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续写春天的故事】粤港澳大湾区:同心加速 蓝图走向现实

2022-09-19 14:27 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

“续写春天的故事”网络主题活动9月19日开启。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大湾区办、深圳市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联合主办,金羊网承办,旨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宣传粤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三地同心协作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等方面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即日起,中国经济网联合广东省主要新闻网站围绕活动主题在全网推出系列报道。

2017年7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五年来,从中央到各地,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一个发展潜力无限的世界级活力湾区,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现实。

“软”“硬”联通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硬联通”、体制机制“软联通”、加快融合、同向共进,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摄(资料图) 

大湾区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大胆闯、大胆试,努力变制度差异为改革红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等23个领域70项标准。

今年7月,“债券通”迎来5周年。这项创新机制开启了境外资金在境外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的新通道,也进一步巩固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5年间,债券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量从约20亿元增至300多亿元,增长超过10倍。

冲破了体制机制的束缚,深圳香港的规则加速融合,一个个第一次诞生。第一次实现科研设备、科研人员在合作区内快速出入境,第一次实现香港科研机构办事“信用+秒批”。国内第一家由港澳投资的税务师事务所成立,而放宽港澳涉税专业人士的执业限制等措施的推出,吸引了大批香港税务师到深圳工作。

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正在各领域产生化学反应。近三年,广东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达3400多亿元。

“软联通”在加快落地,基础设施“硬联通”也在加速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在加快形成;三地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2/3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大湾区世界级的机场群和港口群正在加快形成,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2.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约8500万标箱。

今年5月,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伶仃洋大桥,全面进入上部构造主体工程建设。这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通车后,深圳到中山的通勤时间将由目前的2小时缩减为30分钟。从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相继开通,到横琴口岸、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大湾区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探索科技创新合作到谋划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近年来粤港澳紧抓机遇,深入合作,有序推进。

共享创新 推动湾区高质量发展

科创要素的共享和流通,对于构建粤港澳协同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大湾区内地城市广开创新资源之门,推动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面向港澳和全球开放共享。其中,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居全国首位。10家广东省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运行良好,集聚众多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以及港澳科研机构。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全国最多,发明专利的有效量、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量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大疆无人机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顺利转化落地,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近年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国际化人才特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国家级重大平台政策先后获批实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集聚16个院士团队,创新设立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机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于今年9月开学,粤港澳全面合作迈上新台阶。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效凸显,成为大湾区创新引擎之一。越来越多创新团队、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选择落户河套,凝聚起一股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8月1日,深圳企业元戎启行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车辆的感知系统提前识别周围车辆及其移动方向和速度,并调整自身速度安全通过。面对突如其来横穿马路的行人,系统踩下刹车,礼让行人。

一辆“聪明”的自动驾驶汽车背后,是深圳千亿智能网联产业集群的崛起之势,更是深圳以创新为要,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生动注脚。

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摄(资料图) 

加速融合 打造世界级活力湾区

蓝图伊始,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已然树立:那就是在粤港澳地区建立一个可以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纽约、旧金山和东京相媲美的大湾区第四极。

世界级湾区经济体是城市化进程中最璀璨的明珠,其形成关键是海湾城市群的融合。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是融合发展难度最大的湾区,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三种货币”,其复杂程度在全球绝无仅有。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出台,这两份方案的出台从体制机制衔接、要素自由流动这两个最基础最关键的领域切入进行自我革命,提出了破解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难题的多项务实举措。

随着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动,“制度之异”正不断转化为“制度之利”。

今年6月底,前海合作区发布惠港“九件实事”,覆盖住房、创业服务、就业、平台、科创、金融、落户、民生等九个方面,为港人港企在前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建成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拓展青年创业空间至13.9万㎡,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335家。

合作区的发展令琴澳往来更加便利,每天通关只需要5分钟的时间。另外,合作区已实施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机制,该机制通过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横琴合作区分别设置服务点,就地为投资者提供业务办理服务,实现内地和澳门投资者足不出境(澳)完成商事(业)登记。便利措施促进澳资企业落地横琴不断增速,截至今年8月底,横琴合作区实有企业54331户,其中澳资企业5012户,占外资企业总数的64.47%。目前,横琴合作区已成为内地澳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再次插上腾飞的双翼。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

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

经过5年建设,5.6万平方公里、覆盖超8000万人口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加速迈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

来源:中国经济网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125

编者按:

“续写春天的故事”网络主题活动9月19日开启。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大湾区办、深圳市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联合主办,金羊网承办,旨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宣传粤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三地同心协作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等方面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即日起,中国经济网联合广东省主要新闻网站围绕活动主题在全网推出系列报道。

2017年7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五年来,从中央到各地,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一个发展潜力无限的世界级活力湾区,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现实。

“软”“硬”联通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硬联通”、体制机制“软联通”、加快融合、同向共进,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摄(资料图) 

大湾区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大胆闯、大胆试,努力变制度差异为改革红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等23个领域70项标准。

今年7月,“债券通”迎来5周年。这项创新机制开启了境外资金在境外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的新通道,也进一步巩固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5年间,债券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量从约20亿元增至300多亿元,增长超过10倍。

冲破了体制机制的束缚,深圳香港的规则加速融合,一个个第一次诞生。第一次实现科研设备、科研人员在合作区内快速出入境,第一次实现香港科研机构办事“信用+秒批”。国内第一家由港澳投资的税务师事务所成立,而放宽港澳涉税专业人士的执业限制等措施的推出,吸引了大批香港税务师到深圳工作。

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正在各领域产生化学反应。近三年,广东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达3400多亿元。

“软联通”在加快落地,基础设施“硬联通”也在加速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在加快形成;三地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2/3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大湾区世界级的机场群和港口群正在加快形成,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2.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约8500万标箱。

今年5月,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伶仃洋大桥,全面进入上部构造主体工程建设。这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通车后,深圳到中山的通勤时间将由目前的2小时缩减为30分钟。从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相继开通,到横琴口岸、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大湾区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探索科技创新合作到谋划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近年来粤港澳紧抓机遇,深入合作,有序推进。

共享创新 推动湾区高质量发展

科创要素的共享和流通,对于构建粤港澳协同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大湾区内地城市广开创新资源之门,推动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面向港澳和全球开放共享。其中,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居全国首位。10家广东省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运行良好,集聚众多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以及港澳科研机构。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全国最多,发明专利的有效量、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量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大疆无人机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顺利转化落地,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近年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国际化人才特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国家级重大平台政策先后获批实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集聚16个院士团队,创新设立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机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于今年9月开学,粤港澳全面合作迈上新台阶。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效凸显,成为大湾区创新引擎之一。越来越多创新团队、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选择落户河套,凝聚起一股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8月1日,深圳企业元戎启行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车辆的感知系统提前识别周围车辆及其移动方向和速度,并调整自身速度安全通过。面对突如其来横穿马路的行人,系统踩下刹车,礼让行人。

一辆“聪明”的自动驾驶汽车背后,是深圳千亿智能网联产业集群的崛起之势,更是深圳以创新为要,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生动注脚。

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摄(资料图) 

加速融合 打造世界级活力湾区

蓝图伊始,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已然树立:那就是在粤港澳地区建立一个可以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纽约、旧金山和东京相媲美的大湾区第四极。

世界级湾区经济体是城市化进程中最璀璨的明珠,其形成关键是海湾城市群的融合。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是融合发展难度最大的湾区,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三种货币”,其复杂程度在全球绝无仅有。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出台,这两份方案的出台从体制机制衔接、要素自由流动这两个最基础最关键的领域切入进行自我革命,提出了破解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难题的多项务实举措。

随着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动,“制度之异”正不断转化为“制度之利”。

今年6月底,前海合作区发布惠港“九件实事”,覆盖住房、创业服务、就业、平台、科创、金融、落户、民生等九个方面,为港人港企在前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建成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拓展青年创业空间至13.9万㎡,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335家。

合作区的发展令琴澳往来更加便利,每天通关只需要5分钟的时间。另外,合作区已实施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机制,该机制通过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横琴合作区分别设置服务点,就地为投资者提供业务办理服务,实现内地和澳门投资者足不出境(澳)完成商事(业)登记。便利措施促进澳资企业落地横琴不断增速,截至今年8月底,横琴合作区实有企业54331户,其中澳资企业5012户,占外资企业总数的64.47%。目前,横琴合作区已成为内地澳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再次插上腾飞的双翼。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

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

经过5年建设,5.6万平方公里、覆盖超8000万人口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加速迈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敏)

来源:中国经济网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