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间属于奋斗者,空间属于开拓者。过去的十年,是古城镇江接续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十年砥砺奋进,古城在争得“很有前途”更大荣光上奋力奔跑。
回望来时路,前进的每一步都值得书写;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唯有奋斗方得始终。为展现古城镇江的“十年画卷”,即日起,市委宣传部、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推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我们在镇江 幸福这十年》系列全媒体报道,通过典型人物的视角,全方位展示城乡大地普通人用青春奋斗激扬的美妙、项目建设迸发的美感、辛勤劳作蕴含的美丽、努力生活传递的美好,生动呈现镇江人这十年来的幸福生活。
今日镇江讯 “春天可以挖荠菜,剁碎了包饺子那叫一个鲜;夏天我们有黄桃,一个能有一斤重的大黄桃你吃过没?秋天还有梨,再凉快点,柿子也快熟了……”说起家门口的那座农场,27岁的华梦丽眼里“亮闪闪”。她像“情报员”一样,对农场里里外外、一草一木的变化了然于胸。
蜕变:让农场变得有趣
“这片农场就是我的办公室,也是我的家。”华梦丽和家门口这座农场的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说起。“那时候,我父亲在句容市天王镇西溧村租下200多亩地,用最传统的方式经营这片农场。当时还在读高中的我对家里农场的印象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菜地’。”华梦丽告诉记者,其实不仅她家这样,周边的农户都差不多,“一年到头种菜、卖菜,自己卖愁销路,卖给菜贩子赚不到钱。”华梦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当时正读高中的她心有余而力不足。从那时开始,她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颗投身农业的种子。
2016年5月,华梦丽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和四个小伙伴接下了家门口这座年年亏损的农场。刚接手,她就真切感受到了父亲这些年的“压力山大”。“十万斤左右的农产品才卖了十万元,还有三万斤烂在地里,平均算下来才一块钱一斤,勉强能支出工人工资。一算账,心都快凉了。”
接手农场的第二年,华梦丽心里有了新的盘算:“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一定要走出去卖,不能将顾客请进来?”华梦丽转变发展思路,开始大胆实施转型计划,探索传统农业向服务型农业的转变之路,“我记得非常清楚,11个月零7天。我们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传统农业向体验式农业的转变。”
农业为什么一定是又脏又累的呢?农业为什么不能是有趣又多彩的呢?华梦丽带着团队开始结合亲子游、户外拓展、项目体验等活动,把农场规划打造成含观光采摘、休闲垂钓、农家餐饮、果蔬配送、菜地承包、果牧领养、动物喂养、草坪农事活动等一体的“田园游乐场”。“将终端市场从商户搬到农场,既节省了人力和运输成本,又完美解决了销售问题。”华梦丽说,也正是这个实现农业增收的关键点,让年年亏损的农场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年游玩人数突破十万人,产值达1500万元。
科技:为农业注入智慧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镇江时说:“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句话成了华梦丽最大的底气。
接手农场后,华梦丽每年都带着农场骨干到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去参观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营销方式。她说,参观学习了这么多国内外先进的农场,越来越坚信科技是农业发展最大的养分。2018年夏天,华梦丽发现市场上的草莓苗坏死率很高,所以与江苏农林职院合作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联手打造“植物工厂”培育优质脱毒草莓苗。
“植物工厂就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电子传感系统、农业设施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她说,在“植物工厂”研发出适合草莓生长的培养基配方,再配合上学校的植物病毒钝化器,这样研发出的脱毒草莓苗就大大降低了坏死率。
“现在,我们的脱毒草莓种苗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华梦丽的脸上洋溢着自豪。近年来,她带队组织成立了助农服务队,由36名“90后”、7名“00后”农学专业毕业生组成,将技术带到了内蒙古、辽宁省等16省区57地,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成了农民放心的“田保姆”,先后免费技术性扶持农户700余户,辐射面积达到了4.2万亩。
回归: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土地租给她,地租年年涨,给她打工,工资一分不少,我和老伴儿一年能挣10万块钱。”64岁的天王镇的村民王世祖对华梦丽佩服不已,“跟着她干准没错。”
在华梦丽的影响下,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她免费开放农贸集市,让周边村民将农副产品在她的农场售卖。她把“匠人匠心”精神融入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将订单销售与线上销售有机融合,打通“教产收供销”农业全产业链。截至目前,华梦丽的农场已累计带动就业287人次,为村民增收一千四百多万元,一年带动农产品销售86万斤,累积带动农产品销售273万斤,2021年实现人均增收32000元。
许多人问过华梦丽一个问题:一个小姑娘为什么会选择当农民?华梦丽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初心”。“最初是为了帮父亲的农场扭亏为盈,后来干着干着,身上就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是学农出身,如果学农的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那么未来谁能担当农业发展的责任呢?”
让华梦丽欣喜的是,新农人的队伍正在逐渐壮大。她为农学专业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传授实干经验,通过自己这个实例影响了39名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吸引26名农学大学生来农场就业、实习,鼓励了147人从事农业。“作为一名新农人,我现在特别有成就感,因为农民这个职业越来越被大家认同。”她说,从前村里老人总说,但凡有点本事,都别回来种地;现在村里人都觉得,只有学好文化知识,以后才能种好地。
“这几年我发现,从事农业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在她看来,农村已经成为大有可为的一方天地,地里也能生出“金元宝”,“让我觉得农业都焕发了青春,这片‘希望的田野’一定未来可期!”(全媒体记者 曹源 李嘉斌)
视频制作:李嘉斌 张宇杰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