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希望的热土上,从来都不缺少奋斗奔跑的身影。2022年,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继续联合包括本报在内的全国60多家媒体,启动2022年“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从七月下旬活动启动以来,经过读者等多方推荐,晚报记者连续报道,我们从中选出10人成为本年度的“最美家乡人”。
扎根乡村,他们是带领乡亲共同富裕的“新农人”
1972年出生的袁国亮,是土生土长的丹阳市陵口镇居庄村人。2010年左右,对于“花花果果”有着特殊情结的他首先选择了葡萄种植,成立丹阳市香逸林果合作社。此后他又多次“转型”,从常规苗木到花境花园容器苗木,袁国亮在“小盆栽”里种下“美丽乡村”“幸福乡村”以及“活力乡村”梦想, 在香逸林果合作社的行业引领、资源共享下,现代园艺已发展成为居庄村的特色产业,并辐射到周边多个乡镇,走出了一条“花繁叶盛”的乡村共富路。
“带着茶农干,做给茶农看,帮助茶农销,实现茶农富”,64岁的付玉香一直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为榜样,在乡村这个广阔天地中耕耘,从一名不起眼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家喻户晓的“茶叶专家”,成为科技致富的“引路者”,为民办实事的“贴心人”,也让墅山村的“茶香”飘得更远。
2010年前后,在农村长大的张奎峰来到句容市白兔镇倪塘村开始了葡萄种植,依托“科技兴农”这个“法宝”,他的葡萄种植事业越来越“甜”;通过“党建引领”这第二个“法宝”,他又将葡萄种植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紧密连接。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致富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65户,许多农户亩均效益增收15%以上,一步步走上致富路。“做好产业,推动绿色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讲好故事,让更多人参与从事农业,做好‘新农人、新农业’的代言”,在葡萄园中,张奎峰数年如一日,热情书写着乡村振兴“大文章”。
大爱无言,他们是乡村文化、教育的“守望者”
从清朝末年曾外祖父当私塾先生开始,到龚舒林这一代,这个家庭四代人接力执教乡梓,“桃李满东乡”。数十年的教师生涯,在龚舒林身上积淀了深刻的对教育、对学生的爱。他资助连续数年资助遇困学子完成学业;他短期支教后又积极牵线,为大山里的孩子捐助蚊帐、暖席等生活物资及学习用品,并全力将江苏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大山。退休后,他不仅担任当地老年大学校长,还背着相机走村串乡,采访、拍摄,挖掘、收集珍贵的“老东乡”乡村民俗资料,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等提供大量史料照片和文字作品的同时,也为东乡的父老乡亲们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忆。
华山村因一曲《华山畿》及华山畿传说,备受考古和文史界专家的关注。出生于1938年的解小祥自从1976年娶了华山村姑娘任桂芬之后,便与历史悠久的华山村结下不解之缘。从发动村民集资保护村里的千年银杏树开始,到恢复张王庙、修复太平门、朝阳门、迎嘉门、安康门等6大券门,再到发动成立华山民间古文化保护修复委员会,联络村里村外各界人士共同保护和修缮老街、老宅、老路、老桥……多年来,他为保护华山村的文物古迹“乐此不疲”。
殷备战是一名老党员,是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乡村教师,是宜城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长……而实际上,他还是一名尿毒症患者。他组织实施的“宜人学堂·共学养老”老年教育项目作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品牌项目进行全国宣传推介;他汇编印发了6本乡土教材,其中《醋文化》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优秀乡土教材,《篆刻》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乡村振兴委员会推介。
挺立一线,他们是广阔土地上的“实干家”
从一名受聘负责村里宣传工作的普通“村干部”,到远近闻名的“百姓名嘴”,再到市级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党委书记,1977年出生的唐刚多年坚持用“方言土语”传递“党的声音”,从“历史积淀”中觅“发展赛道”,在基层一线展现担当作为。
从一线的染整挡车工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只会来样复样到成长为知名的面料设计师,符爱芬选择专注于女装精毛纺领域作为企业的“突破口”,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退役军人渡难关,像孝敬父母一般关爱孤寡老人……如意慈善吕城分队队长开玲用爱心善心团结着每一个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慈善公益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40年深耕农业装备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及产品开发,成功开发出直联式驱动圆盘犁、气吸振动式育苗精密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稻麦油联合收获机等新产品;研发的高性能联合收获机系列产品,成为国内农机行业的品牌产品;2020年带领团队应“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低碾压率新型再生稻联合收获机,解决再生稻的收获难题……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一直肩负育人使命,致力农机科研,并于2021年被授予“民进全国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沃野如诗,谁能代表阡陌间那奋进的脚步?
城市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关键都在于人。在沃野阡陌间,从来不缺少奋进的脚步,这些有担当、有力量、有情怀、有创新、有热忱的平凡人,用自己的热血书写着乡村的华章。本届“最美家乡人”的评选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重点挖掘在乡村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科技、卫生等各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通过评选表彰将他们的事迹推向全国,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优秀范本和成功经验。
沃野如诗,谁能代表阡陌间那奋进的脚步?本报将结合专家组评委的投票,从10位候选人中选出两位,代表镇江角逐全国最美家乡人的评比。(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编辑:金凯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