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镇江锅盖面大赛
在西津渡镇江锅盖面品鉴馆举行

一碗碗诱人的锅盖面
让人馋得直流口水


可以说,镇江人一天
是从锅盖面开始的
锅盖面究竟有何魅力
让镇江人这么痴迷
且听小编介绍
↓↓↓↓
镇江锅盖面
锅盖面也称镇江小刀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浇头多且料足,配料丰富;成品的锅盖面具有软硬恰当、柔韧性好等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
镇江的锅盖面也被称为“江南第一面”,其制作可用4个字来概括“跳”“漂”“熬”“浇”。
跳指的是:
将揉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让跳面的汉子坐在光滑滑的粗毛竹上,单腿着地跳跃挤压约千余次才能将面团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成宽细均匀的面条。
当然现在的工艺已经不用跳面汉,采用新的工艺制作出更加好吃的小刀面。
漂指的是:

大锅里漂着小锅盖,不论怎么煮,面条在锅中的位置可以保持基本不变,煮熟的面条就很筋道。
而杉木锅盖特有的木香也为面汤增加了另一重鲜味。
熬指的是:
酱油熬制是锅盖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镇江锅盖面选用镇江恒顺特供黄豆酱油,加入十余种秘制佐料,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温火熬数个小时,方可食用。
浇指的是:
“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 锅盖面浇头原料都为镇江地产,有长鱼、腰花、肴肉、碎肉、占肉、牛肉、鸡蛋、猪肝,干丝、素菜等,各色各样的浇头,烫在面汤里,却香在碗里。
先煮面,再烫浇头,碗底早已经放好了料,放上面和浇头,然后一勺面汤浇上去,油亮剔透的锅盖面就好了。看食客口味放上蒜叶、撒上胡椒粉,简简单单的烟火气息。

锅盖面一般分白汤、红汤和干拌三种。红汤面的灵魂在特制酱油上。

除了红汤面外
锅盖面还有很多吃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
↓↓↓↓
+ + + + + + + + + + +
白汤面
俗话说:听戏听腔,吃面看汤。要说白汤面好吃,那关键在于汤。

汤主要是用鳝鱼骨、肉骨头、鸡鸭架子、猪蹄等新鲜食材放在大锅中宽汤煎熬,熬制成白如乳汁的高汤。
白汤面的浇头有虾仁、脆鳝、鸡丝、肴肉、虾腰等。
点上一笼蟹黄汤包、肴肉再来一碗白汤面,这是镇江人吃早茶的标配。白汤面面香汤鲜,汤上飘着点点碧绿的蒜花,当一撮面、一口汤划过舌尖流向喉咙时,真是爽极了。
+ + + + +

+ + + + + + + + + + +
鱼汤面

鱼汤面也是白汤面的一种。过去一些饭店供应的刀鱼面、鮰鱼面等是鱼汤面中的上品,刀鱼肉质鲜美滑嫩入口即化,鮰鱼肉质肥厚无刺,鲜嫩不腻,与乳白鲜浓的鱼汤、软硬适宜的面条相得益彰。现在除了长鱼面外,这些面都已难得吃到了。
鱼汤面的做法是将清洗好的新鲜鱼待用,猪油下锅烧至八成热,煸炸生姜、葱花,放鱼入锅炸爆,加料酒去腥,将炸过的鱼加上鳝鱼骨或猪骨头,用水熬出稠汤。过滤清汤,放入少许虾子,即可作面汤。鱼汤面里少不了要撒些胡椒粉,鱼汤面色香味形俱佳。
+ + + + +

+ + + + + + + + + + +
凉拌面

凉拌面是用开水下面条,在水中一滚就捞出锅,再在凉开水里过一遍,然后洒上麻油,用筷子将面条抖开。拌入酱油、蒜泥,配以炒熟的红、绿辣椒丝、绿豆芽、香干丝、榨菜丁等。
一到盛夏,凉拌面就很受欢迎。
+ + + + +

+ + + + + + + + + + +
熬面

熬面鲜美异常,腴而不腻。它是将笋片、木耳、青菜心放入油锅煸炒,加高汤,烧沸打蛋花。
面条另锅煮熟,捞出后,与汤料一同放到锅中,煨至汤汁浓白,加虾仁、火腿、盐。熬到面条入味后,装碗上桌食用。一碗面,红、黄、绿、黑、白相间,煞是好看,怎不使食客大快朵颐?
+ + + + +

在镇江还有一种面不得不提
这就是被丹徒区政府列为
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宝堰干拌面
↓↓↓↓
宝堰干拌面


干拌阳春面,也称“宝堰干拌面”。宝堰盛产水稻和小麦,面食也是当地居民的主食之一。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独创了一种干拌面。
据了解,清末年间宝堰先民常吃手擀面,有钱的人家能吃上“捞面”,用荤油、酱油与捞上来没有太多水分的面拌着吃。这就是宝堰干拌面的雏形。
宝堰干拌面放调料时,不像其他面条般先放入碗里,而是面好后再放入。其次,当面条捞起时,下面师傅凌空发力,上下两三个来回,甩干面条中的水分,再迅速把面勺中的面条丢进碗中。一旁的助手,顺手浇上一勺早已配制好的酱料和一勺滚热的荤油或麻油,再撒上少许葱花,宝堰干拌面就可以上桌了。


天气冷下来
吃碗热腾腾的面,很是舒服
如果你也好奇镇江这些特色面条
不如亲自品尝一番吧
来源:今日镇江综合 镇江日报、京江晚报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