形如今天中药店的药碾,长方形,槽口合弧端尖,上宽下窄。碾轮宛如车轮状,中心镂空,用以装柄操作。民间茶碾,多以木制,上层社会则多用瓷碾、铜碾、乃至银碾。擂钵亦是研茶的器具,有深腹陶擂钵及浅腹碗状的瓷擂钵,内壁皆刻划深条纹。市区中山路拓宽工地出土的一件彩瓷擂钵,外施绿、红晕化的釉彩,内壁露胎、刻划细槽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风格接近四川唐时邛崃窑的作品。
镇江考古中发现较多的是茶盏。唐代茶盏多为瓷器,在镇江唐代遗址中,所出土的越窑及洪州密的青瓷盏以及长沙窑等彩瓷盏最富于特色。
大市口附近遗址所出的青瓷茶盏,深腹小底,釉色青,开冰裂纹,类玉似冰,盛进茶水后青绿相映,赏心悦目,堪称茶盏的上品。中山路出土的一件长沙窑绿彩深腹瓷盏,通体施绿釉,色泽艳丽,别具一格。而大市口商城所出的一件越窑青瓷莲瓣纹茶托,由盏和托复合制成,盏为直口深腹圈足,托为盘口高圈足,盏的外壁、托面和圈足部都饰叶瓣丰满的莲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通高13厘米、口径 13.9厘米,灰白色胎,釉色青中泛黄,光洁莹润,为五代越窑青瓷中的佳品。
镇江处于长江与运河的黄金水道交汇处,自六朝以来,即为长江下游商品中转港口。东南茶叶,南北各窑茶器经长江和运河抵运镇江,向东入海运往各地。唐代茶具的出土表明,饮茶习俗已经深深地融入镇江人日常生活。杯盏千古传雅韵,这些精美的茶具,正是唐时镇江繁荣的茶文化缩影。(马彦如 张剑)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