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王安石罢相与陈升之职管江南 ——读史谈片话镇江之九十六

2017-07-24 17:30

(王安石 像)


继宋仁宗年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之后,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这次变法又被称为“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庆历新政”。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着手实施变法,当时遭到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众多大臣的反对。如果不是神宗的极力支持,新法根本不可能推行下去。可是到了后来,神宗在新法的推行上也产生了摇摆。最终王安石罢相,新法陆续废止。及至神宗驾崩,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新法几乎全被废除。

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也有许多支持者,如陈升之、沈括,都曾以不同的态度,积极支持过新法。

陈升之,字旸叔,建州人。据《宋史·陈升之传》记载,王安石主持新法,为了寻求支持者,举荐陈升之出任宰相。陈升之起初极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后来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眼见新法受到很多大臣反对,陈升之遂托病归卧百余日。神宗几次敦促劝谕,他才回到朝廷。此时适遇母丧,升之去相,回家守孝。

据《京口山水志》记载,陈升之将其母葬于五州山,“升之曾建显慈寺于山中”。元《至顺镇江志》亦云:“显慈寺,在五州山,宋熙宁中建,丞相陈升之守坟院也”。陈升之建显慈寺,是在他后来复还朝中之后。寺内登眺之所曰“日观”,曰“卧云”,系山中绝景。

陈升之在润州建有宅院。据宋《方舆胜览》记载:“升之后居于润,神宗朝拜相。”而据宋《嘉定镇江志》记载,陈升之故宅,“在朱方门外,范公桥之南”,“旧总所中酒库相对,运河东岸侧有秀公亭,后废”。由此可见,陈升之故宅位于今天的酒海街附近。陈升之迁居至润州,这应该是他将母亲葬于五州山的原因。

关于陈升之宅院,沈括写有《陈丞相宅》诗,云:“丞相旌旗久不归,虚堂宁止叹伊威。绿槐楼阁山蝉响,青草池塘野燕飞。”陈升之久在朝为官,这座宅院大部分时间系其家人居住。

另据元《至顺镇江志》记载:“陈升之,居丹徒,位至丞相,封秀国公。升之本由进士及第,然以其非兹郡所举,故略而不载。至其子孙,由此乡举而登第者则书之。”由此可见,陈升之迁居润州,应该是他科举进士以后的事情了。陈升之进士及第,在景祐元年(1034)。

熙宁七年(1074)底,陈升之复返朝廷,任枢密使。不久,他因病解职,以同平章事衔出任镇江军节度使、扬州通判,封秀国公。陈升之职管江南的润州和江北的扬州,治所虽在扬州,可因先人墓地位于润州,陈升之遂请于朝,“每岁寒食、十月旦,乞至郡展省”。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据宋王铚《默记》记载,每次陈升之过江扫墓,扬州、润州的地方官员都要穿着官服,在江边送迎,船队浩荡,旌旗飘飘,称得上是“今古一时之盛也”。

此时王安石被罢相,正居于蒋山,即今南京紫金山。尽管一度对变法的看法有所不同,但这并未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陈升之对王安石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听说王安石大病初愈,陈升之便乘船到蒋山去拜望。此番由水路去蒋山,虽路程不远,但却“舟楫衔尾,蔽江而下”。此外,沿途还贴出告示,请百姓注意避行,衙役在船上一路鸣锣喝道。

王安石听说陈升之来拜访自己,便让两名家丁扛着一顶小轿,到江边迎候。陈升之的大船慢慢驶近岸边,衙役还在舟中起劲地吆喝,提醒附近的船只避让。陈升之在船上看见,芦苇丛里,王安石已下轿立于岸边,于是赶紧让船靠岸。大船在江面上回旋了好久,才终于停靠在了岸边。和王安石相见后,陈升之很是羞惭。返程时,他下令衙役不许鸣锣喝道,船队悄悄地返回了扬州。

这则故事尽管不长,但情节丰富而生动,王安石的节俭和陈升之的大讲排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升之好排场,慕繁华,从《梦溪笔谈》里的一则记载也能看出:“丞相陈秀公治第于润州,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宅成,公已疾甚,惟肩舆一登西楼而已。”陈升之修建的园池楼馆,绵延达一两百丈,规模之大,令人咋舌。宅第建成后,陈升之已病得很严重,只是让人用轿子抬着,登了一回西楼而已。当时人们戏称这宅子有“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陈升之在《送程给事知越州》一诗里,描写了自己终老润州的生活:“早年交契最绸缪,垂老江城为少留。濒海新城筑金垒,琐闱初远遽廷旒。过家燕坐多宾乐,到郡公余放吏休。满目湖山何处胜,蓬莱高阁正清秋。”这首诗写于熙宁十年(1077)。陈升之的好友程师孟调任越州,赴任经过润州时,陈升之为其饯行,并赠诗一首。在诗里,陈升之已有“壮士暮年”之叹。

陈升之卒于元丰二年(1079),年六十九。神宗特意辍朝两日,以示悼念。陈升之亦随母葬于五州山。

据《宋史·陈升之传》记载,陈升之被人称为“筌相”,意思是说他善于附会钻营,以此求取富贵。陈升之虽是“熙宁变法”的早期参与者,可后来和王安石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未免不是明哲保身的办法。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曾被二度罢相。第一次是熙宁七年四月,第二次是熙宁九年(1076)十月。陈升之前往蒋山拜访王安石,应该是其第二次罢相之后。

王安石主持变法伊始,朝中便新旧党争不断,连慈圣太后、宣仁太后,也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最终对变法产生怀疑,王安石遭罢相。

首度罢相后,王安石知江宁府。他曾到润州,拜访赋闲于此的刁约。在《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一诗中,王安石写道:“蒜山东渡得林丘,邂逅篮舆亦少留。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颇有心灰意冷、退隐田园之意。

次年二月,王安石即被复相。由江宁沿水路赴汴京,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既表露了他对前途的隐隐担忧,又抒发了对江南的留恋之情。

王安石复相,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得到神宗的支持。朝中新旧党争依旧,短短一年之后,他又被罢相。王安石复居江宁,直到元祐元年(1086)去世,未再出仕。

居江宁期间,王安石和金山寺宝觉和尚颇有来往。王安石与宝觉相识于京师。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被召为翰林学士,赴京途中,曾游金山,与宝觉“一宿金山顶”。王安石赋闲江宁后,宝觉从润州前来拜访。听宝觉言及“化城阁甚壮丽,可登眺”,王安石不免“思往游焉”。关于此事,王安石写有《赠宝觉》一诗。

王安石另有《化城阁》一诗,可见受宝觉邀请,王安石曾复到金山寺,畅游化城阁。“荣华一朝尽,土梗空俯偻。人事随转轴,苍茫竟谁主?”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王安石不免感慨万千,心绪难宁。  (作者:习斌  编辑:阿奎)

32

(王安石 像)


继宋仁宗年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之后,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这次变法又被称为“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庆历新政”。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着手实施变法,当时遭到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众多大臣的反对。如果不是神宗的极力支持,新法根本不可能推行下去。可是到了后来,神宗在新法的推行上也产生了摇摆。最终王安石罢相,新法陆续废止。及至神宗驾崩,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新法几乎全被废除。

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也有许多支持者,如陈升之、沈括,都曾以不同的态度,积极支持过新法。

陈升之,字旸叔,建州人。据《宋史·陈升之传》记载,王安石主持新法,为了寻求支持者,举荐陈升之出任宰相。陈升之起初极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后来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眼见新法受到很多大臣反对,陈升之遂托病归卧百余日。神宗几次敦促劝谕,他才回到朝廷。此时适遇母丧,升之去相,回家守孝。

据《京口山水志》记载,陈升之将其母葬于五州山,“升之曾建显慈寺于山中”。元《至顺镇江志》亦云:“显慈寺,在五州山,宋熙宁中建,丞相陈升之守坟院也”。陈升之建显慈寺,是在他后来复还朝中之后。寺内登眺之所曰“日观”,曰“卧云”,系山中绝景。

陈升之在润州建有宅院。据宋《方舆胜览》记载:“升之后居于润,神宗朝拜相。”而据宋《嘉定镇江志》记载,陈升之故宅,“在朱方门外,范公桥之南”,“旧总所中酒库相对,运河东岸侧有秀公亭,后废”。由此可见,陈升之故宅位于今天的酒海街附近。陈升之迁居至润州,这应该是他将母亲葬于五州山的原因。

关于陈升之宅院,沈括写有《陈丞相宅》诗,云:“丞相旌旗久不归,虚堂宁止叹伊威。绿槐楼阁山蝉响,青草池塘野燕飞。”陈升之久在朝为官,这座宅院大部分时间系其家人居住。

另据元《至顺镇江志》记载:“陈升之,居丹徒,位至丞相,封秀国公。升之本由进士及第,然以其非兹郡所举,故略而不载。至其子孙,由此乡举而登第者则书之。”由此可见,陈升之迁居润州,应该是他科举进士以后的事情了。陈升之进士及第,在景祐元年(1034)。

熙宁七年(1074)底,陈升之复返朝廷,任枢密使。不久,他因病解职,以同平章事衔出任镇江军节度使、扬州通判,封秀国公。陈升之职管江南的润州和江北的扬州,治所虽在扬州,可因先人墓地位于润州,陈升之遂请于朝,“每岁寒食、十月旦,乞至郡展省”。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据宋王铚《默记》记载,每次陈升之过江扫墓,扬州、润州的地方官员都要穿着官服,在江边送迎,船队浩荡,旌旗飘飘,称得上是“今古一时之盛也”。

此时王安石被罢相,正居于蒋山,即今南京紫金山。尽管一度对变法的看法有所不同,但这并未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陈升之对王安石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听说王安石大病初愈,陈升之便乘船到蒋山去拜望。此番由水路去蒋山,虽路程不远,但却“舟楫衔尾,蔽江而下”。此外,沿途还贴出告示,请百姓注意避行,衙役在船上一路鸣锣喝道。

王安石听说陈升之来拜访自己,便让两名家丁扛着一顶小轿,到江边迎候。陈升之的大船慢慢驶近岸边,衙役还在舟中起劲地吆喝,提醒附近的船只避让。陈升之在船上看见,芦苇丛里,王安石已下轿立于岸边,于是赶紧让船靠岸。大船在江面上回旋了好久,才终于停靠在了岸边。和王安石相见后,陈升之很是羞惭。返程时,他下令衙役不许鸣锣喝道,船队悄悄地返回了扬州。

这则故事尽管不长,但情节丰富而生动,王安石的节俭和陈升之的大讲排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升之好排场,慕繁华,从《梦溪笔谈》里的一则记载也能看出:“丞相陈秀公治第于润州,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宅成,公已疾甚,惟肩舆一登西楼而已。”陈升之修建的园池楼馆,绵延达一两百丈,规模之大,令人咋舌。宅第建成后,陈升之已病得很严重,只是让人用轿子抬着,登了一回西楼而已。当时人们戏称这宅子有“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陈升之在《送程给事知越州》一诗里,描写了自己终老润州的生活:“早年交契最绸缪,垂老江城为少留。濒海新城筑金垒,琐闱初远遽廷旒。过家燕坐多宾乐,到郡公余放吏休。满目湖山何处胜,蓬莱高阁正清秋。”这首诗写于熙宁十年(1077)。陈升之的好友程师孟调任越州,赴任经过润州时,陈升之为其饯行,并赠诗一首。在诗里,陈升之已有“壮士暮年”之叹。

陈升之卒于元丰二年(1079),年六十九。神宗特意辍朝两日,以示悼念。陈升之亦随母葬于五州山。

据《宋史·陈升之传》记载,陈升之被人称为“筌相”,意思是说他善于附会钻营,以此求取富贵。陈升之虽是“熙宁变法”的早期参与者,可后来和王安石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未免不是明哲保身的办法。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曾被二度罢相。第一次是熙宁七年四月,第二次是熙宁九年(1076)十月。陈升之前往蒋山拜访王安石,应该是其第二次罢相之后。

王安石主持变法伊始,朝中便新旧党争不断,连慈圣太后、宣仁太后,也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最终对变法产生怀疑,王安石遭罢相。

首度罢相后,王安石知江宁府。他曾到润州,拜访赋闲于此的刁约。在《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一诗中,王安石写道:“蒜山东渡得林丘,邂逅篮舆亦少留。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颇有心灰意冷、退隐田园之意。

次年二月,王安石即被复相。由江宁沿水路赴汴京,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既表露了他对前途的隐隐担忧,又抒发了对江南的留恋之情。

王安石复相,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得到神宗的支持。朝中新旧党争依旧,短短一年之后,他又被罢相。王安石复居江宁,直到元祐元年(1086)去世,未再出仕。

居江宁期间,王安石和金山寺宝觉和尚颇有来往。王安石与宝觉相识于京师。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被召为翰林学士,赴京途中,曾游金山,与宝觉“一宿金山顶”。王安石赋闲江宁后,宝觉从润州前来拜访。听宝觉言及“化城阁甚壮丽,可登眺”,王安石不免“思往游焉”。关于此事,王安石写有《赠宝觉》一诗。

王安石另有《化城阁》一诗,可见受宝觉邀请,王安石曾复到金山寺,畅游化城阁。“荣华一朝尽,土梗空俯偻。人事随转轴,苍茫竟谁主?”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王安石不免感慨万千,心绪难宁。  (作者:习斌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