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美文 | 穿越历史访古巷

2022-12-03 21:09

大龙王巷,这古老的巷名,因巷内曾建有龙王庙而得名。巷子位于城西,与宝盖路平行,2016年大龙王巷同与它相连的多条古巷,被划为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初冬时日,我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前往老巷寻古问今。

由宝盖路进节约巷,是到大龙王巷必经之路。步入巷内,便是石碑牌坊、青砖灰墙、古井老房,众多古迹令人目不暇接。不过,巷内一溜边悬挂着“清风里”的红灯笼,以及布置时尚的宣传橱窗,又充满了现代文明气息。“古善新风街”巷头那鲜明的标牌,已告诉人们“古老与现代交织”正是巷子的特色。我拿出手机对焦古迹、定格文明、摄取释文,想把眼前的一切都拍下,有待细心研究。正当我尽情拍摄忙得不亦乐乎时,一位老人像是看出了我的来意,主动当起了我的向导,他是社区的党员志愿者,说起古巷的历史,老人形同背书,滚瓜烂熟。

原来,节约巷与节约无关,因巷内建有节孝牌坊原名节孝祠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破除陋习改名为节约巷。巷内现有数十座节孝牌坊,都嵌入穆源小学围墙内,那些石碑上能清晰看出“圣旨”、“旌表”的字样,是清朝年间为表彰“守节、贞烈”妇女而建。据说:“清雍正元年,在云台山麓建有节孝祠,乾隆二年有97家捐立牌坊,上刻节孝姓氏,立有碑记,后屡修屡毁,同治九年牌坊移建山巷德星宫。”可见节约巷正是当年德星宫所在地。

节孝牌坊为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套在妇女脖子上的枷锁。所幸的是对于“节孝文化”,古巷社区只是扬弃吸收,让“善心、友爱、孝道”得以传承。向导老人告诉我,古巷内有过镇江市最长寿老人、全国最美家庭、全市文明家庭。眼前,随处可见的读书吧、暖心亭、清风栏,无不散发着和谐文明的新风。

由节约巷向东转一个弯便来到火星庙巷,这是一条历史更加悠久的老巷。据载,巷子最早因宋嘉定年间火星庙迁于此而得名。清光绪《丹徒县志》载:“火星庙在城西山巷后,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咸丰初,庙毁于寇,同治初,寺僧募里人重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巷,留下的古迹遗址众多。巷口转弯处有一高大石碑引人注目,碑文清晰可见:“县正堂冯示”,原来这是清朝时为保护宝盖山,由丹徒冯氏县令而建的一块告示碑。再往前,是火星庙戏台所在地。向导告诉我,清康熙以后,由于这里曾经商埠繁荣,人口众多,街巷纵横交错,防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于是火星庙应运而生,在庙前建起了戏台,随后,各种祭祀、演戏、酬神等民俗活动频繁,成为当时城西文化活动的盛事。到了民国时期又建起了“同济救火会”,让巷内的防火有了保障。

出火星庙巷到了布业公所巷。此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因巷内布业公会而得名。清时镇江为苏、皖通商要衢,尤其布业最为繁荣,于是全城近百家布业商家结为公会,制定定行规、共商发展。“布业公所”不远处是“冬赈局”遗址,其门前一副楹联:“冬助棉衣慈怀孤苦三春暖,赈盈高义善结平安五福缘”。据说,冬赈局始建于清光绪15年,旧时,每逢冬至开始,这里便施衣布粥、接济贫弱,得助者不计其数。

涌动爱心的古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高尚品德人士,赫赫有名的嵇直就是在这条巷子里出生、成长走上革命道路的。嵇直是镇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是本地入党时间最早的人,曾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苏联从事革命工作,回国后为革命事业他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嵇直高尚品质还体现在他清廉的家风上,他在给子女的遗嘱中说:“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为个人积累财产也不希望子女在物质上对我有所依赖,希望我的子孙后代,做一个道德上、精神上高尚的人,继承好祖辈的革命事业。”如今嵇直的故居在布业公所巷内依然保存着,供人们凭吊瞻仰。

我在历史古迹中穿梭前行,走出布业公所过生产巷,终于来到了大龙王巷,但已是落暮时分,无法继续探寻。半天的寻访已让我收获满满,告别向导老人,我与他约定下次再来。

编辑:金凯

审核:高新

87

大龙王巷,这古老的巷名,因巷内曾建有龙王庙而得名。巷子位于城西,与宝盖路平行,2016年大龙王巷同与它相连的多条古巷,被划为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初冬时日,我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前往老巷寻古问今。

由宝盖路进节约巷,是到大龙王巷必经之路。步入巷内,便是石碑牌坊、青砖灰墙、古井老房,众多古迹令人目不暇接。不过,巷内一溜边悬挂着“清风里”的红灯笼,以及布置时尚的宣传橱窗,又充满了现代文明气息。“古善新风街”巷头那鲜明的标牌,已告诉人们“古老与现代交织”正是巷子的特色。我拿出手机对焦古迹、定格文明、摄取释文,想把眼前的一切都拍下,有待细心研究。正当我尽情拍摄忙得不亦乐乎时,一位老人像是看出了我的来意,主动当起了我的向导,他是社区的党员志愿者,说起古巷的历史,老人形同背书,滚瓜烂熟。

原来,节约巷与节约无关,因巷内建有节孝牌坊原名节孝祠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破除陋习改名为节约巷。巷内现有数十座节孝牌坊,都嵌入穆源小学围墙内,那些石碑上能清晰看出“圣旨”、“旌表”的字样,是清朝年间为表彰“守节、贞烈”妇女而建。据说:“清雍正元年,在云台山麓建有节孝祠,乾隆二年有97家捐立牌坊,上刻节孝姓氏,立有碑记,后屡修屡毁,同治九年牌坊移建山巷德星宫。”可见节约巷正是当年德星宫所在地。

节孝牌坊为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套在妇女脖子上的枷锁。所幸的是对于“节孝文化”,古巷社区只是扬弃吸收,让“善心、友爱、孝道”得以传承。向导老人告诉我,古巷内有过镇江市最长寿老人、全国最美家庭、全市文明家庭。眼前,随处可见的读书吧、暖心亭、清风栏,无不散发着和谐文明的新风。

由节约巷向东转一个弯便来到火星庙巷,这是一条历史更加悠久的老巷。据载,巷子最早因宋嘉定年间火星庙迁于此而得名。清光绪《丹徒县志》载:“火星庙在城西山巷后,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咸丰初,庙毁于寇,同治初,寺僧募里人重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巷,留下的古迹遗址众多。巷口转弯处有一高大石碑引人注目,碑文清晰可见:“县正堂冯示”,原来这是清朝时为保护宝盖山,由丹徒冯氏县令而建的一块告示碑。再往前,是火星庙戏台所在地。向导告诉我,清康熙以后,由于这里曾经商埠繁荣,人口众多,街巷纵横交错,防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于是火星庙应运而生,在庙前建起了戏台,随后,各种祭祀、演戏、酬神等民俗活动频繁,成为当时城西文化活动的盛事。到了民国时期又建起了“同济救火会”,让巷内的防火有了保障。

出火星庙巷到了布业公所巷。此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因巷内布业公会而得名。清时镇江为苏、皖通商要衢,尤其布业最为繁荣,于是全城近百家布业商家结为公会,制定定行规、共商发展。“布业公所”不远处是“冬赈局”遗址,其门前一副楹联:“冬助棉衣慈怀孤苦三春暖,赈盈高义善结平安五福缘”。据说,冬赈局始建于清光绪15年,旧时,每逢冬至开始,这里便施衣布粥、接济贫弱,得助者不计其数。

涌动爱心的古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高尚品德人士,赫赫有名的嵇直就是在这条巷子里出生、成长走上革命道路的。嵇直是镇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是本地入党时间最早的人,曾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苏联从事革命工作,回国后为革命事业他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嵇直高尚品质还体现在他清廉的家风上,他在给子女的遗嘱中说:“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为个人积累财产也不希望子女在物质上对我有所依赖,希望我的子孙后代,做一个道德上、精神上高尚的人,继承好祖辈的革命事业。”如今嵇直的故居在布业公所巷内依然保存着,供人们凭吊瞻仰。

我在历史古迹中穿梭前行,走出布业公所过生产巷,终于来到了大龙王巷,但已是落暮时分,无法继续探寻。半天的寻访已让我收获满满,告别向导老人,我与他约定下次再来。

编辑:金凯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