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工作时,你是不是总忍不住刷刷手机?本来想静下心来写写东西的,可脑子里一片空白,先拿出手机,看看今天的娱乐圈有哪些瓜可以吃;这个工作任务有点难,先放一边,拿出手机玩玩小游戏,再一抬头,呀,一个小时过去了,工作还一点没做呢……
拖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而手机的使用,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让一些拖延症变得更为严重。对于职场人来说,工作上的拖延不仅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还会影响自己的职场前途。
职场上的拖延症,怎么破?
一玩“羊了个羊”,时间就不见了
最近,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QQ小游戏火爆全网,不时有人发圈,有的表示自己被气得“血压升高”,发誓再也不玩了却又忍不住点开游戏,有的花了无数个小时熬了若干个通宵终于通过了第二关,兴奋得截图广而告之。这款号称“通关率不到0.1%”的堆叠式消除游戏,让玩家们在“想玩”“血压升高”“自我怀疑”“还是想玩”间来回横跳,而在这莫名“上头”的过程中,时间就不知不觉地不见了。
"我本来只是想玩一两局,在工作之余休息下,可不知怎么,就一头扎了进去,一次又一次。领导布置的任务,明天就要交,我现在很慌。”小李是一名办公室文员,自认是一名严重的拖延症患者,不到最后一刻,就是不想静下心来工作,“越是工作忙的时候越是想摸摸自己的手机,好像不把玩下手机就不安心,可玩了手机吧,又对工作产生焦虑的情绪。知道拖延症不好,可就是改变不了。”长期的拖延行为,甚至让小李感到抑郁。
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有86%的职场人承认存在拖延症的情况,70%的职场人觉得自己经常拖延。
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明明是一件很紧急很重要的工作,但他们哪怕已经坐在了办公桌前,也仍会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逃避:“先休息一下,一小时后准时开始”“我先看看微信QQ有没有什么消息,等会儿再弄”……为了逃避那个非做不可的工作,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久而久之,拖延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拖延,是内心博弈的结果
为了解释拖延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拖延决策模型,认为拖延行为的核心是关于现在和未来之间不对称的决策。专家们认为,当我们开始某项任务时,我们会评估着手处理完成该项任务给我们带来的厌恶程度。可能由于任务难度过高,或者我们内心处于某种原因,非常抗拒这项任务,因此感受到的任务厌恶程度远高于实时结果效用,最终拖延了一段时间才完成任务。
而对手机的依赖,尤其是手机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更是让人们在拖延时,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看一下短视频,时间很短的,不会耽误事;这款游戏玩得很爽,我就玩一局……人们陷入移动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和短视频中,陷入各种APP中,然后对该做的事情、该有的行动、该付出的努力,都会进行自觉的、不自觉的、无意识地拖延。
“如今商业环境和线上信息,都在有意无意鼓励年轻人注重短期的浅层、表层感受,并经由这种感受获得某种爽快的成就感。可是年轻人如果沉迷于此,哪里还会付出点点滴滴的努力,哪里还会培养出自己的毅力和坚持,哪里还会着眼于对成就感的延迟而获得更大的、更真实的成就感呢?”专家认为,任何能带来长期满足感的成就,无不是经过长时间的踏踏实实的努力才获得的,中间的过程往往是枯燥、单调而乏味的。如同一个有些难度的工作任务,完成它的过程可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很多脑细胞,吃很多苦,但长期沉迷在“小型快餐”上不能自拔的年轻人,已经消解掉其长期坚持思维,因为畏难,所以更加拖延。
内省消极情绪,制订详细计划
根据心理学家的理论,拖延行为是厌恶任务所产生的自我调节失败,导致个体将用于自我控制的资源都放在负面情绪的调节上,对预期任务价值的调动不足。
所以,当我们出现拖延行为时,专家认为,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强迫自己必须立刻去完成任务,而是首先要内省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当发现自己存在较多负面情绪时,可以采用向亲友倾诉或有氧运动等方式,有效地去处理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给自己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用目标细分这个方法,把大目标细分到小目标,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可以慢慢地积累信心,克服消极和畏难心理。”专家建议,制订的工作计划一定要有相应的时间节点,在每个时间节点去完成每个阶段的小的工作任务,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可以给一些自我激励。同时,要把事情分清主次,把工作和休息时间安排得当,而不是在该休息的时候去忙工作。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想着另一件事情,更不要玩手机。“总之,改掉拖延症就是帮助自己养成‘当日事情当日毕’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执行力,久而久之,不仅能节约很多时间,也能提高生活质量。”(全媒体记者 古瑾)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