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虹
镇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过无数的名人名家。其中有这么一位,为镇江现当代的民族工业和社会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就是李友芳。
力挽狂澜救恒顺
提起镇江,大家经常用一句非常流行的广告语来描述:一个美得让你吃醋的城市。这里的“醋”,就是“镇江三怪”之一的镇江香醋。镇江香醋之所以驰名海内外,则主要来自于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在香醋酿造上的成就。
江苏恒顺集团最早创建于1840年,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上多有跌宕起伏。李友芳,1946年至1955年主持恒顺工作,被认为是李氏恒顺的第二代掌门人。
当时,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镇江也终于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解放出来,但是各行各业可谓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恒顺更是被国民党地方政府列入要封门的厂,“绥靖公署”甚至派人到恒顺搬走了100余件家具。在那生死攸关之际,刚刚接手恒顺的李友芳,动用了大量的人脉,通过多种渠道最终化解了恒顺被封门倒闭的危机。他又利用自己在金融界的社会影响力多方筹措资金,经过不懈的努力,李友芳终于帮助恒顺度过了那个灾难深重的时期。他不仅保住了恒顺,也保住了一百多名职工的饭碗和几百名家属的生计来源,更保住了这一发源于镇江的珍贵的民族工业品牌。
为了重新振兴恒顺,李友芳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为了提高工人师傅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他亲自定下一条规矩:不管哪一天,只要醋的质量好、产量高,就通知厨房买肉犒赏工人师傅。这在当时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被传为美谈。
同时,李友芳还非常崇尚技术革新。他买了许多相关的专业书籍进行理论学习,亲自到车间和一线工人师傅一起讨论和实验。每次实验他都做好配方和检测的效果记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通过无数次尝试,李友芳终于研制出最佳配方,即以千斤大米搭配1400斤麸皮,不但每月可节省主粮600公斤,还可多产醋700多公斤,醋的品质也较之前更好。
多管齐下的措施使恒顺很快恢复了元气,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并逐步成为引领酱醋行业的翘楚。
大爱大义沧桑路
其实在正式掌管恒顺之前,李友芳就已经为恒顺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抗战期间,李友芳与其父把上海恒顺分店作为大本营,在此期间通过多种关系,先后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并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绕道西南大后方,维护客户关系,拓展业务。他这种巩固老客户、建立新客源的方法,为日后恒顺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李友芳还是一位具有爱国精神的民族资本家。他曾利用参议员这一公开身份,筹集资金购买了600担大米,还有通过各种渠道买来盘尼西林等解放区急需药品,冒着巨大的风险分批送到了苏北解放区,支持革命事业。
不仅如此,李友芳也是一位光荣的烈属,他的两位爱子分别献身于解放战争和和平时期的海军建设事业。在白色恐怖时期,他的长子李光耀与一批有志青年冲破千难万险,奔赴中国革命圣地延安。1948年10 月,李光耀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以身殉国,时年25周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友芳的四子李光辉报名参军,于1951年1月随部队赴朝参战,凯旋归国后被送到海军基地海测培训班学习海测技术,1956年被分配到东海舰队海测大队担任测量员。1960年12月6日,李光辉带两名战士划着橡皮艇到舟山附近的沿海进行测绘时,橡皮艇在暗礁上搁浅,为救战友,李光辉光荣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记三等功。那一年,李光辉年仅29周岁。当时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得知消息后悲痛地说:“李光辉是海军和平建设时期牺牲的第一人。”
邮情无价有“芳”名
除了在振兴民族工业和支持革命事业上的建树,李友芳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邮票收藏家。他集邮时间早,收藏邮品品质高,数量多,在国内屈指可数。
在李友芳先生收藏的众多邮品中,很多都是稀世奇珍。如我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就是邮票印制前打印出的样品,仅供验审、存档、备案用,流传极少,无比珍贵。还有一些特别发行的邮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59)、“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1963)、“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和“革命现代舞蹈——白毛女”(1973年)等,这些邮品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时代特色和变化,不仅为专业集邮者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研究范本,也为不懂邮品的普通民众提供了欣赏学习的宝库。
为数不少的实寄封也是李友芳先生藏品中极具研究价值的部分。实寄封纪录了比邮票更多的资料,对于研究邮政史和邮票史、印证有关事项的史实,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集邮收藏、研究的重要对象,是制作邮政史邮集、传统邮集和专题邮集的重要邮品。
李友芳先生经历了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和风云动荡的“文革”时期,这些宝贵的藏品能够留存下来,也足见他对集邮爱好的极大兴趣和缜密严谨的行事作风。欣赏他慷慨捐赠的精美邮品,仿佛将自己置身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版,精致而曲折,又仿佛看到了他为民族工业走南闯北、殚精竭虑而风尘仆仆的样子。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