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名城品读 | 这里曾是镇江繁华的商贸区 ——银山门东北角街巷的如烟往事

2022-09-22 20:03 今日镇江  

□秦苏

在市区银山门东北角有一大片被拆迁的地块,它紧临如今的长江路、中华路、人民路、迎江路、大西路,这块地上的一大批民居、商铺早在十多年前就被拆迁了,只剩下老存仁堂、宴春两家老字号店,还有原美孚石油公司等几幢老建筑未拆,至今仍孤零零地留在原处。近几年来虽复建或新建了新旅社、道台公馆、原招商局、西津剧院、音乐厅等建筑,但比起邻近的西津渡景区,这里仍显得有点冷清甚至荒凉。岂不知这里曾是镇江最繁华的商贸街区,从十九世纪末期起,先后聚集了数百家商店、洋行、钱庄、银行、酒楼、戏院、旅馆……这里的街巷留下了太多老镇江的如烟往事。


复建的新旅社

四通八达的小街小巷每个都有故事

这块片区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东南接商铺众多的西门大街和天主街(今大西路和人民街);西临云台山,早在1861年英国就在这附近开辟了租界,并占用了镇屏街以西的一大块地方;北临长江和大运河入江的主要闸口大口门,当年为江河交汇之处,岸边轮驳码头、货场、堆栈、油池鳞次栉比,江河内帆樯林立,百舸穿行如织,日夜吞吐着南北各地中转的大宗货物。即便在上世纪30年代因河道淤塞而填没运河及大口门,建成中华路后,也未能改变这里繁华兴旺的景象。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后,这里离西门火车站仅一公里,交通运输更是便捷,客旅云集,成了寸土寸金的商家必争之地。

在这一街区内,多条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功能齐全,四通八达的路网。南北走向的有戥儿巷、镇屏街、西坞街、盆汤巷、天主街,东西走向的有公估巷、东坞街、日新街、二马路等。这些街巷都不长,最长的戥儿巷也仅207米,最短的公估巷只有74米,但这些小街巷都有些来头,每条街巷几乎都有点故事。

戥儿巷南起西门大街,北至中华路,此巷名来历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因晚清时巷内曾开设有多家制作戥儿的作坊和店铺而得名。戥儿是一种测定金银和中药重量的小秤,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钱、厘、毫的东西也能准确计出重量来。由于当年附近有众多钱庄、当铺和中药店,戥儿巷也就应需而生。至民国初年,由于天平等新型计重工具出现,这些戥儿作坊也就逐渐淡出了。如今此巷为老镇江人所知晓的也只有清海泉和德安泉两家有点名气的浴室了,后者早在抗战时就遭日机轰炸而毁,清海泉则一直营业到十多年前拆迁。

公估巷东至西坞街,西至镇屏街,清政府曾在此设立专门鉴定纹银成色的公估局,以此得名。当年除了镇江,在长江下游的商埠中,也只有上海、苏州、南京三地设立公估局,而正是由于此机构的设置,才使镇江成为当时长江中下游的金融中心之一。

复建的道台公馆

盆汤巷南至日新街,北至江边,原有一座风神庙,曾称风神庙巷,后因巷内开设了一家大观园盆汤浴室,改名盆汤巷。该巷附近过去还有一条江苏银行巷,后来并入盆汤巷。在此巷35号内曾有一处道台公馆,内有两层楼房一座,东部两进房为中西合壁式走马楼,中间有五开间两隔厢堂,院内有花园、天井和厨房等建筑,还有砖雕门楼两座,额“树德务滋”“和气致祥” “光绪十九年十月”等字。公馆虽不豪华,但颇有气派。道台又称道员,是清代官名,是巡抚、总督与知府之间,负责一府或若干府不同事务的正四品地方长官,根据掌管事务不同,分为海关道、提学道、兵备道、粮储道、盐法道、河工道等,镇江的道台是兼负镇江、常州、南通三地海关事务的海关道,此公馆可能就是道台来镇公务时的办公及下榻之处。民国后至拆迁前这里成为民居大杂院,一度曾被煤建公司等单位作食堂、职工宿舍之用,几年前,这处公馆又按原貌复建在大西路上。

东坞街、西坞街原是长江边上的两个江湾,是昔日长江上来往船只的避风港,后由于长江镇江段江面北移, 南岸泥沙淤塞, 逐渐与陆地相连, 两江湾便形成东、西两条街道。

镇屏街因镇屏山而得名,此山在街的北端,长约80米,宽约50米,海拔高度仅22米。据史志记载,古代这里曾是长江航运码头,山上曾建有一座平等寺,清同治年间遭兵燹而毁。在北端山下有一个潮音洞,内供有观音菩萨像,上世纪50年代时还有人来这里烧香拜佛。该洞曾被怡和洋行占用堆放货物,在“深挖洞” 年代,又被挖成一个颇长的防空洞,并与邻近文化宫的地下防空洞相连。当年镇江商会和商团就设在这条街上,1949年后,镇江工商联也曾在此处办公数年。

大马路、二马路是街区内最宽的两条街,是英租界设立后新建四条马路中的两条,二马路曾分东、西两段,抗战期间这一带曾多次遭日机轰炸,很多建筑被毁。上世纪40年代,一座由仓库改建成的黄金戏院在路南侧开业,淮扬戏演出常年不断,是个热闹之处。

日新街东起中华路,西至镇屏山,是民国后快速兴起的一条繁华小街,街名取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句,旧时在街东端的券门上,曾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的是朱中孚于民国八年题写的“日新街” ,为街巷立碑在我市并不多见。这条街街口曾有一家日新戏院,后遭日机轰炸而毁。1949年后,新生食品厂、蔬菜公司等都曾落户在此。

小街小巷当年是镇江繁华的商贸区

别小看街区内都是些小街小巷,当年这里却是镇江繁华的商贸区,街巷两边各种商铺林立,洋行、公司、银行、钱庄、堆栈遍布,仅外国洋行、公司就有美商的美孚,英商的怡和、华昌、麦迪,日商的大阪、锦隆,德商的美最时,以及捷成、沙逊等其他国家的公司十多家。其中,美孚和怡和两家洋行的遗址一直保存,后被分别改建成工人俱乐部和航运职工子弟小学。此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上海《申报》也都曾分别在天主街和东坞街设立办事处和发行所。


原大清银行东坞街旧址

在这一街区内,金融业发达,先后有国内多家银行在此设分行。1906年,大清户部银行在东坞街开设,1911年改称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又重组为中国银行镇江分行,设在西坞街。1915年,在二马路北侧又开了交通银行 ,这是一家代收铁路、邮电款项和官税的银行,曾两开两设,新中国成立后并入建行,原址成为友谊服装厂的车间。此外,上海银行、江苏银行也曾分别在大马路和盆汤巷设过分行或办事处,1891年成立的镇江钱业公所也设在西坞街。


原交通银行镇江分行


钱庄是旧时经营兑换、汇划和放贷业务的私办金融机构,自清同光时期开始在镇江快速发展,最多时达60余家,在这一街区内曾有祥丰、沅顺、镇沅、鼎沅、晋源、鼎昶、德江、宝恒、元盛、源祥、元康、慎康等20多家, 近百年中几经盛衰,抗战后只剩下三四家。

当年这里曾是江河交汇处,为大江南北棉麻、大米、木材、茶叶、桐油等物资的集散中心,货运轮驳码头、栈桥鳞次栉比。麦迪、泰昌、华通、天泰、丰和等多家中、外轮船公司均设在此处,经营内河及长江航线,中转运输十分便捷,本埠及外地商人争相在此开店设栈,其中以桐油店最多。在西坞街、日新街及姚一湾等邻近街巷内,最多时曾有福兴、顺泰祥、裕泰祥、德和祥等二十多家,并在湘、鄂、赣等地广设分号,生意遍及全国,这里形成长江下游最大的桐油市场。

除了货运繁忙,这里及附近还有多处客运码头,特别是1923年镇江至六圩轮渡开通后,南来北往的旅客终年川流不息。航运业的发达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服务行业的兴旺,饭店酒肆、旅馆茶坊林立。有名的酒楼除了至今还在的宴春,还有被称为“四大名楼” 的中华园、万华楼、华阳楼、天乐园,以及鼎和居、顺兴楼、天庆楼、味雅、新天乐、荣华春、龙江、大兴清真菜馆等六七十家。旅馆更是遍布在每条街巷中, 较有名气的如盆汤巷内的三益、润州、瀛洲、一品香、中西、新三元;东坞街内的新大方、老祥发;西坞街内的三义公、大安栈。日新街内的旅馆最多,抗战前多达20多家,有鹿鸣、东林、华阳、万全楼、大东、铭利栈、新旅社等,其中最有名的是蒋铭山于1925年创办的新旅社,是当年镇江唯一的四层楼旅馆,装修豪华,是许多名人和客商办事及住宿的首选之处,如麒麟童、尚小云、荀慧生等名伶来镇演出时就下榻此店。这家旅馆一直营业到本世纪初,如今已复建在大西路上。

这一街区不仅商贸发达、市场繁荣,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名人轶事甚多。如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及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这兄弟俩虽祖籍丹阳,但都出生在天主街,并在这里度过童年。此外,地方名流和工商金融界的大咖朱中孚、于小川、陆小波、严惠宇、陈光甫、胡笔江、潘汉民、黄锦泉等人都曾在这一街区里办实业、兴工商、救荒赈灾、扶困济民,为镇江百姓做了许多善举益事。


朱公信鱼纪念碑拓片


镇屏山上曾立有一块《朱公信鱼先生纪念碑》,信鱼是民国初年镇江工商界名人朱中孚的号,当年他不仅是两大商号的老板,又是商团会长,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倡导和赞助了育婴堂、老人院、救火会、学校等的创办,还造桥修路,广行善举,功德深入民心。1923年,镇江绅商学界暨商会为表彰其功绩,为他立碑纪念,碑文记载了其生平事迹。此碑现保存在焦山碑刻博物馆内。

发生在小街小巷的大事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发生过两件大事并被载入史册。

一件是有关1911年的镇江光复。当年10月底,李竟成和赵声胞弟赵念伯、赵光等十余名同盟会的革命党人,秘密聚集在盆汤巷内的三益客栈,设立了一个革命机关部,他们在这里策划光复的方式和步骤,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成为光复镇江的总枢纽。当时镇江新军起义领导人林述庆还两次来这里会晤李竟成等人,确定了光复镇江的攻城时间和成立镇江军政府、开辟第二战线、劝降清军副都统载穆的三项行动计划。终于在当年11月8日兵不血刃光复镇江城,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统治。

另一件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江声日报》案。该报创刊于1924年,报社设在镇屏街,社长兼主编是刘煜生。该报经常发表文章,抨击当局政策、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宣传文明进步,还号召市民反抗斗争,在镇江及周边地区影响很大,从而引起国民党政府的仇恨。1932年初,当时的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以“宣传赤化” 之名查封该报,逮捕了刘煜生及其他几名编辑和撰稿人。一年之后,蒋介石下令将刘煜生在镇江处死。此案发生后,引发镇江和全国各地的抗议和声讨浪潮。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通电,倡议每年9月1日为记者节。此节尽管未得到当局的承认,但每年这一天,全国的新闻从业人员都要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

俱往矣,旧时那些小街小巷,那些多元建筑,那些店铺作坊,那些耆老名流,都已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如烟往事,但这一切至今依然让老镇江人回味和感慨,还些许期待:不久之后,在这块土地上再造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色,功能齐全的繁华新街区,使它成为镇江的一张新城市名片和打卡地。

编辑:缪小兵

审核:高新

165

□秦苏

在市区银山门东北角有一大片被拆迁的地块,它紧临如今的长江路、中华路、人民路、迎江路、大西路,这块地上的一大批民居、商铺早在十多年前就被拆迁了,只剩下老存仁堂、宴春两家老字号店,还有原美孚石油公司等几幢老建筑未拆,至今仍孤零零地留在原处。近几年来虽复建或新建了新旅社、道台公馆、原招商局、西津剧院、音乐厅等建筑,但比起邻近的西津渡景区,这里仍显得有点冷清甚至荒凉。岂不知这里曾是镇江最繁华的商贸街区,从十九世纪末期起,先后聚集了数百家商店、洋行、钱庄、银行、酒楼、戏院、旅馆……这里的街巷留下了太多老镇江的如烟往事。


复建的新旅社

四通八达的小街小巷每个都有故事

这块片区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东南接商铺众多的西门大街和天主街(今大西路和人民街);西临云台山,早在1861年英国就在这附近开辟了租界,并占用了镇屏街以西的一大块地方;北临长江和大运河入江的主要闸口大口门,当年为江河交汇之处,岸边轮驳码头、货场、堆栈、油池鳞次栉比,江河内帆樯林立,百舸穿行如织,日夜吞吐着南北各地中转的大宗货物。即便在上世纪30年代因河道淤塞而填没运河及大口门,建成中华路后,也未能改变这里繁华兴旺的景象。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后,这里离西门火车站仅一公里,交通运输更是便捷,客旅云集,成了寸土寸金的商家必争之地。

在这一街区内,多条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功能齐全,四通八达的路网。南北走向的有戥儿巷、镇屏街、西坞街、盆汤巷、天主街,东西走向的有公估巷、东坞街、日新街、二马路等。这些街巷都不长,最长的戥儿巷也仅207米,最短的公估巷只有74米,但这些小街巷都有些来头,每条街巷几乎都有点故事。

戥儿巷南起西门大街,北至中华路,此巷名来历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因晚清时巷内曾开设有多家制作戥儿的作坊和店铺而得名。戥儿是一种测定金银和中药重量的小秤,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钱、厘、毫的东西也能准确计出重量来。由于当年附近有众多钱庄、当铺和中药店,戥儿巷也就应需而生。至民国初年,由于天平等新型计重工具出现,这些戥儿作坊也就逐渐淡出了。如今此巷为老镇江人所知晓的也只有清海泉和德安泉两家有点名气的浴室了,后者早在抗战时就遭日机轰炸而毁,清海泉则一直营业到十多年前拆迁。

公估巷东至西坞街,西至镇屏街,清政府曾在此设立专门鉴定纹银成色的公估局,以此得名。当年除了镇江,在长江下游的商埠中,也只有上海、苏州、南京三地设立公估局,而正是由于此机构的设置,才使镇江成为当时长江中下游的金融中心之一。

复建的道台公馆

盆汤巷南至日新街,北至江边,原有一座风神庙,曾称风神庙巷,后因巷内开设了一家大观园盆汤浴室,改名盆汤巷。该巷附近过去还有一条江苏银行巷,后来并入盆汤巷。在此巷35号内曾有一处道台公馆,内有两层楼房一座,东部两进房为中西合壁式走马楼,中间有五开间两隔厢堂,院内有花园、天井和厨房等建筑,还有砖雕门楼两座,额“树德务滋”“和气致祥” “光绪十九年十月”等字。公馆虽不豪华,但颇有气派。道台又称道员,是清代官名,是巡抚、总督与知府之间,负责一府或若干府不同事务的正四品地方长官,根据掌管事务不同,分为海关道、提学道、兵备道、粮储道、盐法道、河工道等,镇江的道台是兼负镇江、常州、南通三地海关事务的海关道,此公馆可能就是道台来镇公务时的办公及下榻之处。民国后至拆迁前这里成为民居大杂院,一度曾被煤建公司等单位作食堂、职工宿舍之用,几年前,这处公馆又按原貌复建在大西路上。

东坞街、西坞街原是长江边上的两个江湾,是昔日长江上来往船只的避风港,后由于长江镇江段江面北移, 南岸泥沙淤塞, 逐渐与陆地相连, 两江湾便形成东、西两条街道。

镇屏街因镇屏山而得名,此山在街的北端,长约80米,宽约50米,海拔高度仅22米。据史志记载,古代这里曾是长江航运码头,山上曾建有一座平等寺,清同治年间遭兵燹而毁。在北端山下有一个潮音洞,内供有观音菩萨像,上世纪50年代时还有人来这里烧香拜佛。该洞曾被怡和洋行占用堆放货物,在“深挖洞” 年代,又被挖成一个颇长的防空洞,并与邻近文化宫的地下防空洞相连。当年镇江商会和商团就设在这条街上,1949年后,镇江工商联也曾在此处办公数年。

大马路、二马路是街区内最宽的两条街,是英租界设立后新建四条马路中的两条,二马路曾分东、西两段,抗战期间这一带曾多次遭日机轰炸,很多建筑被毁。上世纪40年代,一座由仓库改建成的黄金戏院在路南侧开业,淮扬戏演出常年不断,是个热闹之处。

日新街东起中华路,西至镇屏山,是民国后快速兴起的一条繁华小街,街名取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句,旧时在街东端的券门上,曾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的是朱中孚于民国八年题写的“日新街” ,为街巷立碑在我市并不多见。这条街街口曾有一家日新戏院,后遭日机轰炸而毁。1949年后,新生食品厂、蔬菜公司等都曾落户在此。

小街小巷当年是镇江繁华的商贸区

别小看街区内都是些小街小巷,当年这里却是镇江繁华的商贸区,街巷两边各种商铺林立,洋行、公司、银行、钱庄、堆栈遍布,仅外国洋行、公司就有美商的美孚,英商的怡和、华昌、麦迪,日商的大阪、锦隆,德商的美最时,以及捷成、沙逊等其他国家的公司十多家。其中,美孚和怡和两家洋行的遗址一直保存,后被分别改建成工人俱乐部和航运职工子弟小学。此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上海《申报》也都曾分别在天主街和东坞街设立办事处和发行所。


原大清银行东坞街旧址

在这一街区内,金融业发达,先后有国内多家银行在此设分行。1906年,大清户部银行在东坞街开设,1911年改称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又重组为中国银行镇江分行,设在西坞街。1915年,在二马路北侧又开了交通银行 ,这是一家代收铁路、邮电款项和官税的银行,曾两开两设,新中国成立后并入建行,原址成为友谊服装厂的车间。此外,上海银行、江苏银行也曾分别在大马路和盆汤巷设过分行或办事处,1891年成立的镇江钱业公所也设在西坞街。


原交通银行镇江分行


钱庄是旧时经营兑换、汇划和放贷业务的私办金融机构,自清同光时期开始在镇江快速发展,最多时达60余家,在这一街区内曾有祥丰、沅顺、镇沅、鼎沅、晋源、鼎昶、德江、宝恒、元盛、源祥、元康、慎康等20多家, 近百年中几经盛衰,抗战后只剩下三四家。

当年这里曾是江河交汇处,为大江南北棉麻、大米、木材、茶叶、桐油等物资的集散中心,货运轮驳码头、栈桥鳞次栉比。麦迪、泰昌、华通、天泰、丰和等多家中、外轮船公司均设在此处,经营内河及长江航线,中转运输十分便捷,本埠及外地商人争相在此开店设栈,其中以桐油店最多。在西坞街、日新街及姚一湾等邻近街巷内,最多时曾有福兴、顺泰祥、裕泰祥、德和祥等二十多家,并在湘、鄂、赣等地广设分号,生意遍及全国,这里形成长江下游最大的桐油市场。

除了货运繁忙,这里及附近还有多处客运码头,特别是1923年镇江至六圩轮渡开通后,南来北往的旅客终年川流不息。航运业的发达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服务行业的兴旺,饭店酒肆、旅馆茶坊林立。有名的酒楼除了至今还在的宴春,还有被称为“四大名楼” 的中华园、万华楼、华阳楼、天乐园,以及鼎和居、顺兴楼、天庆楼、味雅、新天乐、荣华春、龙江、大兴清真菜馆等六七十家。旅馆更是遍布在每条街巷中, 较有名气的如盆汤巷内的三益、润州、瀛洲、一品香、中西、新三元;东坞街内的新大方、老祥发;西坞街内的三义公、大安栈。日新街内的旅馆最多,抗战前多达20多家,有鹿鸣、东林、华阳、万全楼、大东、铭利栈、新旅社等,其中最有名的是蒋铭山于1925年创办的新旅社,是当年镇江唯一的四层楼旅馆,装修豪华,是许多名人和客商办事及住宿的首选之处,如麒麟童、尚小云、荀慧生等名伶来镇演出时就下榻此店。这家旅馆一直营业到本世纪初,如今已复建在大西路上。

这一街区不仅商贸发达、市场繁荣,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名人轶事甚多。如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及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这兄弟俩虽祖籍丹阳,但都出生在天主街,并在这里度过童年。此外,地方名流和工商金融界的大咖朱中孚、于小川、陆小波、严惠宇、陈光甫、胡笔江、潘汉民、黄锦泉等人都曾在这一街区里办实业、兴工商、救荒赈灾、扶困济民,为镇江百姓做了许多善举益事。


朱公信鱼纪念碑拓片


镇屏山上曾立有一块《朱公信鱼先生纪念碑》,信鱼是民国初年镇江工商界名人朱中孚的号,当年他不仅是两大商号的老板,又是商团会长,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倡导和赞助了育婴堂、老人院、救火会、学校等的创办,还造桥修路,广行善举,功德深入民心。1923年,镇江绅商学界暨商会为表彰其功绩,为他立碑纪念,碑文记载了其生平事迹。此碑现保存在焦山碑刻博物馆内。

发生在小街小巷的大事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发生过两件大事并被载入史册。

一件是有关1911年的镇江光复。当年10月底,李竟成和赵声胞弟赵念伯、赵光等十余名同盟会的革命党人,秘密聚集在盆汤巷内的三益客栈,设立了一个革命机关部,他们在这里策划光复的方式和步骤,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成为光复镇江的总枢纽。当时镇江新军起义领导人林述庆还两次来这里会晤李竟成等人,确定了光复镇江的攻城时间和成立镇江军政府、开辟第二战线、劝降清军副都统载穆的三项行动计划。终于在当年11月8日兵不血刃光复镇江城,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统治。

另一件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江声日报》案。该报创刊于1924年,报社设在镇屏街,社长兼主编是刘煜生。该报经常发表文章,抨击当局政策、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宣传文明进步,还号召市民反抗斗争,在镇江及周边地区影响很大,从而引起国民党政府的仇恨。1932年初,当时的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以“宣传赤化” 之名查封该报,逮捕了刘煜生及其他几名编辑和撰稿人。一年之后,蒋介石下令将刘煜生在镇江处死。此案发生后,引发镇江和全国各地的抗议和声讨浪潮。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通电,倡议每年9月1日为记者节。此节尽管未得到当局的承认,但每年这一天,全国的新闻从业人员都要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

俱往矣,旧时那些小街小巷,那些多元建筑,那些店铺作坊,那些耆老名流,都已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如烟往事,但这一切至今依然让老镇江人回味和感慨,还些许期待:不久之后,在这块土地上再造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色,功能齐全的繁华新街区,使它成为镇江的一张新城市名片和打卡地。

编辑:缪小兵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