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心远足 | 一如人心蹦跳的鼓声(上)

2022-10-21 13:28 今日镇江  

□ 范德平

这鼓声,一如人心在蹦跳。循着铿锵顿挫的鼓点、穿过拱形的城门我跨进但泽,这里的天空果然有鸽子盘旋。

格但斯克  新华社发(亚普·阿林摄)

但泽就是波兰的格但斯克,这个二战焦点之城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希特勒彼时诓称波兰先开了枪,闪电般地端了它。德国作家格拉斯就出生在这里,他的大作《铁皮鼓》中的许多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维斯瓦河舒展着婉约的身姿向波罗的海流去,格但斯克位于干流左侧的一道河汊。这里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建筑鳞次栉比,颜色缤纷的老房子,造型各异的立面、屋顶以及门窗棱角的建筑细节,都在验证这座不同凡响的城市有着辉煌的过往。

濒水区一排排荷兰风格的尖顶楼房,映在暮色苍茫的天幕上,有几片诡谲的云生生不肯飘走,像是要帮衬这向晚的风景。绿地里花卉充满清新的生机,散布着幽蓝如梦的芬芳,逶迤人去。老旧木门背后飘出的阵阵琴声,不绝于耳。这里一幅幅风情各异的画面,会让你刻骨铭心,从而由肺腑里慨叹它恬静如诗般的美丽。

长广场是格但斯克的精华所在,它实在是一条相对宽阔的大街,一头连着金门一头连着绿门。只要你走过这短短的这一程,就会呼吸到这座小城鲜活的空气。海神喷泉附近有座哥特式的塔楼,它如今是格但斯克的市政厅兼历史博物馆。

市长阿达莫维奇曾在这里办公,在一场慈善音乐会现场,袭击者“上演”不虞一幕,他冲上台当众亮刀,观众还在迟疑:是不是导演安排的“噱头”?市长却已仆地倒在血泊之中。市长的办公室现在成了格但斯克的一个景点,办公桌上放着市长的遗物,一本半新不旧的《铁皮鼓》。市长生前日常理政虽案牍劳烦,但也偶尔会打开此书捧读片刻,既怡情悦性,又兼重温往日时光。

《铁皮鼓》算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它既清算历史,又鞭笞现实。它是自述体,由主人公奥斯卡自述人生经历。小说的主要素材实际是格拉斯本人的经历与见闻。小说采用的是框架结构,奥斯卡是个理想的人设。开篇是奥斯卡在护理院里,以白漆栏杆病床为隐居地,他老是嫌床的栏杆不够高,他说:“要是再高一点,就能与世界隔开了。”我把格拉斯和奥斯卡看成一个人。

格但斯克是个浪漫之城,老城河畔公寓后面有一个小山坡,坡地上散落着几对情侣绸缪在一起,大有缠绵不尽之意。另一蹓单的女子深情地吸着手中的烟,目光直勾勾地盯着对岸的风景。眼下,定然有意味深长的一幕。此刻,也无需别的,就让我虚度一小会,就让我徬徨于此地。

就在这天辽野阔的坡地,瞬时之间一组有关《铁皮鼓》的蒙太奇画面,影影绰绰在我脑海里无定的迭现:

——奥斯卡的外婆安娜穿着一条最接近皮肤的土豆色的裙子,裙子肥大而宽松,圆墩墩的,有风吹来似波浪翻滚……格拉斯甚至把这一章冠以《肥大的裙子》的标题,我知道,后来成为奥斯卡外公的那家伙曾在这裙子里面藏过,正因为如此,外祖母生下了奥斯卡妈妈。中国有句农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土豆是多了不得的植物啊!它不但能让所有人都吃饱,而且250公斤土豆,当时在格但斯克就能换到一块带墓碑的墓地。

——安娜熟练地把枯萎的土豆秧码放得整整齐齐,她吹着口哨用一根烧焦了的榛木棍,把土豆捅到热灰下面去,土豆熟了,她不再吹口哨,而是用两片被风吹得焦燥干裂的嘴唇,吹去土豆表皮上的灰和土,然后咬下半个土豆,另外半个还留在手上,安娜的嘴半张着,手里的土豆和嘴里的土豆都冒着热气。她咀嚼土豆时会把两个眼珠子转到左上角……我还看见格拉斯拿出清白的纸把这些画面写成了文字。有个细节交代一下:受托之人每每去买这种清白的纸,售货员小姐都会羞得满脸通红。这些画面和一部老电影何其相似,不错!老电影就是太长。

《铁皮鼓》有一章专门是写波兰老邮局的。这趟格但斯克之行,老邮局是必定要去的打卡地。家书抵万金,旧时代信件何等重要,无需赘言。邮局里,信件有时会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我一直相信:许多信堆在一起,它们就会交谈。

我往金门外头走,去寻邮局旧址,老邮局穿过枪林弹雨清晰起来。这是一幢主体三层坚实的拜占庭风格的砖墙楼房,它是一幢连历史书都不能回避的建筑。

波兰第一场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为写这章多寻些素材,格拉斯特意回到故乡。他想找到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但几乎所有波兰邮局的保卫者都遭德国人戕贼。

许多波兰保卫者的名字都上了纪念碑。谁的名字被刻在碑上,谁就是死者。格拉斯跑到公墓与熟悉的墓碑交谈,墓地的确堆积着许多过去的时光。他像在学生时代端坐在教室里那样,到格但斯克市立图书馆的阅览室翻阅各年度的《但泽前哨报》。报纸的合订本漫长得像整个人生,他只是在其中几页里嗅到了一星半点当年的气息。在老邮局,我并没有找到格拉斯笔下的电报房、六角形的高高写信台、挂号信件室、装卸包裹的平台,这里早就改成了纪念馆。在邮局的后墙上,抵抗者殉难时留下的手印历历在目。

格拉斯的故乡行,在昔日的上学之路上、海滨浴场和拉贝斯路简陋的出租房屋还是有幸重拾童年时光。格拉斯出生在拉贝斯路上的一间小屋里,他最初见到的这个世界的光,是由两只挂在房间里的60瓦灯泡发出来的,这灯光虽比不得阳光,幼小的孤零零的格拉斯却常常由这灯光陪伴。他一直记得《圣经》上的那句话:“要有光,就有了光。”格拉斯认为:这应该是电灯公司最好的广告词。然而,那些凡眼尘躯就是视而不见。

他想起当年玩过的许多儿童游戏。譬如“酸炸鱼,一二三”“黑厨娘,你在吗?”和“我看见的你看不见”。格拉斯所说的这些游戏,不知是如何个玩法。

这倒反让我想起了中国儿童游戏的独门绝技——一根芦柴棒折成两段,就成了游戏的用具,然后像掷骰子一样把它掷在桌面或地面上,两根棒棒要是全都为光滑的篾面,叫九端子,最大,全都为管壁的一面叫八拿子,次之,如果是杂色叫七添子,为最小。就这么个简单的棒棒,可以定夺谁的洋画四角棱归谁、由谁去扫地洗碗、由谁去驱赶潜入屋里的蛇……我还想到一个更绝的全球通行的游戏,就是那个徒手就能来的“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在我的家乡叫“夹拱叭”。每个游戏中都有难忘的故事!

游戏和故事是孩子们的精神母乳,它哺养了我们的童年。

编辑:缪小兵

审核:高新

196

□ 范德平

这鼓声,一如人心在蹦跳。循着铿锵顿挫的鼓点、穿过拱形的城门我跨进但泽,这里的天空果然有鸽子盘旋。

格但斯克  新华社发(亚普·阿林摄)

但泽就是波兰的格但斯克,这个二战焦点之城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希特勒彼时诓称波兰先开了枪,闪电般地端了它。德国作家格拉斯就出生在这里,他的大作《铁皮鼓》中的许多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维斯瓦河舒展着婉约的身姿向波罗的海流去,格但斯克位于干流左侧的一道河汊。这里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建筑鳞次栉比,颜色缤纷的老房子,造型各异的立面、屋顶以及门窗棱角的建筑细节,都在验证这座不同凡响的城市有着辉煌的过往。

濒水区一排排荷兰风格的尖顶楼房,映在暮色苍茫的天幕上,有几片诡谲的云生生不肯飘走,像是要帮衬这向晚的风景。绿地里花卉充满清新的生机,散布着幽蓝如梦的芬芳,逶迤人去。老旧木门背后飘出的阵阵琴声,不绝于耳。这里一幅幅风情各异的画面,会让你刻骨铭心,从而由肺腑里慨叹它恬静如诗般的美丽。

长广场是格但斯克的精华所在,它实在是一条相对宽阔的大街,一头连着金门一头连着绿门。只要你走过这短短的这一程,就会呼吸到这座小城鲜活的空气。海神喷泉附近有座哥特式的塔楼,它如今是格但斯克的市政厅兼历史博物馆。

市长阿达莫维奇曾在这里办公,在一场慈善音乐会现场,袭击者“上演”不虞一幕,他冲上台当众亮刀,观众还在迟疑:是不是导演安排的“噱头”?市长却已仆地倒在血泊之中。市长的办公室现在成了格但斯克的一个景点,办公桌上放着市长的遗物,一本半新不旧的《铁皮鼓》。市长生前日常理政虽案牍劳烦,但也偶尔会打开此书捧读片刻,既怡情悦性,又兼重温往日时光。

《铁皮鼓》算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它既清算历史,又鞭笞现实。它是自述体,由主人公奥斯卡自述人生经历。小说的主要素材实际是格拉斯本人的经历与见闻。小说采用的是框架结构,奥斯卡是个理想的人设。开篇是奥斯卡在护理院里,以白漆栏杆病床为隐居地,他老是嫌床的栏杆不够高,他说:“要是再高一点,就能与世界隔开了。”我把格拉斯和奥斯卡看成一个人。

格但斯克是个浪漫之城,老城河畔公寓后面有一个小山坡,坡地上散落着几对情侣绸缪在一起,大有缠绵不尽之意。另一蹓单的女子深情地吸着手中的烟,目光直勾勾地盯着对岸的风景。眼下,定然有意味深长的一幕。此刻,也无需别的,就让我虚度一小会,就让我徬徨于此地。

就在这天辽野阔的坡地,瞬时之间一组有关《铁皮鼓》的蒙太奇画面,影影绰绰在我脑海里无定的迭现:

——奥斯卡的外婆安娜穿着一条最接近皮肤的土豆色的裙子,裙子肥大而宽松,圆墩墩的,有风吹来似波浪翻滚……格拉斯甚至把这一章冠以《肥大的裙子》的标题,我知道,后来成为奥斯卡外公的那家伙曾在这裙子里面藏过,正因为如此,外祖母生下了奥斯卡妈妈。中国有句农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土豆是多了不得的植物啊!它不但能让所有人都吃饱,而且250公斤土豆,当时在格但斯克就能换到一块带墓碑的墓地。

——安娜熟练地把枯萎的土豆秧码放得整整齐齐,她吹着口哨用一根烧焦了的榛木棍,把土豆捅到热灰下面去,土豆熟了,她不再吹口哨,而是用两片被风吹得焦燥干裂的嘴唇,吹去土豆表皮上的灰和土,然后咬下半个土豆,另外半个还留在手上,安娜的嘴半张着,手里的土豆和嘴里的土豆都冒着热气。她咀嚼土豆时会把两个眼珠子转到左上角……我还看见格拉斯拿出清白的纸把这些画面写成了文字。有个细节交代一下:受托之人每每去买这种清白的纸,售货员小姐都会羞得满脸通红。这些画面和一部老电影何其相似,不错!老电影就是太长。

《铁皮鼓》有一章专门是写波兰老邮局的。这趟格但斯克之行,老邮局是必定要去的打卡地。家书抵万金,旧时代信件何等重要,无需赘言。邮局里,信件有时会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我一直相信:许多信堆在一起,它们就会交谈。

我往金门外头走,去寻邮局旧址,老邮局穿过枪林弹雨清晰起来。这是一幢主体三层坚实的拜占庭风格的砖墙楼房,它是一幢连历史书都不能回避的建筑。

波兰第一场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为写这章多寻些素材,格拉斯特意回到故乡。他想找到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但几乎所有波兰邮局的保卫者都遭德国人戕贼。

许多波兰保卫者的名字都上了纪念碑。谁的名字被刻在碑上,谁就是死者。格拉斯跑到公墓与熟悉的墓碑交谈,墓地的确堆积着许多过去的时光。他像在学生时代端坐在教室里那样,到格但斯克市立图书馆的阅览室翻阅各年度的《但泽前哨报》。报纸的合订本漫长得像整个人生,他只是在其中几页里嗅到了一星半点当年的气息。在老邮局,我并没有找到格拉斯笔下的电报房、六角形的高高写信台、挂号信件室、装卸包裹的平台,这里早就改成了纪念馆。在邮局的后墙上,抵抗者殉难时留下的手印历历在目。

格拉斯的故乡行,在昔日的上学之路上、海滨浴场和拉贝斯路简陋的出租房屋还是有幸重拾童年时光。格拉斯出生在拉贝斯路上的一间小屋里,他最初见到的这个世界的光,是由两只挂在房间里的60瓦灯泡发出来的,这灯光虽比不得阳光,幼小的孤零零的格拉斯却常常由这灯光陪伴。他一直记得《圣经》上的那句话:“要有光,就有了光。”格拉斯认为:这应该是电灯公司最好的广告词。然而,那些凡眼尘躯就是视而不见。

他想起当年玩过的许多儿童游戏。譬如“酸炸鱼,一二三”“黑厨娘,你在吗?”和“我看见的你看不见”。格拉斯所说的这些游戏,不知是如何个玩法。

这倒反让我想起了中国儿童游戏的独门绝技——一根芦柴棒折成两段,就成了游戏的用具,然后像掷骰子一样把它掷在桌面或地面上,两根棒棒要是全都为光滑的篾面,叫九端子,最大,全都为管壁的一面叫八拿子,次之,如果是杂色叫七添子,为最小。就这么个简单的棒棒,可以定夺谁的洋画四角棱归谁、由谁去扫地洗碗、由谁去驱赶潜入屋里的蛇……我还想到一个更绝的全球通行的游戏,就是那个徒手就能来的“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在我的家乡叫“夹拱叭”。每个游戏中都有难忘的故事!

游戏和故事是孩子们的精神母乳,它哺养了我们的童年。

编辑:缪小兵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