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统筹“新”和“旧”,共筑富强梦——从基层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

2022-12-17 16:22

乡村要振兴,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本报调研的这100个村,对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都在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探索,也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出江苏方案。特别是,此次江苏百村调研的样本村中,不少是原来产业基础一般甚至薄弱但近年发展出现转机的村。如何整合多种生产要素、汇聚乡村发展合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曾是这些村庄面临的普遍难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这些曾经在困顿中徘徊的贫困村、薄弱村,因为找到了产业振兴的突破口,统筹运用“新”“旧”资源,正呈现出全面振兴的良好态势。

一二三产珠联璧合,蹚出富民强村新路径

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省乡村主导产业更加鲜明、特色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在百村调研中,记者切身感受到全省乡村产业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在端牢“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各地陆续涌现。宿迁市宿豫区时济泉村登丰稻麦种植家庭农场,从2015年的100亩地扩大至1000亩,全年农场纯利润80万元。位于泗洪县西南岗片区的垫湖村泽馨家庭农场,600亩碧根果育苗基地一年售苗20多万株,销售额200万元。泰州市海陵区丁冯村着力推进蔬菜规模种植,组建3个片区合作社,从种到销实行全程标准化,把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绑在一起。盐城市盐都区新民村,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高架无土草莓种植园,获评全国“一村一品”(草莓)示范村,以该村为发展龙头的“盐都草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7.1亿元。句容市丁庄村制定“丁庄标准”,整合葡萄品种育苗、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品质标准、品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实现葡萄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句容市戴庄村,秉承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的绿色生态农业理念,从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丘陵岗地变美了,有机农产品也让小村变富了。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遵循绿色生态农业理念,让乡村产业发展蹄疾而步稳。

——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结构合理、功能多元、三产融合、分工优化、市场完备的乡村产业体系日益健全壮大。响水县康庄村返乡大学生张凯伯家是种田大户,流转1200亩水稻田,并创办凯泉米业加工厂,为村里15个大户种植的8000亩南粳5718优质水稻提供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无锡市惠山区桃源村以水蜜桃种植为业,打造文旅项目,由卖桃赚钱到以桃拓业,人均年收入增至6万元。如东县南渔村盛产文蛤、泥螺等海产品,拥有独特的滨海风情,该村抓住渔业特色,发展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渔船修造、渔网加工、食品加工、旅游休闲等多个产业。不满足于简单种田,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实现“接二连三”,是这些乡村构建全产业链的普遍实践。

——各类乡村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各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乡村经营体系正在加快孕育。宜兴市金兰村在无锡最先成立村办合作农场,400余农户2800余亩土地入股,由村级合作社统一经营,占全村承包地面积的99%,如今村级可分配收入增加到1000余万元。常州市武进区跃进村引进花木电商企业懒人园艺,组建花木电商富民合作联社,推行“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式种植销售,带动花木产业更多转为定向种植,去年全村花木线上销售额突破1.5亿元。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的香包产业从十来个人的分散小工坊,加速向香包文化大院集聚,年产值800余万元;村子还持续扩大马庄香包和农民乐团的影响力,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的马庄品牌。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合作、公司化经营,增强了涉农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调研组发现,全省乡村产业发展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总体来看,农业还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对农业经营者有很大冲击,疫情也曾对农产品营销产生不利影响;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不够充分。省社科院研究员高珊认为,乡村产业发展重在做强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保险扶持;推动农业向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延伸,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人地钱技要素集聚,汇聚产业发展新优势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传统的“人才”“土地”“资金”三要素,更离不开“科技”这一创新要素。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各地因地制宜激活农村资源要素,让乡村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各类人才大显身手。乡村的广阔天地,可以承载年轻人的田园梦想。淮安市洪泽区滨河村的潘培勇学的是现代农业管理,外出打工几年后回乡包地,家庭农场从刚开始的200亩扩大到500亩。他精心精准选用种子,进行消毒育秧、施肥管理,农场年营收超200万元。泰兴市祁巷村首个返乡创业大学生丁冬牵头建立“回乡大学生创业园”,引发返乡创业潮。河南信阳人粟军仁早前在上海从事蔬菜批发,在朋友推荐下到阜宁县丁横村经营“蔬菜大棚”,一年收入5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10多名村民就业。这些有为的回乡青年、外乡创客和本地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激发出个人潜能,创造着财富神话。

——让农村土地释放更大潜力。土地是乡村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如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让其生“金”强村,考验着乡村干部的智慧。江阴市红豆村在发展水蜜桃产业中,村里为农户减免没有收益的前3年土地租金,分担风险机制激发村民的创业热情,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今天的“桃花源”,实现以水蜜桃、花卉种植为第一产业,以水蜜桃酒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红豆古树和相思情爱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三产”融合发展。盐城市亭湖区五星村抓住发展机遇,建起以汽车配套产业为主导的五星第一工业园区,引进企业127家;全力打造苏北三产服务业第一村,建起大酒店和休闲广场,发展楼宇经济;突破用地制约,在亭湖开发区建成五星创业园、科技园和工业园等“飞地”园区,成为村庄转型发展的新载体。有了好政策、好机制,就能用足用好自己的地,开发利用更多的地。

——让资金活水畅流乡村。今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推出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各地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资金的撬动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靖江市万盛村获批泰州市第一单“强村置业贷款”,得益于靖江市出台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建设生产经营性项目有不超过30%的奖补,解了村级经济发展的资金之急。宿迁市洋河新区六里棚村地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核心区,除了收取落户农企的土地租金,还推进村企联建壮大集体经济,共同探索“返租倒包”“参股经营”等模式,成立彩印包装公司、劳务公司,降低企业采购和用工成本,促进村民就业增收。11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应当提高到10%以上。进入乡村的财政、金融、社会资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让科技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农业科技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太仓市东林村以科技为引领,一体谋划大农业下的各细分产业发展,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匹配、生态共享与循环利用相协同,科技力量源源不断地赋能农业农村,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研究生毕业后的龙国刚,在南京市溧水区芝山村探索富硒果蔬种植,以生物质炭促进改土、增产、提质,擦亮健康农业、健康农产品发展“招牌”。江阴市双泾村面对疫情之下农产品滞销困境,开辟电商销售渠道,在“云端”卖螺蛳,在果园开直播,村里电商企业蓬勃成长,带动“双泾螺蛳”“双泾葡萄”“双泾翠冠梨”等优质农产品畅销。常熟市坞坵村“壹稻垂钓”文化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自动感知钓台塘下情况,让垂钓者体会到满满科技感。江苏一些乡村正抓住机遇吸纳农业科技、数字技术的要素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不容回避的是,一些村普遍存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较少,又有耕地红线限制,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包括设施农用地难以保障等问题。而要充分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还有很多瓶颈。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赵锦春认为,摆脱“增产不增收、务农不富裕”的困局,需要研究推动农业科技化、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依靠数字赋能,实现现代农业和乡村二三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需要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真正引导好资源的优化配置。

内力外力合力并驱,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行走百村,调研组能看到的是具体的产业形态、集聚的要素资源,而在这背后,则是多种力量合纵连横,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来自基层和群众的发展要求是乡村产业振兴最原始也最持久最强劲的内生动力。产业强、百姓富、集体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基层群众创业冲动和创新智慧。句容市桥东村返乡青年孙金龙花30多万元购置两台挖机,花3年时间把流转的100亩土质偏砂的丘陵岗地平整出来,建成高标准农田,种上美都西瓜、小蜜25哈密瓜,吸纳全村40多位乡亲打工,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宝应县成庄村回乡能人赵建明接手村里经营不善的肠衣厂,通过技术改造使其脱胎换骨,变身从猪小肠提取肝素钠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获得高附加值的同时致富乡里。沭阳县聚贤村的90后们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为花木产业赋能,在自家致富的同时帮助更多村民“触网”,将花木销往全国各地。无论是规模化的种植业、专业化的养殖业,还是现代化的制造业、市场化的服务业,都倾注了江苏现代农民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敢于投产业、善于搞技改、勇于闯市场的胆魄,激励带领着更多村民乡邻迈上致富的大道。

——来自招引企业的投资兴业和结对帮扶方的共建共享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外力支持。一些缺乏集体积累、资金资源有限的村,依托外力借势发展,取得了村庄与工商企业的共赢。连云港市海州区江浦村近10年来招引一批老板下乡,创建多个现代农业园,带动全村老乡致富。泗阳县颜圩村招引客商种植多肉和百合,大棚多肉种植面积4万多平方米,电商销售年利润约200万元,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滨海县前案村巨绿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旭东长期在苏南经营苗木,被招引到村里后,承包1000亩荒废地,投资百万元,栽种10余种近6万株苗木,并把自己的苗木嫁接、养护手艺传授给100多位村民。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片区整治开发公司、仙林大学城与八卦洲上的外沙村结对共建,出资为全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为村里鲜花、苗木、浆果、蔬菜生产基地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村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合力得益于村集体及其带头人的把脉定向。高邮市小葛村村干部牵头创办明兰渔业专业合作社,创立“雨荷飘香”“小葛鱼”水产品牌,采取“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在养好“四大家鱼”外,加快发展大闸蟹、小龙虾、白鱼等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养殖。靖江市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创立的德胜农业科技公司是集基地生产、仓储物流、互联网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产综合体,对外地优质农产品优化加工,打造“德胜牌”系列农副产品50余种。宜兴市美栖村党总支书记宗华东花一年半时间从云南请来玫瑰种植专家李杰,投资方+技术方+村集体三方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淳美公司,打造出集食用玫瑰种植、产品深加工、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村企联建融合发展模式。以村级组织领办合作社等为抓手,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整合起来,让群众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抱团”合作,这种汇聚起来的合力,正强劲有力地改变一个又一个乡村的面貌。

同时也要看到,在“内力”“外力”“合力”这三种力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难题待解。一些无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的乡村,当如何摒弃单纯依靠政府帮扶的发展路子、激发内生动力?如何引导工商资本有序下乡,变单纯输血为互惠共赢,等等,这些或许值得更多乡村思考。赵锦春认为,乡村产业兴旺,既需要合理借用外力,更要注重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内生活力,合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 记者 顾雷鸣 杭春燕 吴琼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省委研究室 叶绍芳 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 李明 朱斌)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昕彤

审核:解斐

191

乡村要振兴,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本报调研的这100个村,对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都在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探索,也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出江苏方案。特别是,此次江苏百村调研的样本村中,不少是原来产业基础一般甚至薄弱但近年发展出现转机的村。如何整合多种生产要素、汇聚乡村发展合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曾是这些村庄面临的普遍难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这些曾经在困顿中徘徊的贫困村、薄弱村,因为找到了产业振兴的突破口,统筹运用“新”“旧”资源,正呈现出全面振兴的良好态势。

一二三产珠联璧合,蹚出富民强村新路径

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省乡村主导产业更加鲜明、特色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在百村调研中,记者切身感受到全省乡村产业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在端牢“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各地陆续涌现。宿迁市宿豫区时济泉村登丰稻麦种植家庭农场,从2015年的100亩地扩大至1000亩,全年农场纯利润80万元。位于泗洪县西南岗片区的垫湖村泽馨家庭农场,600亩碧根果育苗基地一年售苗20多万株,销售额200万元。泰州市海陵区丁冯村着力推进蔬菜规模种植,组建3个片区合作社,从种到销实行全程标准化,把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绑在一起。盐城市盐都区新民村,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高架无土草莓种植园,获评全国“一村一品”(草莓)示范村,以该村为发展龙头的“盐都草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7.1亿元。句容市丁庄村制定“丁庄标准”,整合葡萄品种育苗、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品质标准、品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实现葡萄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句容市戴庄村,秉承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的绿色生态农业理念,从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丘陵岗地变美了,有机农产品也让小村变富了。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遵循绿色生态农业理念,让乡村产业发展蹄疾而步稳。

——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结构合理、功能多元、三产融合、分工优化、市场完备的乡村产业体系日益健全壮大。响水县康庄村返乡大学生张凯伯家是种田大户,流转1200亩水稻田,并创办凯泉米业加工厂,为村里15个大户种植的8000亩南粳5718优质水稻提供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无锡市惠山区桃源村以水蜜桃种植为业,打造文旅项目,由卖桃赚钱到以桃拓业,人均年收入增至6万元。如东县南渔村盛产文蛤、泥螺等海产品,拥有独特的滨海风情,该村抓住渔业特色,发展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渔船修造、渔网加工、食品加工、旅游休闲等多个产业。不满足于简单种田,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实现“接二连三”,是这些乡村构建全产业链的普遍实践。

——各类乡村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各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乡村经营体系正在加快孕育。宜兴市金兰村在无锡最先成立村办合作农场,400余农户2800余亩土地入股,由村级合作社统一经营,占全村承包地面积的99%,如今村级可分配收入增加到1000余万元。常州市武进区跃进村引进花木电商企业懒人园艺,组建花木电商富民合作联社,推行“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式种植销售,带动花木产业更多转为定向种植,去年全村花木线上销售额突破1.5亿元。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的香包产业从十来个人的分散小工坊,加速向香包文化大院集聚,年产值800余万元;村子还持续扩大马庄香包和农民乐团的影响力,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的马庄品牌。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合作、公司化经营,增强了涉农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调研组发现,全省乡村产业发展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总体来看,农业还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对农业经营者有很大冲击,疫情也曾对农产品营销产生不利影响;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不够充分。省社科院研究员高珊认为,乡村产业发展重在做强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保险扶持;推动农业向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延伸,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人地钱技要素集聚,汇聚产业发展新优势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传统的“人才”“土地”“资金”三要素,更离不开“科技”这一创新要素。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各地因地制宜激活农村资源要素,让乡村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各类人才大显身手。乡村的广阔天地,可以承载年轻人的田园梦想。淮安市洪泽区滨河村的潘培勇学的是现代农业管理,外出打工几年后回乡包地,家庭农场从刚开始的200亩扩大到500亩。他精心精准选用种子,进行消毒育秧、施肥管理,农场年营收超200万元。泰兴市祁巷村首个返乡创业大学生丁冬牵头建立“回乡大学生创业园”,引发返乡创业潮。河南信阳人粟军仁早前在上海从事蔬菜批发,在朋友推荐下到阜宁县丁横村经营“蔬菜大棚”,一年收入5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10多名村民就业。这些有为的回乡青年、外乡创客和本地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激发出个人潜能,创造着财富神话。

——让农村土地释放更大潜力。土地是乡村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如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让其生“金”强村,考验着乡村干部的智慧。江阴市红豆村在发展水蜜桃产业中,村里为农户减免没有收益的前3年土地租金,分担风险机制激发村民的创业热情,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今天的“桃花源”,实现以水蜜桃、花卉种植为第一产业,以水蜜桃酒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红豆古树和相思情爱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三产”融合发展。盐城市亭湖区五星村抓住发展机遇,建起以汽车配套产业为主导的五星第一工业园区,引进企业127家;全力打造苏北三产服务业第一村,建起大酒店和休闲广场,发展楼宇经济;突破用地制约,在亭湖开发区建成五星创业园、科技园和工业园等“飞地”园区,成为村庄转型发展的新载体。有了好政策、好机制,就能用足用好自己的地,开发利用更多的地。

——让资金活水畅流乡村。今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推出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各地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资金的撬动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靖江市万盛村获批泰州市第一单“强村置业贷款”,得益于靖江市出台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建设生产经营性项目有不超过30%的奖补,解了村级经济发展的资金之急。宿迁市洋河新区六里棚村地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核心区,除了收取落户农企的土地租金,还推进村企联建壮大集体经济,共同探索“返租倒包”“参股经营”等模式,成立彩印包装公司、劳务公司,降低企业采购和用工成本,促进村民就业增收。11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应当提高到10%以上。进入乡村的财政、金融、社会资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让科技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农业科技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太仓市东林村以科技为引领,一体谋划大农业下的各细分产业发展,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匹配、生态共享与循环利用相协同,科技力量源源不断地赋能农业农村,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研究生毕业后的龙国刚,在南京市溧水区芝山村探索富硒果蔬种植,以生物质炭促进改土、增产、提质,擦亮健康农业、健康农产品发展“招牌”。江阴市双泾村面对疫情之下农产品滞销困境,开辟电商销售渠道,在“云端”卖螺蛳,在果园开直播,村里电商企业蓬勃成长,带动“双泾螺蛳”“双泾葡萄”“双泾翠冠梨”等优质农产品畅销。常熟市坞坵村“壹稻垂钓”文化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自动感知钓台塘下情况,让垂钓者体会到满满科技感。江苏一些乡村正抓住机遇吸纳农业科技、数字技术的要素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不容回避的是,一些村普遍存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较少,又有耕地红线限制,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包括设施农用地难以保障等问题。而要充分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还有很多瓶颈。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赵锦春认为,摆脱“增产不增收、务农不富裕”的困局,需要研究推动农业科技化、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依靠数字赋能,实现现代农业和乡村二三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需要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真正引导好资源的优化配置。

内力外力合力并驱,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行走百村,调研组能看到的是具体的产业形态、集聚的要素资源,而在这背后,则是多种力量合纵连横,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来自基层和群众的发展要求是乡村产业振兴最原始也最持久最强劲的内生动力。产业强、百姓富、集体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基层群众创业冲动和创新智慧。句容市桥东村返乡青年孙金龙花30多万元购置两台挖机,花3年时间把流转的100亩土质偏砂的丘陵岗地平整出来,建成高标准农田,种上美都西瓜、小蜜25哈密瓜,吸纳全村40多位乡亲打工,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宝应县成庄村回乡能人赵建明接手村里经营不善的肠衣厂,通过技术改造使其脱胎换骨,变身从猪小肠提取肝素钠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获得高附加值的同时致富乡里。沭阳县聚贤村的90后们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为花木产业赋能,在自家致富的同时帮助更多村民“触网”,将花木销往全国各地。无论是规模化的种植业、专业化的养殖业,还是现代化的制造业、市场化的服务业,都倾注了江苏现代农民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敢于投产业、善于搞技改、勇于闯市场的胆魄,激励带领着更多村民乡邻迈上致富的大道。

——来自招引企业的投资兴业和结对帮扶方的共建共享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外力支持。一些缺乏集体积累、资金资源有限的村,依托外力借势发展,取得了村庄与工商企业的共赢。连云港市海州区江浦村近10年来招引一批老板下乡,创建多个现代农业园,带动全村老乡致富。泗阳县颜圩村招引客商种植多肉和百合,大棚多肉种植面积4万多平方米,电商销售年利润约200万元,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滨海县前案村巨绿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旭东长期在苏南经营苗木,被招引到村里后,承包1000亩荒废地,投资百万元,栽种10余种近6万株苗木,并把自己的苗木嫁接、养护手艺传授给100多位村民。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片区整治开发公司、仙林大学城与八卦洲上的外沙村结对共建,出资为全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为村里鲜花、苗木、浆果、蔬菜生产基地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村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合力得益于村集体及其带头人的把脉定向。高邮市小葛村村干部牵头创办明兰渔业专业合作社,创立“雨荷飘香”“小葛鱼”水产品牌,采取“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在养好“四大家鱼”外,加快发展大闸蟹、小龙虾、白鱼等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养殖。靖江市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创立的德胜农业科技公司是集基地生产、仓储物流、互联网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产综合体,对外地优质农产品优化加工,打造“德胜牌”系列农副产品50余种。宜兴市美栖村党总支书记宗华东花一年半时间从云南请来玫瑰种植专家李杰,投资方+技术方+村集体三方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淳美公司,打造出集食用玫瑰种植、产品深加工、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村企联建融合发展模式。以村级组织领办合作社等为抓手,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整合起来,让群众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抱团”合作,这种汇聚起来的合力,正强劲有力地改变一个又一个乡村的面貌。

同时也要看到,在“内力”“外力”“合力”这三种力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难题待解。一些无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的乡村,当如何摒弃单纯依靠政府帮扶的发展路子、激发内生动力?如何引导工商资本有序下乡,变单纯输血为互惠共赢,等等,这些或许值得更多乡村思考。赵锦春认为,乡村产业兴旺,既需要合理借用外力,更要注重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内生活力,合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 记者 顾雷鸣 杭春燕 吴琼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省委研究室 叶绍芳 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 李明 朱斌)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昕彤

审核:解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