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报告文学是一种看似好上手,其实是难精研的文体。它既不同于虚构类的小说、戏剧,又不同于纯粹纪实的史料、史籍。虚实之间如何把握平衡是个难题。主旋律题材的报告文学,因为涉及人和事的严肃重大,或对正能量、接地气的格外重视和强调,要让人读着不累,读得有味,就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读了蔡永祥先生长达二十五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大地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却有不同的感受。
首先这是一本不像报告文学的报告文学。开头是一首诗,后面相当多的篇幅像优美的田园散文,而有人物对话和有事件情节时又处理得像短篇小说。蔡永祥是诗人,诗人便有诗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提炼凡尘中的动人。开篇的诗歌深情、深沉、深挚,奠定了全书的基调。随后,不管是国外见闻,还是本地风光,往往就锻造出了意境,营造出或醉人或喜人或感人的场景和氛围。那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暧昧状态,有着跨文体的朦胧韵味。叙事部分,则重意趣和意义。这些章节中的赵亚夫以及干部、农民、同行专家,常常三言两语就形象尽出。读到这些部分,如同看短篇小说,生动,鲜活,家常。也许是一种巧合,按书中所说,赵亚夫自己就是一位小说爱好者,曾如饥似渴地读过苏联小说,在中学时还梦想以后当一名记者,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数十年后,一本以他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问世了,其中许多段落竟然颇有现实主义小说神韵,冒昧揣测,或许这也是赵亚夫先生肯定并喜爱本书的理由之一吧。
其次,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因为前一点引申过多,很担心给人一种误解,似乎这本书像诗像散文像小说,唯独不像报告文学。又似乎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有什么意见或看法。其实当然不是。事实上,一本有分量又负责任,有社会效应兼具道德关怀的报告文学的元素,在本书中全都齐备。比如前期资料搜集的丰富与翔实,比如框定结构时“寻梦、筑梦、圆梦”三段式的精巧与准确,比如由始至终平易亲切、娓娓道来的作者姿态和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阅读效果,再比如形成文字后体现出的对问题现象的反思与探究,对传主之所以成为独特的“这一个”的回溯、梳理与深度挖掘。如果说第一点即技巧的娴熟与高妙,各种文体的杂糅与错综保证了本书的好看,那么第二点即知识分子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与关切,知见的纯正和严谨务实的作风则使本书耐看。第一点像精奇的招式,第二点则像沛然莫之能御的厚实的内功。
第三,这是一本有底色、有独异面貌的报告文学。如同封面、扉页的设计,它的底色就是褐色与绿色。前者是土地的颜色,后者是植物的颜色。前者是沉着、沉稳、浑厚,后者是飘逸、浪漫、清新。前者是辛苦努力过程中的沾着阳光与灰尘的汗水,后者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后的喜悦收获。前者还是一种胼手胝足、改变命运的艰辛与毅力,后者还是希望、生机与享受奋斗与奉献的焕发的神采。这两种底色交替出现,从封面封底渗透进了内容,渗进了每一页、每一行,使这本报告文学显得稳重而不板实,清逸而不轻飘。
色彩与面貌,技巧与手法,气质与旨趣,最终三位一体,不可分割,造就了这部作品的脱俗与超越。
(作者:陶然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