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每日荐书 | 赵珩:《个中味道》

2023-02-09 09:52

《个中味道》 赵珩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定价:68.00元 

只有吃得明白,方能活得明白。旧记人记事记风物,有名胜有花絮有掌故,所记一概与吃相关。

【作者简介】

赵珩,1948年生,北京人。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现为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学术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美术史和戏曲史研究。著有《老饕漫笔》《老饕续笔》《彀外谭屑》《旧时风物》《百年旧痕》《故人故事》《逝者如斯》《文心雅韵》《二条十年》《一弯新月又如钩》等著作。

【目录】

辑一·忆华宫

003 杏花春雨话冶春

006 说 糟

010 老麦的粽子

014 中山公园的藤萝饼

017 九华春笋

022 北海的三处茶座

028 忆灶温

033 吃小馆儿的学问

038 豆腐干絮语

043 康乐三迁

048 “堂倌儿”的学问

056 从法国面包房到春明食品店

062 俄国老太太

067 忆华宫

073 饾饤杂忆

082 西瓜的退化与变种

090 西安稠酒与泡馍

辑二·家厨与家菜

109 家厨漫忆

137 家厨的前世今生

142 “何山药”与爆肚满

151 也说名人与吃

160 说恶吃

168 莼鲈盐豉的诱惑——文人与吃

辑三·旧京茶事

181 重阳话蟹肥

189 米兰是甜的

196 萝卜赛梨

203 中国西餐的嬗变

211 薄辣轻酸潇湘味

218 当人饿了的时候——从“大救驾”说起

226 又到中秋月圆时——关于中秋节的记忆

234 旧京茶事

245 最爱是干丝

252 北京糕点的今昔

258 说素斋

266 烧饼与火烧

272 从樊楼说到河南菜

280 菜单与戏单

289 新韭黄黍春盘绿——北京春节食俗杂谈

299 玉液凝脂话乳食

306 也说婚宴

313 川菜的“巴”“蜀”之别

【读者评价】

做面包专题时恰好看到《从法国面包房到春明食品店》这一篇。一间面包店见证了一代人的一辈子。赵珩先生回忆,“我那时常常去买东西,仔细观察过顾客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熟面孔逐渐多了起来。这些面孔虽然经过浩劫显得憔悴和苍老,但却很难改变原来的气质。那个时代‘色尚黄绿’,‘春明’的顾客却几乎都穿着灰色和蓝色的旧衣衫,从手和皮肤都能判断出这些顾客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我惊异人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生活的弹性,时隔四五年,经过这场运动活下来的人们,以喘息甫定,劫后余生的心态,又逐渐恢复了旧日的生活方式。小小的面包店也是个小社会,在‘文革’后期,熟人常常在这里能碰面。几年之间不通音信,都以为对方已经不在人间,可在买东西时会觉得有人似曾相识,凝视良久,确认无凝,相互握手,欷歔无言,感慨系之矣。”——郑钱花

来源:镇江周刊、豆瓣客户端

编辑:万嘉

审核:曾海蓉

204

《个中味道》 赵珩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定价:68.00元 

只有吃得明白,方能活得明白。旧记人记事记风物,有名胜有花絮有掌故,所记一概与吃相关。

【作者简介】

赵珩,1948年生,北京人。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现为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学术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美术史和戏曲史研究。著有《老饕漫笔》《老饕续笔》《彀外谭屑》《旧时风物》《百年旧痕》《故人故事》《逝者如斯》《文心雅韵》《二条十年》《一弯新月又如钩》等著作。

【目录】

辑一·忆华宫

003 杏花春雨话冶春

006 说 糟

010 老麦的粽子

014 中山公园的藤萝饼

017 九华春笋

022 北海的三处茶座

028 忆灶温

033 吃小馆儿的学问

038 豆腐干絮语

043 康乐三迁

048 “堂倌儿”的学问

056 从法国面包房到春明食品店

062 俄国老太太

067 忆华宫

073 饾饤杂忆

082 西瓜的退化与变种

090 西安稠酒与泡馍

辑二·家厨与家菜

109 家厨漫忆

137 家厨的前世今生

142 “何山药”与爆肚满

151 也说名人与吃

160 说恶吃

168 莼鲈盐豉的诱惑——文人与吃

辑三·旧京茶事

181 重阳话蟹肥

189 米兰是甜的

196 萝卜赛梨

203 中国西餐的嬗变

211 薄辣轻酸潇湘味

218 当人饿了的时候——从“大救驾”说起

226 又到中秋月圆时——关于中秋节的记忆

234 旧京茶事

245 最爱是干丝

252 北京糕点的今昔

258 说素斋

266 烧饼与火烧

272 从樊楼说到河南菜

280 菜单与戏单

289 新韭黄黍春盘绿——北京春节食俗杂谈

299 玉液凝脂话乳食

306 也说婚宴

313 川菜的“巴”“蜀”之别

【读者评价】

做面包专题时恰好看到《从法国面包房到春明食品店》这一篇。一间面包店见证了一代人的一辈子。赵珩先生回忆,“我那时常常去买东西,仔细观察过顾客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熟面孔逐渐多了起来。这些面孔虽然经过浩劫显得憔悴和苍老,但却很难改变原来的气质。那个时代‘色尚黄绿’,‘春明’的顾客却几乎都穿着灰色和蓝色的旧衣衫,从手和皮肤都能判断出这些顾客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我惊异人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生活的弹性,时隔四五年,经过这场运动活下来的人们,以喘息甫定,劫后余生的心态,又逐渐恢复了旧日的生活方式。小小的面包店也是个小社会,在‘文革’后期,熟人常常在这里能碰面。几年之间不通音信,都以为对方已经不在人间,可在买东西时会觉得有人似曾相识,凝视良久,确认无凝,相互握手,欷歔无言,感慨系之矣。”——郑钱花

来源:镇江周刊、豆瓣客户端

编辑:万嘉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