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论述中,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去年6月,江苏省文旅厅推出“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计划,如今高校、科研院所、明星文旅企业的专家、学者和大咖,把城市中的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引入最基层乡村,带动城乡整合发展和农村共同富裕。计划实施一年多以来,辅导员们做了哪些事,乡村又发生了哪些改变?交汇点推出“村里来了辅导员”系列报道,聚焦辅导员们与乡村的故事,讲述江苏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路向西,从南京市区驱车40多分钟,最后沿着蜿蜒且平坦的山路,来到了位于南京浦口区星甸街道的后圩村,周围群山起伏、层林尽染,这里也是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印伟作为驻村辅导员的驻村点。从过去的贫穷村到如今的旅游村,从凭经验养殖到物联网加持,从过去离乡外出务工到如今扎根乡土、以村为荣……一座村庄转变的背后又讲述怎样的乡村振兴故事?
农业新风:
物联网加持,教授来授课,产业加速跑
一径秋风起,蟹香飘满城。在星甸镇后圩村农户李伟家的蟹塘里,一只只个大体肥的螃蟹正悠闲“踱步”,踩着圈圈光斑,仿佛敲打着丰收的鼓点。
乡村振兴鲜活的故事在田头,也在塘里。碧波荡漾,织网密布,如今,万亩养殖基地已成为后圩村最锃亮的名片,亩产最多达250公斤,渔业年产值超亿元。但是在驻村辅导员印伟印象中,几年前初来乍到,这里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蟹农们各自为政,整体规模加起来也不大,螃蟹个头小、产量少,作为支柱产业其实很薄弱。”但印伟调研发现,后圩村的养蟹“底子”很不错,水质条件十分优越。“我就寻思着清淤只是‘基本功’,关键还是要科技赋能,借助物联网技术,进行精细化养殖。”
“王福军水产,设备维护,传感器维修”“清泉谷水产,更换水质传感器”……在位于后圩村的星甸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楼大厅里,一块科技感十足的实时滚动大屏分外吸睛。2020年,在印伟及团队的全程参与下,星甸街道农业物联网基地建成,包括水产养殖等在内的五大农业领域全部涵盖其中,实现一张网、一幅图的数据分析和综合调度。
在后圩村,先是开辟出60亩塘口试验微孔增氧机养螃蟹,当年便实现70万元净收入。随后,一个个微孔增氧机争相出现,村子成功解锁优产丰产“密码”。
李伟笑着说,自从家里开始使用物联网养殖,每到螃蟹季,父母夜不能寐,凌晨起来检查蟹塘是否缺氧的场景再也没有出现过。“装上了摄像头,连接传感器,随时随地手机点一点就能对蟹塘的情况了如指掌。”李伟说道。
从曾经的十几亩蟹塘发展到如今近百亩养殖基地,家庭收入倍增,作为一名“00后”,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毕业后,李伟毫不犹豫地选择返乡就业,加入印伟团队,为家乡的发展注入年轻的血液。
螃蟹品质无可挑剔,产量逐年增加,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广开销路,让后圩的螃蟹“爬”上天南海北食客的餐桌?印伟想到了“另一张网”——互联网。作为曾经带领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新媒体运营实战大赛总决赛中拿到特等奖的指导老师,不管是在线授课还是直播带货,印伟都是游刃有余。
“我们邀请了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到现场和线上授课,从‘00后’年轻养蟹人到四五十岁的资深蟹农,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当年促进螃蟹销量增收十几个百分点。”印伟团队中的一员,南京旅游职业学院193旅游管理2班的章婷记得当时有一位村民,在参加培训前一直以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为主,不太愿意接受和相信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但在看到邻居经过专家指导获得丰厚成果后,也逐渐转变观念,开始应用新理念、新技术,还成立了螃蟹养殖合作社。
“全村122户养殖户中,先后有74户成立家庭农场。”浦口区星甸街道建设科科长戴仕俊介绍说。如今,后圩村涌现了不少抖音达人,直播带货把螃蟹卖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山贡”蟹这个品牌,看到了藏在“大山深处”的后圩。
农村新景:
田园变乐园、劳动变运动,村庄焕活力
暮秋的后圩,炊烟袅袅,叠翠流金,漫步其中,会让你对现代化农村有一份具象式的立体感受。
远景的九峰山上镀上了熠熠余晖,层林尽染,烘托出一片生活美意;中景的动车疾驰而过,沿着笔直的铁路延伸到天际的另一头;近景则是清澈溪流汇入村口长塘,绕过篱笆小院和青砖墙,倒映一片阡坵美景;而脚下则是倾注了驻村辅导员印伟和团队大量心血的星甸现代农业博览园。
印伟驻村之后,深入研究后圩村的农业与旅游资源,设计出了“小旅游”的前景版图。根据规划和设想,园区将以九峰山田园综合体山贡里人家乡村旅游区为基底打造的农博园,围绕着后圩村的水产养殖、生物景观、农产品、民俗表演等方面进行展开。
“农博园经过新一轮的提升和改造后,我们预期一年接待游客能达到30万人次以上。”印伟说,游客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圩田、蟹田的改造,也可以近距离感受螃蟹的“前世今生”。此外,传统农事体验、乡村帐篷营地、星空泡泡屋、农家大锅灶等富有乡土气息的农旅融合项目一应俱全。印伟向记者畅想着未来的旅游场景,“可以说这里会展现给大家现代农村最漂亮的面貌”。
让印伟颇为得意的是,在农博园里他们还设计了一个南京市独一无二的星空营地,与后圩村九峰山天文台相呼应,是天文爱好者交流和观赏星空的最佳去处。“后圩村属于星甸街道,而‘星甸’这个名字就和浩瀚星空有着特别的缘分。”印伟最初的设计理念也来源于此。
据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文旅科科长完美静介绍,后圩村位于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之地,是受光污染最小的地区之一,这里举办天文科普活动的条件得天独厚,而且街道还花了大价钱购买了专业的天文仪器,供游客参观体验。
农博园不仅仅是农业,更是旅游。在印伟看来,“两者一定要相互结合起来”。这些年印伟在村子里反复向大家阐述自己的“农旅观”,“要把传统农业由卖农产品向‘卖风景、卖健康、卖体验’转变,要把农村变乡村、田园变乐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礼品”。印伟表示,最终要实现旅游业带动后圩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如今的星甸现代农业博览园的基础设施已经准备就绪,印伟相信今后这里将会是南京乡村游新的“网红打卡地”。
农民新貌:
观念已革新,文化更自信,村民干劲足
“过去的后圩村就是个偏远山村,是全街道最穷的村,当地人讨媳妇都不容易,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浦口区星甸街道建设科科长戴仕俊向记者介绍说,村里的交通状况很差,也没有任何的旅游资源,光靠种地,产量有限且经济效益不高,即使后来选择螃蟹养殖,但规模和效益始终上不去。
驻村辅导员印伟来了之后,首先建议是要改善交通设施,用科技赋能农业,同时要加大旅游开发。
“农产品更好地卖出去,游客更多地走进来。”这是戴仕俊这些年对后圩村的直观印象,当然让戴仕俊感触更深的是村民写在脸上的文化自信。
“印老师对村里的辅导,让村民渐渐意识到自己乡村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村里渐渐富了起来,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外地的媳妇越来越多,新人不再去城里的大酒店,在村子里也能摆出高端大气的宴会。”
戴仕俊说,村民非常珍惜印老师提出的,能够体现后圩村山贡文化的“山贡+”农产品品牌,“比如,在螃蟹养殖中,大家相互监督,绝不允许使用‘违禁药物’,否则就会砸了自己的‘山贡蟹’品牌。”戴仕俊介绍。
记者走在村里,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老人们坐在自家洋气宽敞的院子里悠闲地晒着太阳。戴仕俊说有来游玩的城里人要花200多万元买这里的院子,村民们还舍不得卖呢。
文化自信,让村民们更理解印伟,干劲也越来越足。印伟记得,农博园当初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时,园区里还有很多花卉和装饰没有完工,时间紧、任务重,光靠印伟和团队人员根本忙不过来。
“结果村民们自发跑来帮忙,大家通宵达旦帮我们布置,最终顺利被南京市文旅局列入创建名单,我真的非常感动。”印伟回忆道。实际上一年有100多天待在村里的印伟,最高兴地就是在辅导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乡村的共同体意识,让他们变得更自信,也更珍爱这片土地,印伟也因为后圩村的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项目,在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目前,印伟正在探索优化政府和后圩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农户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要构建“高校+政府+国企+辅导员+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富民利益联结模式,“这里面缺一不可,最终通过政府引导、国企经营、农户参与的形式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印伟表示。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印伟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目前后圩村的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毕,从高速直接驶入村庄的交通匝道正在修建。印伟期待着有更多人认识后圩,感受“大山深处有人家”的乡村魅力。
来源:交汇点
编辑:何冰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