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镇江的历史上,唐代除了流行称润州为“金陵”“丹阳”“南徐”之外,还曾流行称润州为“吴门”。说到此事,有人也许会不以为然地说:《辞源》说“吴门”是“古吴县(今苏州市)的别称”,《辞海》也说“吴门”是“旧时苏州的别名”,两书都举唐代张继的《阊门即事》诗为证。你凭什么说唐代流行称润州为“吴门”?笔者的回答是:事实胜于雄辩,唐代有关诗文显示:所谓“吴门”,就城门而言,它是指苏州阊门;就地区而言,唐代是流行称苏州为“吴中”,称润州为“吴门”。请看以下例证:
初唐崔融《吴中好风景》:“洛渚问吴潮,吴门想洛桥。”诗题“吴中”指苏州;“吴门”与“洛桥”对称,显然是指“阊门”,并不是指苏州。
盛唐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称:“木落姑苏台,霜收洞庭橘。”从上句可见,诗题“吴中”指苏州。
盛唐独孤及在苏州所作《送长洲刘少府……》序称:“是月也,(刘少府)蚁船吴门,将泝江而西。”“蚁船”意为“浮船,”即乘船。唐代阊门是苏州运河边的水陆码头。所说“吴门”当是指阊门。
中唐权德舆寓居丹阳时所作《送陆校书赴秘省序》自称:“予业以贫病,不能自拔,方具台笠、镃基耕凿吴门。”“吴门”指丹阳所属的润州。
中唐张继《阊门即事》称:“试上吴门望城郭,清明几处有炊烟?”诗题显示,诗中“吴门”是指“阊门”,并非指苏州。
中唐李德裕在《平泉草木记》中自称:“余二十年间,三守吴门,一莅淮服。”这里是李德裕自称三次为润州刺史。“吴门”是指润州。
李德裕的友人刘禹锡在《和浙西李大夫……》诗中说:“吴门水驿接山阴,文字殷勤寄意深。”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曾作诗寄给任职“山阴”即越州刺史的元稹。可见诗中“吴门”是指润州。
晚唐五代诗人多称苏州为“吴中”。例如,皮日休《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吴中言情……》《吴中书怀……》等诗诗题之“吴中”,陆龟蒙《奉和袭美吴中苦雨……》《奉和袭美吴中言情》等诗诗题之“吴中”,都是指苏州。
与唐五代流行称阊门为“吴门”、苏州为“吴中”不同,唐五代很难找到称苏州为“吴门”的例证。即使如王维《送封太守》有“按节向吴门”,杜牧《送沈处士赴苏州》有“举酒属吴门,今朝为君起”之“吴门”,也还可以理解为所说是指阊门,以阊门指代苏州。这种情况,与明确称润州为“吴门”显然有区别。
综观唐五代及宋代诗文显示的“吴门”所指的含义及修辞手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以“吴门”指称阊门。这是用阊门为吴都城门的本义,在修辞手法方面是用典。另一种是以“吴门”指苏州,这是用“吴门”的引申意义,在修辞手法方面属于借代。第三种是以“吴门”比喻润州是吴地门户,在修辞手法方面是属于借喻。从词义的发展说,一般是先有本义,然后才有引申义。由此看来,《韩诗外传》说“颜回从孔子登日观,望吴门焉”,当是用“吴门”本义,是指阊门,而不是指古吴县。《辞源》《辞海》说此“阊门”指古吴县,值得商榷。
历史进入北宋。北宋开始不再流行称润州为吴门,而是流行称苏州为吴门。例如,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所录宋人诗文中,不少例子所说“吴门”都明显是指苏州。所举苏舜钦《答章传》“废官旅吴门”句,林希《叠嶂楼有怀吴门朱伯原》诗题等,都是以“吴门”指称苏州。同书卷十八说“世多称吴门为吴会”,更显然是以“吴门”指称苏州,“多称”表明,宋代是流行称苏州为“吴门”。宋代以后更是如此。以致到了近代,人们多以“吴门”指苏州,甚至连《辞源》《辞海》等相当有影响的著述,也只知古代“吴门”是指苏州,却不知它曾经流行指润州。
推原唐代之所以流行称润州为“吴门”,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历史上的润州,自从西周太伯自中原“奔吴”以及虞侯被封于“宜”之后,朱方、宜、谷阳、丹徒等就成为中原文化进入江南吴地的北大门。到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中原地区的大量移民进入丹徒一带,京口、丹徒以至南徐州更成为中原文化进入江南吴地的大门和集散地区,成为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重要地区。南朝鲍照《从过旧宫》诗称南徐州为“东秦邦北门,非亲谁克居”,就显示了当时人认为南徐州是吴地的北大门。唐代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诗说:“风俗太伯馀,衣冠永嘉后。江长天作限,山固壤无朽。”更显示浙西及润州一带是中原文化进入吴地的大门,是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联系相融合的重要地区,也显示了唐朝人对润州之所以称为“吴门”的重要原因。
唐代流行称润州为“吴门”的现实原因,则是与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社会现实有关。从唐人诗文的实际看,唐代流行称润州为“吴门”当始于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当时,唐朝廷在“黄河流域土地大部被削去”,但“朝廷却仍能保持优势局面”,其原因,除了“广大民众要求恢复国家的统一,给朝廷以支持”之外,还由于“唐朝赋税收入,主要依靠江、淮地区,长江流域尤其重要。朝廷不论怎样处境困难,只要南北漕路畅通,就可以在关中立足”(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润州,既是东南地区的屏障,又是江淮漕路的枢纽,对于维护和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盛唐后期储光羲在《临江亭五咏》中说“晋家南作帝,京镇此为关”。安史之乱发生后不久,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更称“丹阳北固是吴关”,就显示了后来称润州为吴门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润州逐渐成为浙西观察使和节度使治地,辖有苏、常、湖等州,负责管理和保卫东南地区,人们把本来指代阊门的“吴门”,扩展为指称润州,把润州比喻为守护东南地区的门户,从而突出了对润州在当时重要地位的肯定。至于北宋开始不再称润州为“吴门”,当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中原地区不再动乱不已,润州的地位发生重要变化。而苏州的地位有所提升,因而本来就因拥有阊门而被称为“吴门”的优势得以展现,理所当然地成为“吴门”头衔的拥有者,人们也就不再流行称润州为“吴门”,久而久之,到了明清以至近现代,人们甚至已“忘却”唐代流行称润州为“吴门”的这段历史。今天,甚至出现对“吴门”本义究竟是指“阊门”,还是指“古吴县”都有误解,更不要说对唐代许浑《吴门送客早发》诗题之类究竟是指苏州,还是指润州了。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对相关历史文化的正确传承,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