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深秋时节,鹤林水泥厂区内大片绿植依然茂盛,生产线因“碳管家”赋能,注入了更多绿色动能。
实现自动生产的鹤林水泥中控室内,一个操作工代表一道工序。下午2点,4500吨/天的生产线上,操作工毕仁源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绿色圆点。“一个绿色圆点代表一台设备,生料的30%-40%是来自废弃物循环利用。”他点击鼠标进行生料磨操作,水泥厂的绿色生产从第一道工序开始。
与此相对应的“数字孪生生产线”进入调试阶段,即将上线。“相关模块一旦打通,我们就能实现5秒采集一次用电数据、8小时上传用能情况。”鹤林水泥总经理助理盛新军从电脑端进入了“后台”——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企业级平台,“反映‘碳家底’的线条平稳,就表示我们的运行平稳!”
“碳家底”是企业节能减碳的“指南针”,是辅助产业结构调整的“路线图”。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朱海洋介绍,我市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近年来持续优化完善,已有438家企业接入平台,精打细算“能耗账”。
摸清家底,方能有的放矢。去年开始,市发改委会同镇江供电公司聚焦服务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这一核心,打造包含城市级、企业级的碳平台,借助平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精准画像,判断企业是“碳排平稳”“碳排下降”还是“碳排大户”,结合生产经营状况,可以研判碳排强度,就其用能是否科学给出相应评价。
鹤林水泥作为试点启动了企业级平台建设,在内部构建起平台感知网络,通过相应配套设施,采集设备级用能数据。“简单来说,通过数字化建一条‘孪生生产线’,哪里能耗高了、碳排放高了,平台数据都有反馈,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这是我们企业精细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盛新军说,其实这些年,鹤林水泥一直在进行绿色低碳化的探索,此次企业内部构建微型碳平台,是对节能减碳路径的又一次尝试。
也因此,鹤林水泥持续享受着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红利:早在2009年实现余热发电,为生产提供四分之一用电量;今年上半年,大手笔投入对1号窑进行深度节能改造,预计年节标煤5200余吨、年节电200万度。目前,企业正在参与联合国发起的清洁能源计划,进行碳交易,已经完成了用电核查。
同一时间,20公里外,在镇江供电公司的大数据中心,镇江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台负责人姚鹏也打开了电脑,鹤林水泥的用电等情况一目了然。“建企业级平台,就好比是‘碳管家’住进了企业的‘家’,是碳平台功能的又一次升级!”他将“管家”之道和盘托出,平台深入企业的车间、工段、设备,形成了“数字孪生生产线”,实时追踪、分析能源流、碳排流,同时为企业提供可视化分析界面,助力企业降低碳排放水平。
“把抽象的碳排放,变成可观可感可考核,体现政府治理能力的‘指挥棒’作用,这一目标正日渐成为现实。”市发改委副主任朱华从另一个层面解读了平台升级的意义。随着“双碳”战略推进,镇江对原有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进行优化提升,尝试通过数字化与低碳化相互叠加,打通碳排放数据的壁垒、激活碳排放数据的价值,使其成为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平台。“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企业数据采集终端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碳管家’助力节能降本、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将得到更好发挥,进而推动我市低碳城市建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举旗定向”的作用。朱华介绍,我市将以能源消费端能耗数据为基础,融合贯穿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环节、全过程的数据流,构建镇江能源与碳管理大数据中心,全面感知能源流产生的碳周期数据,实现碳资产管理,并将其打造成“智慧镇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感言:
作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镇江以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碳平台”持续优化升级,将抽象的碳排放,变成了可观可感、可考核的“指挥棒”。
如今“指挥棒”下沉至企业,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是镇江摸清城市碳排放“家底”精准施策的需要,更是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在镇江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朱婕)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