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对槟榔销售采取了管控措施,有些地方明确要求槟榔制品不得作为食品销售。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有的超市将槟榔藏在饮料箱里卖,有的厂家不接受回收……
依照2020年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槟榔不再作为食品来管理,那么在终端零售场景中,就不能和食品一起混着卖了。
不管怎么说,从与食品混着卖,到不再作为食品来管理,这意味着对槟榔管控的收紧。收紧无疑是基于槟榔的成瘾性,以及致癌的影响。不过,对槟榔销售管理的收紧,很快引发连锁反应。比如,在槟榔重要的产区海南,海南省槟榔协会日前发布《近年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情况通告》,为地方的槟榔产业正名。另外,一些暂时下架的地区,厂家是否回收,超市该摆在哪儿卖等等,也成了新的问题。
不管是行业协会的据理力争,还是商家的售卖苦恼,新的问题接连出现并不意外。毕竟是一个近千亿的庞大产业,从上游的种植户,到中下游的企业、经销商,牵连极广,所以别说禁售,就是管理类目的改变,同样会造成利益攸关者的不适应。当务之急,则是如何理顺、厘清管理收紧带来的新问题。
其一,不再作为食品来管理,如何统一标准?
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槟榔不再作为食品来管理,槟榔生产加工企业也不能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但从报道来看,确实有一些地方要求直接下架,那么细化的执行办法,是否需要统一标准,如何统一标准?
地方当然可以严格,如厦门早在1996年就颁布了《厦门市禁止生产、销售和食用槟榔规定》,禁止在当地生产销售槟榔。那么在其他地方,有没有具体办法,是不让卖,还是不让和食品混着卖,最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在2020年就修订了,不过就目前来看,各地的政策不统一,这或许基于地方情况不同。但既然目录已变更,就应该有一个更清晰的时间表,否则也不利于槟榔产业的规范化。各地在执行时,应该给企业和商家更明确的预期。
其二,管理趋严后,如何过渡?损失咋分摊?
据报道,在地方要求下架之后,有厂家明确表示不回收,有的超市则将槟榔藏在饮料箱里卖。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管理趋严之后,商家还可以采取变通策略;其二,造成的损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担机制。
槟榔有害,不等于商家销售槟榔完全不合法;商家变通,说明具体执行存在漏洞。管理变化,最好有个过渡期,有个更合理的分担机制,让商家知道该怎么办,而不能让他们全部埋单。
还需面对的现实是,目前的槟榔产业,主要集中在海南、湖南等地,其中海南以种植为主,湖南以加工为主。而在多地采取下架措施后,海南槟榔协会发文,想为产业正名,虽然后又删除了文章,但它呈现的产业和政策的博弈,是规范槟榔管理绕不过的议题。
不管是种植,还是加工,槟榔产业在拉动就业、贡献利税上,都起到了一定作用。禁售槟榔的消息传出后,触发了一些行业内的反对声音,太正常不过了。因而下架以及与食品分开销售的措施,现在只是部分地方在执行,随着管控收紧,给上游造成的损失,应该要有更合理的评估,更全面的权衡。比如在槟榔的产业重地,依据政策变化压缩产业规模,对于相关从业者,可以有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及产业退出机制,包括引导民众从事其他产业,种植其他产品等。
其三,和食品分开售卖后,下一步怎么办?
槟榔产业的严管之路一直进展缓慢。此次禁售消息传出后,有人认为管太死了;但同样有声音认为,如果规范槟榔产业,仅仅只是走到和食品分开售卖这一步,显然和槟榔的危害后果不匹配。
所以,要形成规范效应,还需要在分开售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未来,更可行的方案或许是,让槟榔像香烟一样,在渠道、销售终端,以及在广告投放等方面,进行各种限制。比如不得网售,不得投放广告,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等。
槟榔产业,攸关无数人的饭碗,攸关很多企业、商家的存亡,所以规范行业发展之路兹事体大、任重道远。但槟榔也确实危及人们的健康。管得更严一点,更规范一点,是大势所趋。(熊志)
编辑:金凯
审核: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