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擦亮“红底子” 推动“心”村蝶变 句容白兔中心村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

2022-11-14 00:24

今日镇江讯 走进句容市白兔镇中心村,红彤彤的高粱摇曳生姿,远处茶园成片,村庄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呈现一幅水美乡村的景色。

近年来,中心村依靠写好开发红色旅游、盘活闲置资产、狠抓环境整治“三篇文章”,出了一条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先后引进了伏热花海、茅山长青等文旅企业,打造了大支里党支部红色IP,建成了以“龙湖东院”为代表的精品民宿带,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养生、红色教育的优选之地。中心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红色资源筑牢红色文化主阵地

“中心”是片光荣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句容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就建立在中心的大支村。1938年10月21日,大支里党支部成立大会在党员郑传三家里召开,时任中共苏南特委委员王丰庆参加了成立大会并宣布:“你们是茅山第一个党支部,任务是发展党的组织,动员参军,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这里也先后走出了烈士巫恒通、徐明等一批爱国人士。白兔镇按照历史图片、档案资料,将郑传三老屋的一主屋和一间厢房,通过比对设计1∶1建成当初的党支部旧址,还原革命先烈战斗、生活的场景,真正让历史说话,用“红色资源”点亮党员干部的“红色初心”。为了用好红色阵地,中心村先后开展了“我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党员参观学习,教育辐射范围超5万人,大支里党支部也被评为镇江市党史教育基地。

红色产业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心村依托茶产业光荣上榜。多年来,中心村以“茅山长青”品牌为媒介,通过“企业+合作社+茶农”的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农民以茶致富,在全村茶叶主导产业链条就业人数中,农民就业户数达到724户,带动农民每年增收超3万元。

秋收时节,中心村5000亩的高粱地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不少外地的游客表示,从未想过会在苏浙地区看到面积这么大的高粱地,纷纷表示很新奇。而这高粱地则又是中心村的一条重要致富途径,据中心村种植户王学杨介绍“这里的高粱属于‘定制化种植’,种植前种植户会与企业签订订单,由企业发放高粱种子,高粱收割晾干后将被送往贵州,作为当地白酒的酿造原料。”

近年来,中心村将岗坡地整合、发包用于种植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产业,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经济引领、种植大户示范带动等措施,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像王学杨这样的种植大户,通过两季小麦和高粱的种植,直接收益近百万元。

红色治理催生美丽乡村新容貌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近年来,中心村建立了志愿服务“积分超市”,将乡村振兴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以群众“微积分”评价的形式建立乡村治理激励性机制。中心村的西庄自然村原本是个环境脏乱差的边缘村落,而如今的西庄自然村,道路整洁,垃圾桶有序摆放,池塘清澈,岸边杨柳低垂,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路过的行人不禁驻足称赞。“以前路边很多垃圾,池塘很浑浊,家门口都是乱堆放的杂物,村子环境不好。经过整治之后,村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陈老汉高兴地说。为了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提升,中心村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抓手,先后投入140余万元,对柏巷、西庄等6个自然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实行“三进三带头”工作机制,在全村形成了人人参与、自觉整治人居环境的喜人局面,柏巷自然村获评句容市“美丽庭院”示范村。(庄瑜 庆海)

编辑:万嘉

审核:沈菲

215

今日镇江讯 走进句容市白兔镇中心村,红彤彤的高粱摇曳生姿,远处茶园成片,村庄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呈现一幅水美乡村的景色。

近年来,中心村依靠写好开发红色旅游、盘活闲置资产、狠抓环境整治“三篇文章”,出了一条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先后引进了伏热花海、茅山长青等文旅企业,打造了大支里党支部红色IP,建成了以“龙湖东院”为代表的精品民宿带,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养生、红色教育的优选之地。中心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红色资源筑牢红色文化主阵地

“中心”是片光荣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句容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就建立在中心的大支村。1938年10月21日,大支里党支部成立大会在党员郑传三家里召开,时任中共苏南特委委员王丰庆参加了成立大会并宣布:“你们是茅山第一个党支部,任务是发展党的组织,动员参军,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这里也先后走出了烈士巫恒通、徐明等一批爱国人士。白兔镇按照历史图片、档案资料,将郑传三老屋的一主屋和一间厢房,通过比对设计1∶1建成当初的党支部旧址,还原革命先烈战斗、生活的场景,真正让历史说话,用“红色资源”点亮党员干部的“红色初心”。为了用好红色阵地,中心村先后开展了“我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党员参观学习,教育辐射范围超5万人,大支里党支部也被评为镇江市党史教育基地。

红色产业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心村依托茶产业光荣上榜。多年来,中心村以“茅山长青”品牌为媒介,通过“企业+合作社+茶农”的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农民以茶致富,在全村茶叶主导产业链条就业人数中,农民就业户数达到724户,带动农民每年增收超3万元。

秋收时节,中心村5000亩的高粱地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不少外地的游客表示,从未想过会在苏浙地区看到面积这么大的高粱地,纷纷表示很新奇。而这高粱地则又是中心村的一条重要致富途径,据中心村种植户王学杨介绍“这里的高粱属于‘定制化种植’,种植前种植户会与企业签订订单,由企业发放高粱种子,高粱收割晾干后将被送往贵州,作为当地白酒的酿造原料。”

近年来,中心村将岗坡地整合、发包用于种植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产业,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经济引领、种植大户示范带动等措施,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像王学杨这样的种植大户,通过两季小麦和高粱的种植,直接收益近百万元。

红色治理催生美丽乡村新容貌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近年来,中心村建立了志愿服务“积分超市”,将乡村振兴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以群众“微积分”评价的形式建立乡村治理激励性机制。中心村的西庄自然村原本是个环境脏乱差的边缘村落,而如今的西庄自然村,道路整洁,垃圾桶有序摆放,池塘清澈,岸边杨柳低垂,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路过的行人不禁驻足称赞。“以前路边很多垃圾,池塘很浑浊,家门口都是乱堆放的杂物,村子环境不好。经过整治之后,村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陈老汉高兴地说。为了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提升,中心村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抓手,先后投入140余万元,对柏巷、西庄等6个自然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实行“三进三带头”工作机制,在全村形成了人人参与、自觉整治人居环境的喜人局面,柏巷自然村获评句容市“美丽庭院”示范村。(庄瑜 庆海)

编辑:万嘉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